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去安定医院看失眠,有必要吗?

2021-11-18 08: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这是一篇关于失眠治疗的100%真实体验文。

故事是这样的,我在去年年初诊断出了广泛性焦虑症和植物神经紊乱。当时也接受了很多治疗,包括药物干预。焦虑症的症状初步缓解之后,失眠却严重了起来。加上工作本身非常繁重,到今年我的睡眠可谓每况愈下。

到了8月份情况进一步恶化,连续4天每天睡眠都不超过两小时。整天心慌气短胸闷乏力,工作也耽误得非常严重。我一看这也不行啊,还是麻溜地去医院吧。搜了一下,发现我所在的城市只有市安定医院有睡眠科。

于是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带着极大的好奇来到了传说中的安定医院。几个月过去,感觉还是有必要把这段经历分享一下。毕竟失眠的朋友很多,其中应该不少对“去精神病医院看失眠”抱有羞耻感,或者觉得睡不着也要去医院是小题大做。

如果确实如此,希望我的经历能带给你一些帮助。

首先申明一下,本文不包含任何广告成分,以及治疗、消费建议,仅仅是对睡眠科学与失眠治疗的体验与探讨,因此也会隐去所有医院与平台的相关信息。

另外,在就医之前我也试过很多大家经常会用,会推荐的睡眠干预方案。包括但不限于听ASMR、吃褪黑素、喝热牛奶、做冥想等等。这些选项或多或少都有用,但基本都是刚开始效果好,一段时间之后容易白搭。而且我的感受是,将睡眠希望全部寄托在某个特定选项上,一旦失效就会造成心理崩塌,反而适得其反。

更有效的方案,或许是建立一个科学、成熟的睡眠体系,将这些助眠因素仅仅当作其中的一小部分。有效自然好,无效没所谓。确实之前用到的一些助眠方法,也进入了医生给我的治疗方案中。

但要说一些的是,吃褪黑素除外。我自己吃褪黑素的感觉并不理想,睡眠科医生也不建议额外补充褪黑素,这有可能造成褪黑素分泌失常(希望卖褪黑素的朋友不要看过来)。

好,下面开始讲真实经历了。

睡眠科医生给我的建议,是进行CBT-I认知行为疗法。

药物干预与CBT-I治疗

我发现一件事。每到3月21日世界睡眠日,社交媒体就会涌现诸如“你的睡眠还好吗?”“你会失眠吗?”“中国超3亿人睡眠障碍”之类的热搜。

然后有什么给“失眠者的十大建议”“一张长图了解失眠”,再来几部科普短视频。这些网络内容让我们感觉对失眠和睡眠已经足够了解了。但真正的睡眠科学和睡眠治疗,其实大多数人一无所知——至少我感觉自己就是如此。

就诊之前,我觉得看睡眠科大概率就是给开几盒安眠药。而正是因为听说过安眠药的种种副作用,我才在此之前一直没有考虑就医。后来我也确实拿到了安眠药,但这仅仅治疗的第一步而已。

医生跟我说,绝大多数患者都认为挂号看医生,就是开安眠药的开始。但睡眠医学却并不认同依靠药物辅助睡眠。一方面安眠药或多或少都有副作用,另一方面药物虽然立竿见影,但也不可避免会产生药物依赖和抗药性。长此以往,患者进入无药不能睡,甚至吃药也睡不着的情况,只会让睡眠障碍更加严重。

对于确实存在睡眠障碍,即平均一周内有超过三天睡眠时间不满六小时的患者,睡眠医学的建议是进行CBT-I认知行为疗法。构建长期干预,帮助患者建立睡眠习惯,培养出良好的睡眠状况。

乍一听由四个字母组成的疗法,说实话我是有点心里打鼓的。因为咱们做互联网的知道啊,只要PPT编不下去了就弄个ABCD象限或者XYZ方法论,基本都属于糊弄人。而且这个疗法里包括什么认知、训练、控制、冥想之类的关键词,听着玄乎乎感觉就不像是老百姓常用的治病手段。

也不知道是我表情不对还是大家都这样,医生专门跟我解释,CBT-I是目前国际上治疗失眠障碍的黄金方法,有非常系统的科学依据和很好的临床效果,可以说是非药物治疗失眠的最佳疗法。

