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半月谈:一些地方基层治理出现“悬浮化”现象,怎么破?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近年来,基层治理日益受到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今年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向基层放权赋能”。这些提法和举措表明,解决基层治理悬浮化问题,已成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需要面对的核心议题。
悬浮的表现与实质
对于推动社会治理重心的下移,政策精神和改革方向比较清楚,那就是将更多治理资源下放到基层,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目前来看,悬浮已成为基层治理纵向关系的重要概念,也成为解释治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21世纪以来,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持续推进,“乡财县管”的模式得到确立,乡镇政府和乡村社会掌控的资源弱化。从财权开始,相关的事权、人权随之向上聚拢。这一方面提高了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另一方面,部分基层政府在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间出现不平衡情况,一些地方的治理出现悬浮化现象。
悬浮化现象具体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层面:一是权力悬浮,管理权和执法权更多配置给上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基层政府缺乏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价值悬浮,政策精神停留在文件上,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下级价值诉求有待整合;三是配置资源悬浮,真正面对问题的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财物等资源主要由上级政府支配,一些地方政府还习惯眼睛向上看,对基层治理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投入。
进一步说,悬浮问题的出现也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相关。一方面,治理主体需要更多地承担起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责任,因此要求国家力量下沉,与基层进行持续互动;另一方面,社会流动性增强,公共服务需求增加,治理难度提升,公众对政府的治理效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故此,悬浮化表面上看是基层治理上下层级的关系问题,实质则是在现有治理需求下,相关政务服务响应速度、运行效率、流转成本、资源配置和群众满意度等问题。
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
解决基层治理悬浮问题,需要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政府要围绕错综复杂的治理需求,科学精准地配置治理资源,积极响应社会需求,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全方位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效能。
当前,各地治理重心下移的改革和创新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落实党建引领,提高统筹协调的能力;其次是为基层赋权增能,如下放管理和执法权限以及充实基层管理者队伍等;再次是健全上下联动机制,如网格化管理、联勤联动机制等,提高响应和处置问题的效率;最后是延展社会治理的触角,实现更高密度和强度的全覆盖。
这些举措已经取得一定实效,下一步,还需在几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要推动基层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按照权责和事项对等的原则,做实做强基层治理体系。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与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联建共建区域化党建平台。
二要根据“高效办成一件事”的要求,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的“微细胞”建设,推动服务站所、联勤联动平台以及村居治理微平台等建设,梳理业务机制和流程,配备治理和服务资源。
三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基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打通不同层级、部门、区域和业务的数据壁垒,缩短业务办理的链条、环节和时间。
四要进一步对基层主体赋权赋能,建立和优化各类民呼我应、接诉即办的诉办关系机制,通过解决问题来驱动基层治理体系的高效运转,根据问题需要来配置资源,提高基层治理的精准性、满意度。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