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代化妆品,意想不到的高级
原创 小印 印客美学
前段时间的双十一小印快要把手给剁断了,尤其是美妆产品,真真是用不完还爱买。
不过,你知道吗?化妆品的使用最早竟然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从皮肤的清洁,保养到面部的彩妆、唇妆可谓是应有尽有,下面就让小印带着大家来探寻古人爱美的秘密吧~
NO.1
万物皆可当成化妆的工具
说起化妆,小印又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用彩笔模仿妈妈的妆容但却洗不掉,用马克笔把自己变成蜡笔小新的各种社死经历……
但这个创造力可不止是小孩子才有。
据说在还没有特定的画眉材料之前,妇女会把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但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画眉材料是黛。
不仅染眉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染发也是早已有之。
除《博物志》卷四和《外台秘要方》中所记录的以胡粉和白灰进行染发外,在古代还会使用一些草药制成用于染发的化妆品。
古籍上有许多关于染发的记载,比如说《汉书·王莽传》的:欲外视自安,乃染其须发。《菽园杂记》的:“陆展染白发以媚妾,寇准促白发以求相。”
六十多岁的王莽染黑发是为了稳定军心,粉饰太平,而陆展的染黑发则就显得格局小了一点,只是为了博取老婆的欢心。
不过寇准却恰好相反,他更希望黑胡子赶快变白,显得自己成熟稳重,从而博取皇帝信任,成为一朝宰相。
NO.2
除了佛媛还有佛妆?
在北朝周宣帝时国家规定了一种民间妇女面妆名为“黄眉墨妆”。
但广为人知的更多的是之前被狠狠吐槽过的额黄妆,其实“黄眉墨妆”就是由此演变而成的,只不过从涂额头变成了涂眉毛。
到了辽代更为夸张,女性已不满足于仅染黄眉,甚至将整个面部都涂黄,观之如金佛之面,谓之“佛妆”。
河北辽地民间诗云∶"有女天天称细娘,珍珠络髻面涂黄,南人见怪疑为瘴,墨吏矜夸是佛妆。"
低情商:你怎么把脸涂的那么黄 ,高情商:呀,你这个模仿佛祖的妆容模仿的真好。
在唐代张泌《妆楼记》中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夜来初入魏宫,一夕,文帝在灯下咏,以水晶七尺屏风障之。夜来至,不觉,面触屏上,伤处如晓霞将散。自是,宫人俱用臙脂仿画,名晓霞妆。”
大意是魏文帝曹丕宫中新添了一名宫女叫薛夜来,文帝十分宠爱她。某夜,文帝在灯下读书,四周是水晶制成的屏风。
薛夜来走近文帝,没留意到屏风,一头撞上,顿时脸颊撞伤,伤处仿若晓霞之将散,其他宫女见而生羡,也纷纷模仿薛夜来,用胭脂在脸颊上画上血痕,取名曰“晓霞妆”。
N
NO.3
这才真正的无添加洗脸神器
现在的许多洗面奶都打着无添加的,纯天然的口号,殊不知无添加的洗面奶早在古代就已经出现。
据古籍记载,古人有用温的洗米水洗脸的习惯。
小印不得不佩服起古人的智慧,既利用了其中的碱性成分来洗去脸上的污垢又节约了水,真可谓是一举两得,一水两用。
不仅如此,名字也起的非常文艺。《礼记 内则》记载:“其间面垢,覃潘请洗”。这里的“潘”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洗米水。
不仅洗面奶在古代有替代品,我们便宜大碗的香皂在古代也有替身。
它就是澡豆,主要是由豌豆、绿豆磨成粉后加入猪胰、皂角等去污成分制作而成。但澡豆可并不便宜,在南朝时只限于皇家使用,所以一般平民百姓都对它比较陌生。
《世说新语》(南朝宋 刘义庆)记载:“王敦初尚主,如厕……既还,婢擎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例著水中而饮之,谓是干饭。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
大意是王敦是士族,不认识澡豆,竟把它吃掉了,闹出了笑话。小印内心的OS:“大哥,咱长点心吧,谁会在你上完厕所后给你送东西吃的!”