像我这种急性睡眠障碍,首先还是需要用药物干预,然后逐步过渡到CBT-I并且开始减少用药,最终希望实现不借助药物也能剔除睡眠障碍。

听着前景如此美好,加上是正规安定医院,我也就欣然同意开始CBT-I治疗。于是医生帮我制定了一个为期三个月的治疗方案,如果效果不理想就进一步延长,并且让我填了很多张问卷,询问了关于焦虑、睡眠、心理状态、工作压力的等等情况,同时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了交流和科普。

治疗的第一步,是我每天睡前吃半片安眠药,然后想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只不过是要把睡觉和起床的时间记录下来。

当时我还想,居然这么简单?殊不知,那可能是我最后的睡到自然醒了。

多说一句,吃安眠药没有我想象中可怕。不存在什么明显不舒适或者昏沉感,而是很自然就睡着了。真有睡眠障碍的朋友,大可不必讳疾忌医。

睡眠记录与睡眠压力

关于CBT-I疗法的概念,这里就不做过多科普了,有兴趣的话不妨搜索一下。它的核心包括五个方面:睡眠限制、刺激控制、放松训练、睡眠卫生、认知调整。最初是应用于连续失眠超过半年的慢性原发性失眠,但现在也被应用于急性失眠的治疗,比如说我这种。

这里只从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聊聊CBT-I到底是怎么起效的。

按照医生的说法,我这种情况在失眠中其实并不算严重(当然也可能是纯属安慰),需要CBT-I干预的地方也不算多。核心就是两点:记录睡眠情况,并且逐步提升睡眠压力,在这个过程中摆脱药物干涉。

睡眠记录,包括睡眠时间、睡眠时长、醒来时间、睡眠中断时间、睡眠质量等等信息,每天要填一张非常详细的睡眠日志。每次复诊医生也会根据近段时间的睡眠日志来调整治疗策略。

开始治疗的第一个星期,我可以吃半片药并且想睡到自然醒。第二个星期,要在吃药的同时固定睡觉和醒来的时间。必须23点30左右睡觉,能晚不能早;而早上7点必须起床,能早不能晚。

第三个星期,在固定睡眠时间的情况下降低了用药量,紧接着进行了停药。一个月之后,起床时间从7点逐步提前到了6:45和6:30。整个过程中,不管白天多困也不能睡觉,哪怕十分钟左右的小憩。

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了,CBT-I的核心就是通过限制睡眠时间来提升睡眠效率,也就是所谓的造成睡眠压力。医生跟我说,刚开始提升睡眠压力的时候可能不会睡得很好,还很可能因为知道要早起而导致睡眠质量变差。但我似乎还是挺快适应了这个过程。毕竟一大早上起来,到晚上已经困得七荤八素了,根本没时间想那么多——这也让我深深怀疑,以前的睡眠障碍是不是因为其实睡得太多了。

整个过程中,医生会要求根据用药以及睡眠压力情况,进行一周或两周一次的复诊。复诊并不仅仅是进行接下来的治疗规划,同时也包括很多睡眠知识的科普和认知、行为方面的建议。比如讲解睡眠障碍的分类与应对方式;睡眠不足到什么程度才可能带来健康伤害;哪些是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等等。

从8月26日开始CBT-I治疗,到10月12日,一个半月左右医生认为我的治疗已经提前完成。可以放开睡眠压力限制,但也要固定睡眠时间来保持治疗效果。那之后到今天,虽然睡眠障碍也偶有反复,但整体保持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养成了早上七点准时起床的习惯,绝对是受益良多。

在构筑睡眠压力的过程中,有几件事是需要注意的。一个是不要企图用延长卧床时间,比如早睡或者晚起来提升睡眠治疗,这样往往事与愿违;二是必须保持习惯稳定,不要午睡,这还是需要一定意志力的;三是不要尝试睡眠补偿,比如前一晚少睡了第二天多睡,或者工作日睡眠不佳周末补觉,形成良好习惯是最重要的;四是睡前尽量不玩手机不看屏幕,中途醒来不看时间,避免外部信息造成睡眠干扰。

其实,CBT-I治疗方法有一套计算睡眠压力的公式,但是算那东西挺费劲的。已经睡不好就别给自己增添数学烦恼了,睡眠时间听医生指挥就可以了。

CBT-I这东西听着玄乎,其实道理还是很好懂的——它的核心就是条件反射。

你睡不着,那八成是因为你不够困,或者不习惯在这个时间睡觉。那就逐渐培养疲倦感,改善习惯就对了。

这有点像戏校练功,最开始翻跟头的高度很低,然后一点点增加高度,最终心外无物,躺下就睡。

其实说白了,这就是巴普洛夫和狗的原理。

认知改善和行为校准

这么一说,可能很多朋友会感觉CBT-I挺简单的,咱自己在家就做了,去医院花那个冤枉钱干嘛?

