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甘肃会宁会师旧址十年游客翻7倍,当地新生第一课都在这里上
甘肃会宁是个好地名。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80年前,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写道:“三个方面军会宁大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白银市会宁县城 甘肃旅游局 图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澎湃新闻(wwww.thepaper.cn)来到这个红军会师的县城,在扑面而来的黄土气息中,追寻在会宁生根发芽的长征精神和一段段红色记忆。
会宁地处甘肃省中部,素有“秦陇锁钥”之称,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更因红军三军主力会师被打上了深深的红色烙印。
1936年10月10日,会宁小城成了红军之城。为了庆祝三军会师,中共中央西北局、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总供给部在会宁县城文庙大成殿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会师联欢会。风铃叮咚送来的不只是梵音,还有一声声胜利的呐喊。这是所有红军官兵激动澎湃的时刻。
1986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50周年,缅怀在长征途中壮烈牺牲的数十万红军将士,激励后人永远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会宁县委、县政府在会宁会师旧址修建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纪念塔。
“凡是来到会师旧址参观的团队大都要在会师塔前举行一个特别的活动,向红军英烈献花、鞠躬、重温入党誓词,来表达对红军英烈的纪念和崇敬之情,目的就是永远铭记红军长征的历史,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和会师精神。”会宁会师旧址管委会主任杜永胜对澎湃新闻讲述了他在这里工作的见闻和感受。
据杜永胜透露,会宁当地的学生从上小学开始,一直到初中、高中,每年新生开学的第一课都是在会师旧址上的。“甚至还包括幼儿园的小朋友,尽管有些孩子连话都说不明白,但老师还是会带他们来会师旧址,给他们讲红军的故事。”杜永胜觉得,红军的长征精神已经在会宁这方热土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2006年,会宁会师旧址管委会成立。时年44岁的杜永胜被任命为会宁会师旧址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会师旧址管委会成立之初,工作人员非常少,但工作又特别多,当时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还没布展,给我们的布展时间只有2个月。”杜永胜介绍说,当初他们也是靠着一股子拼劲坚持走过来,现如今,会师旧址管委会已经是拥有216名员工的大单位。
同步发展壮大起来的,还有会宁的红色旅游。而会师旧址又是甘肃省红色旅游当之无愧的排头兵。
据杜永胜透露,十年前,来会师旧址参观的人数不足20万人。随着国家红色旅游的升温,2011年,游客人数突破100万人。去年的参观人数已经达到150万。旅游人数较之2006年翻了7倍。而这些对当地经济的拉动有着很大的影响。“来会宁旅游参观,不提前预订酒店,很可能就住不上店,这种情况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说明红色旅游已经在会宁形成了一定规模。”
翻番式的增长速度背后,是扎根这座红色小城的人们,为了传承红色文化做出的种种努力。
张婷今年几乎没有时间休假,别人休公共假期时恰是她最忙碌的时候。今年27岁的张婷是会宁会师旧址管委会的一名讲解员。每天都要穿着军服,脚踩7厘米的高跟鞋一遍遍走过广场,为参观者深情讲解红军长征在会宁的故事。
在她看来,这是一份光荣的职业。“作为会宁人,以前我对家乡的红色文化,对红军长征的历史了解不深,担任讲解员后,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书。”几年工作做下来,让张婷感触颇深,她觉得年轻一代要多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何芳军是会宁已故老红军何德林之子。不管多忙,只要有团体联系到他,希望他讲讲父亲的长征经历,何芳军都不会拒绝。
1933年,何芳军父亲何德林在家乡江西宁都参加红军,开始长征。后来一直随军参加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一直走到腊子口。讲起父亲何德林参加长征的经历,何芳军如数家珍。
何芳军向澎湃新闻回忆说,1935年,在腊子口战役中,何德林又一次负重伤,无法继续跟随队伍前行,只得流落当地老乡家中。养好伤以后,何德林才辗转来到会宁。
何芳军从怀里掏出父亲的老照片和一本战士光荣证。他说父亲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参加会宁会师。但长征的这段经历却永久地留在父亲何德林记忆深处。
为了纪念长征,何德林给他的3个孩子起的名字分别带着“红”“军”“兵”三个字。“父亲活着的时候总是告诉我们不要忘记红军当年吃的苦,鼓励我们要继承红军长征精神,不怕困难。”何芳军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