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全球二维码应用九成以上在中国,复旦浙大联合研究“码之城”

澎湃新闻记者 张慧
2021-11-21 20:12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全球二维码应用九成以上在中国,上海及长三角代表性城市的数字化发展现状如何?聚焦“二维码”,复旦、浙大的一项联合研究成果发布。

11月20日,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共同主办的“数字城市:传播研究的本土化创新——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开幕。

11月20日,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李梦颖正在发布《“码之城”:城市数字沟通力调研报告》内容。 本文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潘霁教授与研究员李梦颖博士共同发布了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中心与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的联合研究成果——《“码之城”:城市数字沟通力报告》,聚焦“二维码”这一当前中国数字技术实践的典型范例,分析上海及长三角代表性城市数字化发展的现状,并对如何在未来建设可沟通、宜生活的数字城市做出展望与提议。

全球二维码应用九成以上在中国,健康码、支付码、交通码等二维码应用深度嵌入城市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全球数字技术浪潮中的中国本土化经验,引发了众多学科的高度关注。二维码的存在和扫码实践已经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码之城”的出现展现了数字技术与未来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趋势,意味着代码软件正在成为城市的基础设施,直接驱动社会系统的运作,激发了城市沟通的巨大潜能。

据介绍,初步调研发现,上海和杭州数字沟通力的表现各有优势。

现场观众正在聆听《”码之城“:城市数字沟通力调研报告》。

在公共服务领域,上海的“随身办”“上海发布”等“一网通办”类应用在连接和汇聚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共服务上,展现了更强的沟通能力;而在线上与线下公共服务的融通度上,不少上海的受访者认为,尽管“大部分事情可以在线上找到办理流程或进行预约,但通常还是要到线下窗口办理”。

在经济金融领域,以扫码支付为代表的二维码应用深度嵌入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但在杭州,支付码连接的空间场景类型更加多元、渗透得程度更深。在上海,支付码的融通力则表现得更好,上海市民大多认为老年人等不习惯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扫码的替代措施。

在文化生活领域,上海二维码连接不同地标空间的沟通力要强于杭州,这意味着更多的市民习惯在外滩、东方明珠、上海博物馆等地标场所扫码。

    责任编辑:陈伊萍
    图片编辑:蒋立冬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