亲身治疗过一次之后,我反而有相反观点。主要因为CBT-I疗法的骨干是记录与压力,但涉及到的内容却远远不仅于此。它包含非常多的认知改善和行为校准,并且还需要科学、有经验地评估患者睡眠情况,这都是无经验者在自行操作下难以实现的。

首先,CBT-I疗法要进行详尽的调查,搞清楚症状和病因,然后根据这些逐步解决问题。这有点像心理治疗,很难自己操作。就像不能把所有心理问题,都用一句“凡事你都往开了想”来解决。

然后,CBT-I还涉及很多细小具体的认知调整,比如睡眠的卫生习惯。很多朋友大概认为,卫生习惯就是先洗澡再睡觉呗。事实上睡眠卫生的含义非常丰富,比如如何不受干扰地睡眠、睡不着的时候如何行动才能不致使情况恶化,以及酒精和咖啡因的禁忌程度等等。而更广泛的睡眠认知调整,可能还包括睡眠期待、睡眠耐受性、睡眠焦虑等等,是一门非常丰富的知识体系。

再有就是,辅助睡眠可能还需要不少行为的参与。比如在正确的时间进行正确方式的运动。运动有助于睡眠大家都知道,但如何根据睡眠障碍的不同来制定运动策略,可能还需要科学的参与。

还有一些有助于睡眠的行为,也是CBT-I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呼吸训练、渐进式肌肉放松、正念冥想等等。提到冥想,很多人会联想到一些怪力乱神子不语的东西。但其实它无非是一种注意力训练机制。亲身感受是对睡眠很有帮助。我现在也会坚持冥想训练,但训练方法和训练节奏,最好还是由医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指导比较好。

写在最后

我之所以想把这次“安定医院之行”与CBT-I治疗体验写下来,是感觉到失眠的朋友非常之多,但愿意去医院就诊的比例似乎很小。至少,我跟其他人聊去睡眠科就诊的经历,大家第一反应一般是“有那么严重吗”“有必要吗”“吃安眠药痛苦吗”。尤其听闻我是去安定医院看睡眠,往往会发出奇妙而意味深长的笑声。

其实吧,睡眠问题当然属于精神问题的一种。当这个社会对抑郁症愈发正视和重视的时候,也应该看到睡眠障碍等等同样广泛存在的精神问题。根据相关数据,没错就是我在世界睡眠日看到的数据,中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成年人的失眠率已经达到57%。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在睡眠科就没看到除了我之外的其他患者。据医生说,他们这里来的一般也是年龄较大、常年失眠,甚至已经影响到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这类患者需要长时间的行为与认知干预,并且收效很慢,甚至需要用到更多药物和治疗设备。

就像很多疾病一样,睡眠障碍也是早发现早治疗效果最好。很多失眠易感人群就是因为急性失眠发作后的不干预或错误认知,最终导致失眠慢性化。等到睡眠障碍发展成重度问题或者诱发其他慢性疾病才采取措施,那时候CBT-I疗法能起到的作用已经非常有限。

同时,也建议大家最好还是寻找科学、正规的失眠治疗方案,不要乱用朋友推荐的褪黑素和亲戚贡献的小偏方。CBT-I的有效性并不在于它多么神秘高深,而在于它的综合性和可监督性,而这都需要专业人士的参与。退一万步说,睡眠治疗中有人管你,帮你解决问题,这本身也是一种心理疏导。

同时我也了解到,中国有睡眠科的医院其实很少。就像我所在的城市不算太小,但只找到了一个选择。另外,好像只有省会城市和大城市的睡眠科才有CBT-I治疗方案,更多地区还是以提供安眠药为主。这种情况下,大家不妨尝试一下网上医院的CBT-I治疗。我的工作也不允许我每周去医院,治疗以远程沟通为主,效果还不错。这证明远程治疗应该是可行的。

总而言之,不逃避睡眠问题,正视它的存在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而无论治疗与否,早睡早起不熬夜都是最佳睡眠习惯。

失眠不是无解的顽疾,我们也无需与睡眠苦苦周旋。耐心与科学,是最好的对待方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