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祝贺!河南新增一位院士!

2021-11-20 13: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来源:综合自河南发布、河南日报、大河网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8日公布2021年院士增选情况,分别选举产生6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5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8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20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本次增选后,中国科学院共有院士860名,外籍院士129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为971名,外籍院士总数为111名。

此次增选中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许为钢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至此

河南院士人数达到25名

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19人

涉及电子信息、能源矿业、土木水利、

农业、医药卫生、化学、物理学等

10多个领域

许为钢是谁?

许为钢

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

全国著名的小麦育种专家

2007年入选首批“中原学者”

2018年成为首批启动建设的

“中原学者科学家工作室”首席科学家

他潜心小麦遗传育种研究38年

在小麦品种改良途径研究和

品种选育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为我国小麦育种科学和

小麦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省已有9位

中原学者当选院士

我省中原学者许为钢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标志着我省“中原学者”人才培养计划取得了新成绩,院士培养遴选取得了新突破。至此,已有9位中原学者分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7年,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等六部门启动了我省“中原学者”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育我省的高端科技领军人才品牌,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及院士后备人才。

2017年,“中原学者”被纳入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原英才计划(育才系列)”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唯一培养支持对象。

2017年底,按照省委、省政府“为有潜力成长为院士的中原学者设立科学家工作室,实行有针对性的特殊支持政策”要求,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等六部门启动了“中原学者科学家工作室”建设工作,旨在以首席科学家及其创新团队为中心,以科研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为载体,探索我省顶尖人才和高端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新模式,加快为我省培养一批顶尖科学家。

统计显示▼

“中原学者”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以来,共遴选、培养十五批73名中原学者,启动建设了13家“中原学者科学家工作室”,13名中原学者成为首席科学家。

目前,已有张改平、申长雨、喻树迅、谢剑平、樊会涛、王复明、张新友、单忠德、许为钢等9名中原学者,分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今年的两院院士增选中,有13名中原学者进入了中国工程院的第一轮评审(其中科学家工作室首席科学家8人),2名首席科学家进入第二轮评审,许为钢通过了全体院士投票终选,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要做人民的科学家”

新当选院士后

许为钢是怎样说的呢?

团团带来了许院士的专访

一起来看看吧~

前一天刚从安阳小麦示范基地赶回郑州,第二天又要飞赴海南繁育基地,11月18日上午,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许为钢“忙里偷闲”,接受了采访。

“院士,是人生的一个加油站”

窗外冬日阳光明媚,法桐树上鸟鸣清悠,许为钢院士面带随和的笑容,谈及当选院士后的感受,他说:“院士,应该把它看成是个岗位,而不要把它看成是一种荣誉,对我来说是人生的一个加油站。”

“按照行政区划省或州来看,就面积和总产量而言,河南省不仅是我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也是世界最大的小麦主产区。”许为钢说,“我的工作是小麦遗传育种,成为院士之后,仍然要继续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团队的同志一道,为国家粮食安全尽一份责任。”

不久前结束的第十一届党代会,提出我省要着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许为钢院士认为这体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胸怀“两个大局”。“河南农业在全国的分量是比较重的,我们理应把我们的发展、我们的追求,与国家的意志、国家的战略紧紧联系在一起。”

“我国小麦遗传育种整体水平属世界一流,多年来中国小麦平均产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为解决国人的口粮需求做出了重大贡献。”许为钢说,但河南在小麦遗传育种上目前取得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应用研究领域,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们要全面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水平,要在基础前沿研究方面“补短板”,要勇于担当学科探索发展的先锋,凝练一流创新课题,努力实现种业新突破,把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下更加持续牢固的基础。

“科研要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从事小麦育种工作38年来,许为钢院士先后育成审定小麦品种14个。其中,“郑麦9023”促进了主产区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的大面积应用,“郑麦7698”带动我国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产量水平迈上亩产700公斤的台阶,“郑麦1860”解决了节肥与高产、优质特性同步改良的难题,每一步都精准踏中了我国小麦产业发展的需求“痛点”。

未来小麦产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小麦科研该向哪些方面发力?面对这个问题,许为钢认为有两个需求必须考虑。

“一个是要满足我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升级后的品种改良需求,要继续提高产量水平、节约资源、降灾保产。”许为钢解释,一家一户农民种小麦时,不在乎多施肥料,但是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在提高产量的的同时必须精算成本帐,实现对肥、水等资源的高效利用,还要增强对主要病害、穗发芽等自然灾害的综合抵抗能力。

另一个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社会需求,着力发展优质小麦。“比如我们评鉴面粉品质,10年前可以分得出蛋糕饼干用的面粉哪个是国产的,哪个是进口的,现在已经分不出来了。”许为钢说,下一步,我们还要努力满足用于中国大宗面制品加工的品质需求,做出更美味的面条、馒头、饺子等等。

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强化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不久前神农种业实验室的成立,让我们看到了河南在推动创新方面的决心。”许为钢坚信,通过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吸引集聚全国乃至世界的一流人才,把国内小麦科研领域的优势力量叠加放大,河南的小麦创新力量一定会更好的喷涌而出,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实现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国“小麦梦”。

“年轻人永远是我们事业的希望”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对于青年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成长,许为钢院士寄予了深切期望。

他谈起深藏在记忆中的一件往事。“我的恩师赵洪璋院士去世时,在告别仪式上,吊唁大厅里排满了花圈。”让许为钢感动的是,花圈上的落款不是写市、县、乡政府,而是写着宝鸡市人民、武功县人民……整个陕西各地送来的花圈和挽幛,都是以“人民”落款的。“那一刻让我永远记住了,要做人民的科学家。”

在省农科院任小麦所所长时,许为钢在会议室墙上嵌上了四句话。

第一句是科学至上。“必须要把科学摆到一个崇高的地位,并使之成为我们科研人员追求科学真理和创新的一种氛围。”

第二句是人才宝贵。“一定要集聚人才,一个研究机构人才是干事的基础,要尊重、爱护科研人员,要充分发挥科研人员作用。”

第三句是奉献光荣。“科研创新有风险、有失败,很多科研人员可能干了一辈子,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成果,但是他们的奉献也是对社会的贡献。”

第四句是创造伟大。“科研人员就是要自强自立,勇于奋斗,勇于不怕失败去攻克难关,以国家意志和人民利益为追求,为国家和人民创造出科研成果。”

解释完这四句话的含义,许为钢院士说:“我相信年轻人永远是我们事业的希望。美好的中国,一定是依托我们的年轻人去建设,我相信他们行。”

向许为钢院士学习!

大家都在看(点击下方图片获取全文)

点亮“在看”,祝贺许为钢院士!:,。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原标题:《祝贺!河南新增一位院士!》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