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揭秘《湄公河行动》赢得口碑关键:真实案例、专业把关成法宝

刘聪/“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微信公众号
2016-10-22 19:22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2016年至今,政法官方透过在《小镇大法官》、《人民检察官》和《湄公河行动》3部“重磅”影视作品上的探索尝试,在“官方专业把关+商业化制作”以及利用影视作品创新引导舆论上,形成了一定的可复制经验。《人民日报》也借票房突破8亿的《湄公河行动》大热之机,呼吁“让主流价值成就主流电影”。与此同时,“改编真实案件需专业把关”不能“跑偏”,“舆论干预司法”的底线也不容触动。

注:舆情热度中,媒体热度占比6成,新媒体热度占比4成

“接地气”而又不失专业性

打破“脸谱化”成亮点

较之此前“高大全”的主旋律法治题材剧,“接地气”、“专业行业剧”、“没有千人一面”,成为今年走入公众舆论视线的3部法治影视作品的共同特点。

《小镇大法官》展现的是基层法官的真实风采,剧中“暖男”法官的形象“俘获”了不少网民观众的心,而基层法官面对“法理情”,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件中所体现出的大智慧,也是舆论评价的高频词。《人民检察官》之所以在法律圈内引发关注,也与以凸显检察工作的专业性为主有着很大的关系,而非像以往反腐剧那样,以法律职业为瓶子、卖的却是都市言情的酒。

以小窥大、贴近基层、突出专业,这样的文艺作品多多益善,成为法律界、新闻界和文艺界的共识。同理,在日常的政法舆论宣传引导中,也应少一些过于高屋建瓴的“大而全”、多一些“接地气”的“小而精”,进一步融合政法工作规律与新闻传播规律。

“冷知识”普法、反腐教育催生关注

3部影视作品也不约而同地为观众和网民上了“动态法治课”,从《小镇大法官》看司法为民、1名行贿人因观看《人民检察官》主动到宁夏吴忠市检察院投案自首、从《湄公河行动》知道国际司法协作到底有多难……在三剧开播上映后,“冷知识”普法、反腐教育、禁毒启示等,都为舆论所津津乐道。

这离不开官方在宣传推广方面的鼎力支持,以及公检法系统联动融合式的互转互推。《小镇大法官》、《人民检察院》微信文章转发量排名前10的公号中,超过半数的都是法检系统官方微信。此外,与影片相关的座谈会、H5策划和借势宣传也都持续跟进,@最高人民法院和@京法网事即联合策划发布了《连春祥:“小镇大法官”的长情告白》,讲述了北京乡村法官连春祥平凡忙碌的一天。而《湄公河》上映后,来自微信公号“新闻哥”的《真实的湄公河惨案,比电影更残酷》阅读量达“10万+”,一时间也“刷爆”朋友圈。那句“你之所以看不见黑暗,是因为有人竭尽全力把黑暗挡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引发了不少法律圈里圈外人的共鸣。

主旋律背后的“IP”价值:

真实案例、专业把关成两大“法宝”

正如《人民日报》在评价《湄公河行动》时所言,“让主流价值成就主流电影。它的成功已经说明,主旋律电影其实与市场、与商业并不矛盾。希望更多地体会中国价值、发现中国故事,最终获得价值、艺术与市场的三赢”。

回溯3部大剧不难发现,好口碑无不出自好故事。而不同于以往,改编自一线、真实案例的原创IP(“知识产权”简称)又是独到之处——《湄公河行动》真实还原了“10·5湄公河惨案”,获时任公安部禁毒局局长、湄公河“10·5案”专案组组长的刘跃进力挺,他也是影片总顾问。拍摄还获得了公安部的大力支持,有媒体曝光“剧本就有20几个版本”。而公安部副部长办公室乃至天安门都出现在片头的“出征大会”中,如此在“商业化”制作上的勇于尝试,也为不少内地受众带来了耳目一新之感,主流媒体纷纷称赞该片是内地“主旋律”警匪片的一次突破。

《小镇大法官》、《人民检察官》也均是在“两高”的支持参与下,分别深入基层法庭和检察院,挖掘大量田间地头和基层反腐的真实案例,才有后来的剧本面世。在法治题材剧中,没有谁掌握的“料”会比官方更真实、更专业。而正如有媒体所呼吁,“改编真实案件需专业把关”,这既是今年大热的法治“行业剧”、“主旋律”警匪片不可或缺的“成功之道”,也是减少各方风险的必然需求。

“渗透”年轻受众仍有重任

避免舆论干预司法不容小觑

法治“IP”逐渐赢得口碑的同时,也应预见到问题和风险所在。在持续提升司法公信、改善队伍形象方面,内地 “主旋律”标签式的“行业剧”仍有空缺。距离“我是ICAC(香港廉政公署)”、“请你喝咖啡”这样深入人心的港剧“品牌”,尚需更加深入的社会化合作与商业化探索,由官方提供并把关更多精彩的“案例大IP”,在合作中获得更多在“口碑”与“引导”层面上的共赢。尤其是对一些司法案件和警民关系习惯“用情绪替代理性”的年轻网民和受众群,更应作为“主力”来“攻关”。对比3部作品也可见,较之其他两部影视剧,启用知名度较高的青年演员、糅合了更多商业化制作风格的《湄公河行动》,其网络口碑和在新媒体上引发的“话题效应”明显更高。

此外,采用“真实案件大IP”和商业化运作来提升司法公信、改善队伍形象的同时,官方还应在艺术创作的指导过程中,高度重视侦查和执法保密工作、避免舆论干预司法或引发犯罪模仿,这始终不容小觑。 (原题为《《湄公河行动》:从“大案IP”看官方宣传引导技巧》)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