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釜山行》看当代丧尸文化:血腥暴力背后隐含深刻社会隐喻
韩国丧尸电影《釜山行》虽未在国内院线公映,近来却受到了空前的热捧。《釜山行》可以说是亚洲地区第一部现象级“丧尸题材”电影。在影片中,主角和女儿在搭乘火车出行时忽然遭遇丧尸攻击,主角最终为了保护女儿而牺牲。韩国电影人成功将东方文化与丧尸文化相结合,片中表现出的东亚地区特有的家庭价值观使这部电影成为了丧尸类型片的亚洲代表。尽管日本电子游戏《生化危机》系列此前也在商业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该系列电影却是地地道道的好莱坞作品,而日本本土拍摄的丧尸题材电影从未产生过《釜山行》这样的影响力。
《釜山行》海报这部影片不仅在韩国获得了极大成功,在港台地区票房也相当可观,国内影评网站上这部电影的评价也普遍高达8.2分以上,达到了年度佳作水平。近年来,随着网络电影风行,国内丧尸类题材的网络电影可谓层出不穷。然而无论是电影表现手法,还是表达的思想境界,都给人以粗制滥造不堪入目的感觉。而在西方,丧尸类型电影已经开始逐渐成为影视产品的一个重要类别,无论是著名的《生化危机》系列,还是美剧《行尸走肉》系列,都已经从小圈子类型片演变成为大众IP,丧尸文化已经从次文化开始进入主流文化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国内之所以无法拍出《釜山行》这样的现象级影片,主要还是对丧尸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了解不够深刻。
《釜山行》剧照冷战中的丧尸隐喻
丧尸(zombie)一词诞生于海地的伏都教,是指通过巫术被“复活”的人类尸体,被“复活”但却并没有任何情感和意识,只是受巫师操控的工具。而丧尸作为一种文化形象,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传入欧美后,变成了人类感染某种病毒后变异的攻击性怪物。1968 年上映的《活死人之夜》,为当时好莱坞恐怖片大师乔治·A·罗梅罗执导。他用这部电影奠定了现代丧尸题材的范式,片中犀利的暴力描写和血淋淋的丧尸吃人场景,至今仍为丧尸片普遍的套路。
《活死人之夜》海报事实上,丧尸类型片的诞生有着非常强的时代背景,当时的创作者希望以丧尸来映射和讽刺了混乱年代中的美国社会。1968年越战进行正酣,随着现代媒体出现,越战中的血腥和杀戮让美国民众无比震惊。随着嬉皮士文化的兴起,以及反战运动爆发,丧尸片正好迎合了当时的审美趣味。冷战中拍摄的丧尸片中,丧尸被视为异化的没有思想且会一直攻击的红色阵营士兵,正符合美国对红色阵营军队的一贯描述。而丧尸横行的世界则被视为世界末日,丧尸冲破北约国家的防线,摧毁他们的政府和社会并将其人民一同感染,等同于1960年代西方社会的左翼运动。
把政治色彩再创作成影视作品的手法,在冷战中并不少见,譬如007系列就被西方文艺评论界视为“逃避主义小说”。该系列虽然以现实情报机关为背景,然而敌我对立正邪分明,情报员邦德不仅风流倜傥而且战斗力超凡,总是能够在千钧一发间化险为夷。但细数007系列电影,会发现其中几乎没有直接和苏联阵营的克格勃特工对抗的场面。主角007面对的大反派,往往是独立的邪恶集团,并不真正存在于现实国际政治中。显然,007系列电影旨在通过在真实的背景中虚构桥段,让观众暂时脱离冷战中东西方阵营政治和军事上的全面对立而获得感官满足。丧尸类型片由于诞生的时代背景与007相近,同样可以被视为逃避主义题材类型片,其主要追求仍是感官上的刺激。
