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家门口的好去处| 用一块“大海绵”,让我们的城市学会呼吸

2021-11-21 08: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在上海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滴水湖畔,随处可见充满未来感的建筑。来这里的游客大多冲着新落成不久的上海天文馆。

从16号线滴水湖站出来,沿着临港大道向前走,很快就能看到天文馆巨大的环状建筑和银色球顶,在蔚蓝色的天空映衬下,熠熠生辉。

而包围在天文馆外的,就是上海市最大的海绵公园——星空之境海绵公园,自8月试运行以来也颇受关注。

一条宽阔的河道贯穿绿地中央,两岸散布着高低不一的圆形土丘,上面安置着供儿童游玩的休闲设施。横跨河道上的桥梁也极具设计感,充满科幻色彩。

以“未来社区”为理念而打造的临港新片区申港社区此次也是“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15分钟生活圈样本之一。艺术季期间,策展团队开展了“漫步星空之境,揭秘海绵之谜”的青少年研学活动。澎湃新闻记者跟随30组青少年家庭,在专家的带领下,一起漫步星空之境海绵公园,探索海绵公园的构造秘密。

什么是未来社区该有的样子?“海绵公园”或许可以告诉我们一些答案。

上海天文馆就坐落在星空之境海绵公园内。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临港新片区申港社区此次也是“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15分钟生活圈样本之一。   策展方/季梦帆 图

在盐碱地上,“海绵”可以解决内涝问题

“海绵公园”这四个字,听上去噱头十足。

而它也不由让人想到另外一个名词——“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

“海绵城市”概念在2012年4月深圳举行的“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上被首次提出。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因此,简单来说,“海绵城市”就是新一代的城市雨洪管理理念。在国际上,也有很多类似的术语,比如美国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系统”、澳大利亚的“水敏感城市设计”、日本的“雨水储留渗透技术”等等。

星空之境海绵公园内景色        澎湃新闻记者王昱/策展方 图

历史上的临港,曾是一片汪洋的大海。为了拓展城市空间,上海市通过填海造陆来开发青浦、松江、嘉定、南桥、浦东、临港五大新城。

临港新城近50%的土地都是填海造陆而来,泥沙主要来自长江口航道疏浚土。疏浚船将淤泥绞吸起来,把带泥沙的水抽到围堰里,等泥沙沉淀后把水排干,就变成陆地。只不过临港在填海造陆的同时,也顺带填海造湖,滴水湖就是这样诞生的。

2021年9月,上海临港受台风灿都影响,滴水湖湖面波涛汹涌。  视觉中国 图

星空之境海绵公园所处的区域,过去就是一片填海造地的盐碱地,但由于盐碱化程度高、有机质含量低,非常不利于植物生长,也不利于设施的基础建设。再加上临港靠海,易暴雨,易内涝。

星空之境海绵公园建设前的样子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图

建设后的样子      策展方 图

“过去传统的地块上,雨水降下后,70%通过地表下渗,30%的雨水会汇入江河湖海里,但随着我们城镇化的建设,大量的农田、草地消失,原生态的地表被硬化,带来的结果是雨水下渗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大量的雨水通过硬化的路面汇入江河湖海,导致下游低洼区每年发生内涝的频率越来越高,”参与“星空之境海绵公园”项目建设的中国建设科技集团海绵生态部总监许敬新告诉记者。

因此,打造“海绵公园”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建立一套可持续的生态排水系统,在下雨时收集、净化雨水,在必要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有效地解决城市的内涝问题。

海绵技术体系示意图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图

看似麻烦的雨水,其实是城市的宝贵资源

走进星空之境海绵公园,大片大片的绿地是主要的景观。这些绿地大大小小,高低起伏,连成一片,靠近湖岸的生态湿地,各种水生植物生长繁茂。

绿地之间的人行步道多用的是透水石砖铺成,如果你仔细留意,还会发现公园的广场上也没有常见的雨水沟、排水口。

大片连绵的绿地和充满未来感的建筑。     澎湃新闻记者王昱/策展方 图

“通常城市里的雨水,通过排水管道就直接排走了,实际上雨水对于城市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资源。”许敬新介绍道。

“我们通过建设透水铺装、植草沟、生态旱溪、生物滞留带、雨水花园、蓄水池等多样化LID设施复层布局,可以实现雨水的存蓄、减排、缓排、净化和利用。”

透水铺装步道    策展方 图

以“雨水花园”为例,通过低于周围地面标高的下沉式设计,让公园内道路及广场的雨水可以流入洼地,然后通过植被过滤,去除了粗糙的沉积物,接着通过过滤基层和植物根系进行进一步净化,最后过滤后的水进入雨水调蓄池,或通过基床底部的穿孔管缓缓排放。

在这样一个个雨水花园组成的“海绵细胞”的共同努力下,由公园进入河道的“脏水”将越来越少,水系的排水能力和水质均会得到提升。

另外,下凹式花园在降雨的过程,也能减少了内涝的风险。

雨水花园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水下森林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传统工业化的净水手段,就是通过化学药品产生化学反应,而它们模拟的是我们自然界中净化水的过程。我们把雨水储存起来,净化后再回流河道,或者对植物进行浇灌、道路冲洗等等,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许敬新解释道。

可见,绿地、湿地就是“肺”,雨水在这里得到了重新的利用。而这也不由让人产生了新的好奇,明明是盐碱地,各种各样的植物是如何茁壮成长的?海绵公园如何保证生物多样性?