NO.4
不同朝代的画眉术,可太讲究了
眉和目作为人类面部最生动、最能表现感情、反映个性的部位,眉毛抢先一步成为了每个朝代的特别关注。
根据《诗经》及春秋典故的记载,先秦的审美观比较质朴,不太重人工雕琢。受当时原始崇拜的影响,对蚕蛾触须的模仿(即蛾眉)成了主流。
汉代流行的长眉就是在蛾眉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汉代还流行过愁眉苦脸的愁眉,但代价不是一般的大,姑娘们需要将自己本身的眉毛剃掉后再来自己来画眉毛。
偷懒不画的话就会变成无眉大侠,这可能也是眉毛叫愁眉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眉色便开始多姿多彩起来。
虽说流行的是眉式还是长眉和蛾眉,但颜色从“黑”变成了“翠”,并兼有“黄”,眉妆也从宫闺豪门扩大到了民间。
唐朝眉毛的式样逐渐变得多了起来,初唐的月眉,盛唐的蛾眉、远山眉、青黛眉,中唐的八字眉,晚唐的“桂叶眉”等,甚至可以凑成“百眉图”。
宋代妇女在种种禁锢压迫之下,不仅不得刻意修饰,还得表现出驯服之状。因此宋元眉妆的风格是纤细秀丽,端庄的,其宫女和民间妇女基本上都是复古的长蛾眉。
清代由于专制的进一步加强和完备,女子生活再次受到摧残。我们不难发现清代人物画和年画中的女性几乎都是曲眉,给人一种低眉顺眼楚楚娇羞之状。
NO.5
原来皇帝才是美妆大佬
能以一己之力掀起美妆界波澜的非皇帝和文人莫属。
由于南朝宫体诗盛行,挟艳情文学之糜风,文人对女子妆饰的变态嗜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庾信在《镜赋》之中以大量篇幅淋漓尽致地描写贵妇梳妆过程:"鬓齐故掠,眉平犹剃,飞花砧子,次第须安,朱开锦蹋,黛蘸油檀,脂和甲煎,泽渍香兰。"
这种潮流甚至影响了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左思在《娇女诗》中对小女"剧兼机杆役(比织布还要累)"的妆扮活动予以打趣,言之"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早到梳妆台,画眉像扫地)"读来令人莞尔。
《二仪实录》载汉武帝刘彻"令宫人扫八字眉",而好色的隋炀帝更是不惜加重征赋,从波斯(今伊朗)大量进口螺子黛、赐给宫人画眉。殿脚女吴绛仙更是因善长描长眉而得宠,被封为婕妤。
可见皇帝的审美对一个时代审美标准的影响。
NO.6
古代版万圣节妆容?
在唐代中期,头发、妆面、首饰、衣裙的流行风尚一改盛唐面貌,都开始往夸张宽大发展。
浓妆高髻、大袖长裙之风盛行,形成了当时人所说的各种“险妆”“时世妆”。
其中的“险妆”包括了八字啼眉、乌膏注唇、面涂赭色、血晕横道等。
所谓“赭面”,是吐蕃极具特色的一种面妆,上额、鼻、下巴、两颊等部分,都绘涂各种条状、点状、块状的赭红色。
到了穆宗长庆年间“血晕妆”又开始流行了起来,当时的妇人,头梳直指向天的高大堆髻,眼睛上下用丹紫画出几道横道,宛如被划伤的血痕一般所以被称之为血晕妆。
妆如其名,险妆险妆不让人感觉到危险又怎么能叫险妆呢?
NO.7
古人也喜欢“纹身 ”?
纹身一直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被很多人误解也被很多人追捧。纹身的部位和花样也越来越多样化。
但是在以前,纹身(古称文身)是一种象征,《淮南子·泰族训》说越人文身,“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为之,以求荣也”。
即把文身面当作一种成人仪式,以能忍受文身所带来的痛楚为成人的标志,同时以此取悦异性。
除了“纹身”还有“文面”,海南黎族和独龙族的女性有着最完整的文面习俗。
黎族的文面相对文身而言比较温和点,只是在脸上画上特殊的线纹,但独龙族的女性文面则带着怪异的血腥感。
独龙族的少女在十二三岁初长成时,便用竹签刺脸,锅灰敷面,颜料渗入皮下,靛青色似蝴蝶般的图案便永留脸上。
当地民间的解释则带着独有的神秘色彩,独龙人认为人的亡魂最终将变成各色的“巴奎依”即一种大而好看的蝴蝶,只有文面,死后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认。
但是从当时的客观事实来讲,文面是独龙族为了抵制异族土司强掠妇女为奴的一种消极反抗手段。
她们为了自由牺牲了美貌,但在神话故事中寄予了对于美的渴望和想象。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化妆品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我们可以从它发展变化中可以了解当时的经济状况,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一些思考。
中国古代化妆品词语研究 刘卫群
http://xue.mmddf.top:8080/kns/detail/detail.aspx?recid=&filename=1011236770.nh&dbname=CMFD2012&dbcode=CMFD&id=&file=1011236770.nh
中国古代化妆品制作技艺研究 高宇
http://xue.mmddf.top:8080/kns/detail/detail.aspx?recid=&filename=1018128970.nh&dbname=CMFD2018&dbcode=CMFD&id=&file=1018128970.nh
我国古代女子眉妆概说 陈蕾
http://xue.mmddf.top:8080/kns/detail/detail.aspx?recid=&filename=HZDK199701011&dbname=CJFD1997&dbcode=CJFD&id=&file=HZDK199701011
中国妆容之美(LSBN:9787535694638) 李芽 陈诗宇
作者:自在
责编:菠萝
原标题:《古 代 化 妆 品 ,意 想 不 到 的 高 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