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2040”开门纳谏,1810条意见被采纳落实或参考
2040的上海将建成什么样?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10月20日举行,全会审议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送审稿)》。这份对上海未来20多年发展非常重要的城市总体规划,在经由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等专业部门起草编制后,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为这座国际大都市描绘未来蓝图的行列中来,8月22日-9月21日,有关部门对《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公示,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并充分吸纳这些意见和建议。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获悉,公示期间,社会各界通过电话、网络、专题座谈会、书面反馈等多个渠道,对《草案》提出意见和建议,共收集意见1810条。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对所有的意见建议进行了逐条梳理研究,共采纳意见707条,解释或在下位规划中落实的意见818条,作为参考的意见285条。
1810条意见被采纳、落实或参考
据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庄少勤介绍,“上海2040”编制工作全面贯彻“开门做规划”,公众参与力度是历次总规编制中最大的一次,充分体现了中央“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将总规编制的过程变成全方位听取意见建议的过程,举全市之力,集各方智慧,使城市总体规划真正成为凝聚全社会共识的行动纲领。
据庄少勤介绍,公示期间,社会各界通过电话、网络、专题座谈会、书面反馈等多个渠道,对《草案》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共收集意见1810条。其中,公众来信、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留言等书面形式意见589条,市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意见和建议54条,市政府38个委办局、16个区和8个管委会意见和建议374条,长三角江苏、浙江两省和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等六市意见和建议34条,市规委会专家、公众参与咨询团意见和建议321条,境外咨询和设计机构座谈会和市青年联合会、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年创意人才协会等社会团体座谈会等收集意见和建议438条。
“我们已对所有意见建议进行了逐条梳理研究,共采纳意见707条,解释或在下位规划中落实的意见818条,作为参考285条。”
在公示期间,社会各界关心什么,对哪些热点提出了真知灼见?《草案》公示期间,社会各界对“上海2040”给予了高度关注和肯定,城市性质、人口规模、区域协同、城乡体系、综合交通、公共服务、住房,以及环境保护都成了市民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对此,市民通过电话、网络、专题座谈会、书面反馈等多个渠道,对《草案》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
为何要倾听社会各界的声音?庄少勤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规划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服务对象是老百姓,服务于在上海工作生活的每一个人,因此规划要听他们的意见,汇集他们的智慧。公众参与,开门做规划是共建共治共享的过程,由此,规划文本要能理解,能实施。规划编制和实施正是城市治理的过程。
规划至2040年,届时,参与编制讨论的很多人将步入老年,开门办规划,正是让规划可延续的保证。
“规划一旦被批准后,它将具有法定效力,下一轮规划将以它为依据,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是市民规划意识的培训、培养过程,大家认可它以后,就会把它当行动纲领、行为准则,这样,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能对其一起维护,共同实施。”庄少勤说。
更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见被采纳
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在公示中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多名市规委会专家、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和部分网友提出,要更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国外规划研究设计机构建议,城市历史是鲜活的,不应只是被封存在博物馆中,而应兼顾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上海市很多青年代表们则希望,历史建筑不仅要单纯保留,也应该将保护和利用结合起来。
由此,“上海2040”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制订了更为严格、更为系统的保护措施。在加强城乡历史环境整体保护方面,主要包括:加强对历史城区的整体保护,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推进城市更新和环境提升;积极保护历史城镇与历史村落,除必要的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改善镇、村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同时协调好旅游开发与风貌保护的关系;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应当与镇(村)的整体风貌相协调,新建建筑高度原则上控制在4层以下。
此外,在创新历史文化保护机制方面,主要措施包括建立保护对象常态化增补机制,适时拓展和更新各级保护范围;完善分级分类保护更新机制,制定差异化的控制要求和保护策略;在保护优先前提下,加强历史资源活化利用;完善历史保护的政策配套与支撑,建立由政府、居民、开发企业和社会力量等共同参与保护利用的平台和机制。
关注上海城市老龄化,规划提出应对措施