许敬新告诉记者,要想克制盐碱,就要把握水的运动规律

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工程团队一方面通过抬高地形,增加与地下水位的高度差,阻止水盐上返。另一方面,在主要绿化种植区域内,采用地下滤水管网排盐法,布设排盐盲管,设置20厘米厚碎石淋融层,用土工布隔离,以起到阻隔盐分的作用。另外还会采用现场土壤改良法,改良土壤中营养物质,以达到种植土的要求。

土壤改良后,盐碱地上除了芦苇之外,也出现了新的植物。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许敬新向青少年介绍海绵公园的构造。  策展方/季梦帆 图

因此,如今的盐碱地上除了芦苇外,还能看到鼠尾草、香蒲、水杉、银杏、睡莲、樱花、蓝花楹、乌桕、腊梅等等更具观赏性的植物,花草树木繁复。湖中央还有生态浮岛,引来成群的白鹭前来停歇,成为临港又一曼妙风景。

“整个生态系统搭建后,根本不需要我们人工地投放鱼苗、虾卵等等,自然而然就会出现鱼类、贝类和小动物,然后吸引鸟类前来栖息,形成了一个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许敬新介绍说。

湖中央还有生态浮岛,引来成群的白鹭前来停歇,成为临港又一曼妙风景。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让未来城市学会“呼吸”

为了配合天文馆主题,将天文活动从室内延伸到室外,整个星空之境海绵公园在建设过程中,打造了休闲观星区、湿地科普区、律动星球区、天文体验区四个不同功能区域,同时围绕“天文”元素,打造了星毯、旋星塔、采星阁、极限星云、失重星球、纸飞机等等充满星空艺术的景观建筑。

活力之丘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观星小屋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星团廊架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桥梁也是一大特色。长河晓星桥、羽旋桥、日月交辉桥、引力桥与无限桥五座大桥,造型十分“吸睛”,不少市民前来打卡。

长河晓星桥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无限桥     策展方/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对于青少年来说,海绵公园的种种科学原理,或许看上去有些深奥,但公园内设置了许多科普空间和模型,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海绵公园的运行机制,比如历史上第一台将水从低处传往高处的抽水机——阿基米德式抽水机,展示了人类如何利用机械,大大节省了上下跑动来运水的时间,从而改善了灌溉问题;雨水花园的立体结构样本,展现了多层净水、蓄水的巧妙设计;沉水廊道是观察水生植物、生态多样性的科教基地。

阿基米德式抽水机模型

雨水花园的立体结构样本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沉水廊道  策展方 图

研学活动中,记者发现参加者中有不少是居住在浦东新区,甚至临港新城的学生和家长。他们对于海绵公园充满好奇的同时,更从切身体验中,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

一名居住在浦东新区川沙镇的小女生对海绵公园步道上的渗水铺装很感兴趣,她说自己就读的小学校门口,每次下雨后,就会积水成灾,导致同学们行走困难,希望海绵城市的设计方式不仅能使用在新城区,也可以运用到更多老城区里,改善城市排水难的问题。

就读于浦东新区明珠临港小学二年级的李泽隆和家人就生活在临港区,他对海绵公园里能长出这么多植物感到惊讶,积极地向专家询问土壤改良的“秘密配方”。

“我们在临港居住了十年了,没有公园之前,这里过去就是一片荒芜的芦苇地。我们也经常带小朋友去海边玩,所以在他的记忆中,盐碱地上几乎看不到什么绿色植物,很多从市区里来玩的人也常常觉得这里很晒。”李泽隆的母亲张女士告诉记者。

但如今盐碱地变成绿色公园,有湖泊、水草、花鸟,环境变美了,张女士也觉得住得越来越开心了。

青少年们在主展厅“纸飞机”内了解海绵公园的前世和今生。     策展方/季梦帆 图

2016年,上海入选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而临港是上海首个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也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海绵城市”试点地区。除了海绵公园建设外,临港试点区对26个已建住宅小区进行了海绵化改造,改造小区总面积达到200公顷。对于新开发房地产项目,也要求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标准设计和建设。

据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临港是上海首个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也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海绵城市”试点地区。 策展方 图

“海绵公园在建设过程当中,颠覆了许多传统的政策理念,困难当然也是重重的,但在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大战略下,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更好协调城市、人与自然的关系,成功以后,我们会向全国推广,这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许敬新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