丧尸片中的政体实验
随着冷战的结束,丧尸题材的政治背景已经很少被人提及。反倒是其代表的末日恐怖文化在新时代大受欢迎。然而,西方文化产业采用了一种新玩法,使得丧尸类型片出现了新的巅峰:越来越多的编剧倾向于将政治学元素和社会学元素注入丧尸类型片中。
《行尸走肉》第七季海报以近年来流行的美剧《行尸走肉》为例,该影片可以被视为教科书式的政体形成实验。在影片中,主角面临一个末日世界,政府和社会秩序已经荡然无存。人类首先必须面临生存问题,同时还需要与其他幸存者竞争宝贵的生存资源。这是西方政治学中,关于人类政府、社会秩序和法律形成前“自然状态”下的典型表现。主角在绝境中必须寻找一个赖以生存的地方,并且需要和新结实的伙伴形成联盟,这可以被视为新秩序的重启。从《行尸走肉》的剧情推进来看,不同的幸存者聚集点,实际上正在实践不同的政体,例如主要反派角色“总督”所构建的小社会,是古希腊政体观中典型的“僭主政治”。总督通过谎言和狠辣手段获得了统治地位,对其聚集区内的民众许以安全承诺换取支持,同时又残酷地对待所有反对者。
这种政治学的建构套路,并非始于《行尸走肉》。早在2000年初上映的经典丧尸电影《活死人系列》三部曲中,编剧就对人类社会就进行了新的建构。在第二部《活死人之地》中,人类找到丧尸的行为弱点,因此建立了一个可以维持生存的根据地。在这个根据地中,人类重新进行了阶级划分,统治阶级过着高雅而文明的生活。中下层民众则只能从事毒品买卖、黑市交易或者冒险到僵尸活动区域内去寻找生存资料。与此同时,丧尸也开始逐渐出现了智力进化,形成了领导者和群体社会。新的丧尸社会在影片中被建构出来,丧尸领袖发动决战后人类安全区被攻破,少数幸存者被迫逃离寻找新的安全点。而丧尸社会的领导者,则并未继续追截人类幸存者反而放行了他们,预示着新的地球格局正在形成。这种剧情铺排,与罗马帝国崩溃前的西方世界几乎毫无二致。少数贵族依旧在醉生梦死,而野蛮人则正在悄悄集结并且找到了罗马军团的致命弱点。决战之后,曾经不可一世的罗马帝国彻底崩溃,而欧洲的黑暗时代逐渐降临。
《活死人》系列开创了政治学僵尸电影的先河,编剧开始不断将各种历史模型和政治学理念注入创作中。可以说从2005年后,僵尸题材已经开始逐渐脱离cult电影或者B级片的范畴。创作者不再满足于血浆横飞的官能刺激,而是希望通过影片来表达更为深层次的思想境界。《僵尸的世界大战》是典型的好莱坞动作片,然而其原著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政治讽刺小说,几乎讽刺遍了全球主要国家的政府和文化特征。例如以色列通过修筑围墙来保卫自己,现实中以色列修建的隔离墙已经将巴勒斯坦变成了地球上最大的监狱。这种以丧尸题材为载体的政治讽刺文学,也已经成为丧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为丧尸文化引入保护伞公司
《生化危机6》海报
著名的丧尸类题材《生化危机》实际上讲述了一家名为保护伞公司的生化科技企业,通过研发丧尸病毒来毁灭人类的故事。该系列游戏从1996年推出至今,已经出现了7个世代的版本,是日本游戏中最长寿的系列之一。而在电影改编方面,《生化危机》系列很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电影改编题材,2002年第一次被搬上大银幕之后,该系列已经连续拍摄了5部。片中的保护伞公司甚至已经成为邪恶商业帝国的代名词,《生化危机》也成为世界丧尸文化版图中的一座高峰。然而,为何日本会创造出“保护伞公司”这样一个鲜明的形象呢?
