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吴起的军事思想
在中国古代兵学史上,如果说孙武是最伟大的一位军事理论家的话,那么历来唯一能够与孙武并提比肩的便是吴起,由此殊荣便可推想他的卓越贡献与崇高地位。早在战国后期,人们便已将孙、吴连称,如《韩非子·五蠹》曰:“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吴子》与《孙子兵法》一起,成为当时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两部兵书经典。西汉以后,《吴子》仍保持着这种“顶级”兵书的地位,“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北宋神宗时期,《吴子》被列入《武经七书》,其经典地位更加牢不可摧。
今本《吴子》基本上采用的是对话体的撰述方式,全书紧紧围绕“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八个字展开,既有思想深邃的“文德”主张,又有丰富多彩的“武备”理念;既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考,又有灵活机动的战术设计,在不少方面丰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战争理论成果。概而言之,其思想主要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内修文德”的治国理念
在全书首篇《图国第一》的第一节文字,吴起便拈出了统摄全书的核心观点——“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精辟地阐释了政治与军事的紧密关系,认为要统筹处理好治国与治军的相关事宜,既要修明政治,又要建好军队。吴起继而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念。他指出君主应“先教百姓而亲万民”,“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要重视对百姓的礼义教化工作,珍惜他们的生命;教导君王要选贤使能,“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使“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指出君主应效仿圣王,具备道、义、礼、仁“四德”,营建上下和谐的社会关系,认为“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先和而造大事”;认为君主应谦虚谨慎,不要唯我独尊,这样才能成就称王称霸的事业。吴起还以慎战思想为前提,提出了“战胜易,守胜难”的命题,认为战胜敌人容易,巩固胜利却很难。若要巩固胜利,不但需要强大的军事实力,更需要强大的政治影响力。他强调了较之于加强武备,修明政治尤为不易,也尤为重要。
图书内页展示
二是对战争起因的思考与对战争的分类
吴起立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实际,前无古人地在《吴子·图国第一》将战争的起因归纳为五种,即“争名”、“争利”、“积恶”、“内乱”、“因饥”。他能从人性争名、争利的欲望,从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关系,从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去探究各类战争爆发的根源。基于此,吴起还将战争的性质分为五类,即“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并分别定义道:“禁暴救乱曰义,恃众以伐曰强,因怒兴师曰刚,弃礼贪利曰暴,国乱人疲、举事动众曰逆。”说明他对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也有了初步揭示。吴起还给出了应对上述五类战争的方法,即“义必以礼服,强必以谦服,刚必以辞服,暴必以诈服,逆必以权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将战争视为维护礼制的工具,吴起所谓“义兵”,以及“义必以礼服”的思想,显示了他对儒家战争观的某种认同。
三是“以治为胜”、“教戒为先”的治军思想
《吴子》一书阐述了极为丰富的治军思想,内容涉及军法、装备、军事训练、军人心理、作战方法、宿营原则、战马驯养等诸多方面。其中最值得介绍的就是“以治为胜”与“教戒为先”。这两条治军原则均载于《吴子·治兵第三》。
目录页展示
吴起认为要建设好一支能打胜仗的军队,首先要遵循“以治为胜”的原则,并说军队是否具有战斗力,与人数多少没有必然联系,认为只有严格治兵,严明法纪,士卒才会敬畏礼法,才会一切行动听指挥,具有强大战斗力。吴起在这里还提出了“父子之兵”的概念,认为只有将军队训练成“父子之兵”,才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吴起非常重视军事训练,指出了“教戒为先”的治军原则和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教戒为先”,强调的是对士卒军事技能的培训。军队是由一个一个士卒组成的,要想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教戒为先”的治军原则。吴起给出的训练方法是从单兵训练开始,继而从“一”到“十”,再从“十”到“百”,如此不断扩展,就可“教成三军”,使全军上下人人掌握军事技能。
吴起在《吴子·论将第四》提出了“威耳”、“威目”、“威心”的“三威”论,要求将领严格训练士卒,让他们真正懂得各种鼙鼓金铎、旌旗麾帜、法规条令的内涵,在感官与心理上产生“威耳”、“威目”、“威心”的效果,从而实现令行禁止、服从指挥的训练目的。
四是“总文武”、“兼刚柔”的将帅论。
吴起的将帅论,集中体现在《吴子·论将第四》。该文一开篇就指出将领应该“总文武”、“兼刚柔”,不但要懂军事,刚柔相济,还要懂政治,有品德。孙武认为将帅要符合“智”、“信”、“仁”、“勇”、“严”的标准,对于其中的“勇”,凡人论将往往格外看重,而吴起却匠心独运地说:“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尔。夫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未可也。”提醒将领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勇敢而头脑发热,盲目决策。
吴起画像
除了“总文武”、“兼刚柔”的总体要求之外,吴起还对将帅提出了“五慎”、“将礼”的具体要求。所谓“五慎”,指的是“理”、“备”、“果”、“戒”、“约”,其内涵分别是:“理者,治众如治寡。备者,出门如见敌。果者,临敌不怀生。戒者,虽克如始战。约者,法令省而不烦。”意即要求将领具备以下素养:高超的管理能力、保持对敌警惕、不能贪生怕死、胜利后也要心存戒备、制定的法令简明扼要。所谓“将礼”,指的是“受命而不辞,敌破而后言返,将之礼也。故师出之日,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指出良将要坚定破敌使命,树立正确荣辱观,绝不在战场上贪生怕死,畏惧逃避。
五是“审敌虚实”、“因形用权”的战术指导思想
吴子的战术指导思想也极为丰富,其中最值得介绍的是“审敌虚实”论与“因形用权”论。《孙子兵法·谋攻篇》有“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千古名言,告诫用兵者一定要全面掌握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虚实篇》提出了“避实而击虚”与敌众我寡时“我专而敌分”的用兵原则。吴起将孙武的上述思想浓缩概括为凝练醒目的一句话——“用兵必须审敌虚实而趋其危”(《料敌第二》),认为要充分掌握敌我双方的虚实强弱,寻找敌人的薄弱点并给予痛击。这条用兵原则将孙武的“知彼知己”、“虚实”、“众寡”、“专分”等军事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境地,历来被视为用兵者的箴言。
《孙子兵法·计篇》有言曰:“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吴子·论将第四》在此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因形用权,则不劳而功举”的命题,指出用兵者应根据战场情况采取灵活机动的措施,达到“不劳而功举”的作战效果。《吴子·应变第五》在阐述如何针对不同敌情而采取相应战术时,便具体贯彻了“因形用权”的作战指导原则。
(作者陈曦。本文节选自《吴子集释》前言)
《吴子集释》
陈曦 集释
繁体竖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5344-6
内容简介
《吴子》是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一部兵学典籍,收录于《武经七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卫国政治家、军事家吴起的军事理论和作战思想。《汉书·艺文志》著录为48篇,已佚。今本《吴子》共有六篇,为《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此次推出的《吴子集释》,在校勘方面,以《续古逸丛书》所收涵芬楼影印宋刊《武经七书》本为底本,同时参考了宋元以来施子美、刘寅、朱墉等十六个版本;在注释方面,参考了大量古今研究成果,征引的文献多达十余种,为研读此书提供了丰富材料。书末有三篇附录,分别为《史记·吴起列传》《吴子评述资料》《吴子师承问题考辨》,对了解吴子其人其书均有帮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