上海老龄化不断加剧,缓解人口结构问题是全社会所要面临的挑战。部分市人大代表建议,今后15-20年上海老龄化不断加剧,城市发展需要的中坚劳动力人口比例下降较大,对人口结构问题应充分研究。一些市规委会专家提出,规划要认真研究应对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拿出相应举措。15分钟生活圈应充分覆盖老龄化社区。同时,适老性住宅规范应全面融入一般住宅规范。
针对老龄化问题,“上海2040”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变化,提供适应老龄化发展趋势的公共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建设老年友好城市和老年宜居社区。上海将提供覆盖全年龄段的公共服务保障。应对人口结构的变化,构建覆盖全年龄段市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与管理,重点保障对老人、儿童的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落实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的无障碍规划设计理念。
到2040年,上海将完善社区图书馆、文化活动室、市民健身中心、老年学校、青少年培训中心等多样化的文化设施建设,为市民提供康乐多样的社区文化。同时,上海将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和改造一批适老性住宅,提高社区适老性设施建设标准,重视适老性住宅的内部功能和细部设计,实现全市新增住宅适老性达标率达到100%。优化形成以家庭自我照顾为基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服务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格局,加强社区养老院、长者照护之家、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室等社区为老服务设施以及无障碍设施建设,养老机构百名老人床位数不低于3.75张。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交往与多样化生活,建立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提供老年人学习成长环境,每万名老年人拥有的老年人休闲福利及学习机构数量达到30个。
城市慢行交通环境建设借鉴国际经验
慢行系统、绿道系统将成为人性化交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多位公众参与咨询团成员提出,目前上海非机动车道路建设严重不足,步行、骑自行车都不安全。有咨询机构负责人提出,要重视慢行系统和绿道系统,加强公园、开放空间之间的连接性,通过步行和骑行系统,使街道更加适宜步行和骑行。多位市规委会专家提出,全市要建设慢车道系统,重新配置道路空间,划分车道组织慢行系统才是人性化的交通体系。
“上海2040”高度重视各界对进一步改善城市慢行环境的意见,全面借鉴国际大都市先进经验,进一步增加“上海2040”成果中优化提升慢行交通环境和品质的内容。
“上海2040”草案明确,上海将重视步行和非机动车通行,提出将逐步调整优化路权分配,恢复禁行道路的非机动车通行权,加强利用公共通道空间,建立非机动车通道网络,提高非机动车通行网络的连续性和功能性,完善安全通达的骑行网络和舒适便捷的步行活动区域。对于中央活动区和城市副中心,应重点优化步行等慢行交通环境,使中央活动区率先成为“低碳出行实践区”。同时,上海将突出绿道建设,规划提出推进“通江达海”的蓝网绿道建设,未来将建成226条水绿交融的河道空间,结合市域生态空间,设置骑行、步行、复合三类慢行道,形成总长度逾2000公里的慢行休闲骨干网络,倡导健康生活,丰富城市体验,提升城市活力,满足市民、游客对步行、跑行、骑行等日常锻炼及大型活动的空间需要。此外,上海还将全面优化街道功能环境,实现道路以“车”通行功能为主向街道以“人”的活动体验为主的转变。未来将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全面关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转变,注重安全、绿色、活力、智慧的街道空间的塑造。目前,上海已出台《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未来将加强街道空间管控,推动街道整体空间环境设计,促进城市街区发展。
市民高度关注PM2.5,规划编制完善补充相关内容
雾霾关系着市民的健康,城市绿肺是城市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同样受广大民众的关注。专家提出,目前规划中关于环境和城市安全方面的内容还是偏弱,指标方面,也要重点加强指标值的研究,重视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很多市民高度关注PM2.5控制、河道污染、垃圾处理、土壤修复等话题,也有市民建议,上海的城镇之间要有绿化隔离带作为城市的绿肺。
专家和市民提出的意见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反映了目前上海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紧约束的压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对此,“上海2040”进一步落实“四条底线”要求,完善补充了相关内容。
总体上,坚持“底线思维”不动摇,明确上海要突破发展瓶颈,牢牢守住“土地资源、人口规模、生态环境、安全保障”四条底线,学习纽约、伦敦、东京等领先的全球城市先进经验,建设更可持续的生态之城,守护城市安全,建设能够应对各种风险、有恢复力、可持续服务的韧性城市,还重点深化明确了各类社会关注度高的生态、环境和安全指标。
“上海2040”草案提出,在大气环境上,上海将积极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力争2040年PM2.5浓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左右,与当前发达国家的全球城市标准相当。
其实,不仅上述的城市环境、交通、养老,还有更多涉及城市发展规划的相关内容,在此次规划中都充分吸纳了群众和社会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正如庄少勤向澎湃新闻强调的,“上海2040”规划是一次非常全面的开门纳谏过程,得到了全社会积极的回应,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澎湃新闻了解到,上海市委全会已经同意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按程序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后上报国务院审批。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