从丧尸系列题材的发展来看,此前好莱坞的丧尸题材影片往往会将丧尸爆发的原因归因于政府阴谋或者自然界的传染病爆发。二战后,日本旧有的军国主义政府被连根拔起,战后的日本政府权威远不如前。由于缺乏保密机制且自卫队本身受到严格限制,现实中日本政府不可能制造丧尸病毒。但是,战前日本的各大财阀机构却未被战争清算,而且在战后雇佣了大量旧军人担任高管,算是旧日本政治的延续。经济上,战后日本出现了所谓终身就业模式,一旦大学毕业入职一家大公司,就会终身在该公司就业。于是,日本的公司或者商社不再是单纯的商业机构,而成为了员工终身负责和效忠的组织。《生化危机》的剧情构思实际上是战后日本社会的一种映射,伴随着商业全球化的进程,这种构思逐渐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在伊拉克战争中,私营公司承担了美国军队60%的人力支援,没有这些军事承包商美国军队根本无法运作和作战,现在没人怀疑的私营公司具备发动一场小规模战争的能力,因此《生化危机》中“保护伞公司”为了商业利益制造毁灭全球丧尸病毒很容易引起共鸣。日本虽然未曾用政治学和社会学理念去充实丧尸文化,仅凭生化危机中大胆的想象,就赢得了丧尸文化中另一个中心的重要地位。
融入实践的丧尸文化
欧美的丧尸迷们并不满足于将丧尸作为文化元素放入电影和游戏中赚钱。在丧尸文化流行开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将对丧尸的研究带入实践中,就连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和联邦调查局(FBI)等政府机构都组织过丧尸危机演练。这种演练并非意味着美国政府真的相信有丧尸存在,而是借着丧尸文化的流行来培养民众在极端环境情况下的生存意识和能力。
不仅是政府,民间也有不少生存文化和丧失文化的专家,在对丧尸形象进行透彻的研究后结合自己的军事、医疗甚至土木和环境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总结出各种在丧失危机中生存的指南来供人参考。其中最有名的应该就是马克斯·布鲁克斯所著的《僵尸生存指南》。作为顶尖的生存专家,马克斯·布鲁克斯的经验和知识甚至得到了一些国家的政府机构的认可,而作为丧尸文化的爱好者,他在丧尸界也是泰山北斗级的人物,前文提到的《僵尸的世界大战》也是他的作品。马克斯在这本书中非常认真地教人们如何判断丧尸爆发的烈度和地点,并且如何根据威胁情况进行准备。如果真出现丧尸围城的情况,这本指南确实具有实际参考意义。
当然,由于这本书出版时间为2003年,很多技术在当时并未成熟,因此观念已经落后。例如作者认为在丧尸世界中,带有光学瞄准镜或者光电辅助瞄准设备的枪械并不适用,因为比较容易损坏或者很快耗光电池。然而,现在美国军队装备的内红点瞄准镜的续航时间已经达到惊人的地步,一枚电池可以连续开机使用超过三年。至于美国军队现在普遍使用的先进战斗光学瞄准镜(ACOG),根本不需要任何电池就能利用自然光生成瞄准分划,经历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考验之后,其可靠性和机械瞄准设备几乎没有区别。由于只有精确命中丧尸的头部才能阻止其继续攻击,而装备光学瞄准器材的枪械能更快更精准的瞄准丧尸头部,将会极大地提高战斗效率。
美国武器制造商也顺应丧尸文化发展,推出了各种丧尸战斗概念的武器。例如著名的巴斯刀具公司,就推出了所谓丧尸战斗版的生存刀,《行尸走肉》中主角之一“弩哥”的佩刀就是该公司的产品。2013年,一家枪械改装公司更在美国枪展上展出了枪械改装组建,可以为枪支加装微型电锯,电锯可以在肉搏中砍掉丧尸的脑袋。这个产品的趣味在于,1994年克林顿总统颁布了《联邦禁止突击武器法案》禁止步枪上加装刺刀,所以美国民间保有的步枪无法用于肉搏。当然克林顿当年并未想到有人会在步枪上加装电锯,所以这种改装完全符合美国法律,刚一推出就立刻售罄。
现在,丧尸相关商业拓展已经不再限于影视、书籍和游戏等文化产品,甚至全球不少地区开始举办丧尸主题的马拉松跑步比赛。作为一个从1960年代才出现的文化概念,现在已经成为风靡全球的文化符号,并非仅仅因为丧尸题材足够血腥惊悚。美国、日本和韩国的丧尸文化制作者,成功将政治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理论注入其中,才让这个本来典型的B级片题材成为具有深度和足够影响力文化产品。国内丧尸类题材要想有所突破,恐怕还需要编剧和主创人员们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