- +1
上海自博馆引进“灭绝:并非世界末日?”展览,免费对外开放
10600年前灭绝的大角鹿下颚骨、1649年灭绝的象鸟的蛋(最大的鸟蛋)、1800年灭绝的恐鸟的足和羽毛……上述标本从10月25日起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B1临展厅免费对公众开放。
10月25日,上海自然博物馆,从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引进的“灭绝:并非世界末日”巡展上,观众参观一只老虎标本。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赖鑫琳图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自然博物馆获悉,该馆引进了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灭绝:并非世界末日?”巡展项目。此次是该展首次走进亚洲,将带领参观者越过渡渡鸟和恐龙,去寻找地球生命演化历程里的“幸存者”,探讨生物灭绝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整个展览分为“灭绝的意义”、“拯救濒危物种还是顺应自然?”、“最后的幸存者”、“第6次生物大灭绝”、“没有人类的世界?”五个部分,运用图片、标本、模型、互动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手段,呈现最新科学发现,展示现今的濒危物种。
参观者能近距离观赏那些曾经生活在地球上但现今已灭绝的一些耳熟能详的动物标本,如世界上最大的鸟蛋——象鸟蛋、难得一见的恐鸟足和羽毛、雌性和雄性的嘴喙长得完全不一样的兼嘴垂耳鸦的雌雄性个体标本、世界上最美丽的蛾子——斯氏燕蛾等。
观众参观一只渡渡鸟复制品。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赖鑫琳图参观者还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小的鱼——微鲤——的浸制标本,世界唯一一种不会飞行的鹦鹉,现仅存100余只活体的鸮面鹦鹉的假剥制标本,以及开角龙、渡渡鸟、蓝鳍金枪鱼、白暨豚、腔棘鱼等精美复原模型。
观众参观一只婆罗洲猩猩标本。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赖鑫琳图观众参观大黑马羚标本。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赖鑫琳图
据上海自然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介绍,展览以观众参与度为核心,注重发人深省的启发式教育。通过观看6个科学家实拍的物种视频,参观者可体验与科学家一起在长江上追踪白暨豚踪迹的科考过程,也可以到看似毫无生机的沼泽中去发现意外的生命形态,如像世界上最小的鱼——微鲤这样特殊的物种,地球上可能还有很多这样的物种,还未被发现,就已经悄然灭绝,甚至深入到婆罗洲的深处,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通过一次模拟生存游戏,参观者可以学会如何躲避灾难,体验生物的生存策略;还可以对保护濒危物种,进行表决投票,让参观者切身感受到地球物种的未来就掌握在人类手中,思考人类与其他的物种的关系究竟如何?地球上那么多物种,更希望保护谁?又愿放弃谁?展览的最后,参观者将获邀在许愿树留下对现实的思考与感悟,以及对未来的祈愿和祝福。
此外,展览期间,上海自然博物馆还会发起专家论坛、举办名家讲座,开展辩论,通过各种观点的论辩帮助参观者理解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启发公众对物种保护和人与自然相处的思考。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