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外交|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如何培养未来世界领导者?
22岁的美国青年柯涵(Teddy Cohan)不能算是个“中国迷”。在进入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之前,他甚至从未踏足过东亚,也一直没有选过中文课,直到大四,才修了一门“1949年后的中国”的历史课。但这位期待成为美国政治家的年轻人相信,在未来的美国政坛,无论担任什么职务,都必须对中国有所了解。
与柯涵一样首批入选苏世民书院的中国学生黄成对“未来领导者”则有不同的理解和期待,“苏世民书院培养的领导力可能更多是一种合作力……书院里的中国学生更多的是把这当作一个培养国际化视野、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而不是说未来一定要成为什么领导。”
不过,中美青年人之间对未来世界领导力的认知差异,似乎并不会影响项目主办者的远大构想,苏世民书院常务副院长潘庆中近日在北京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坦言,建立书院的想法来自清华的百年战略,“我们的初衷是,为未来的领导者建立互相理解的平台。”
2016年,这座由美国黑石集团主席苏世民(Stephen Schwarzman)与清华大学共同筹款建立、由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担任院长的书院迎来了首批“苏世民学者”,刚一开学便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9月10日开学典礼当天,它成为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新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美国总统奥巴马分别致贺信,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仪式并致辞。
了解中国,从《孙子兵法》开始
苏世民书院坐落于清华园东北角,它的设计者、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Stern)是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创始人之一。从屋顶的灰瓦到红边的窗格,这座合院式建筑处处透出中国元素。而在其宽敞明亮的内部,它集教学楼、图书馆、宿舍、食堂、生活空间于一体的设计则模仿了耶鲁等美国私立大学的寄宿学院,给人以中西合璧之感。
这种建筑美学上的追求,同样体现在课程内容和执教教师的安排设置上。开学才一个月,在加拿大籍清华哲学系教授贝淡宁(Daniel Bell)与中文系教授汪晖共同开设的“中国文化、历史和价值观”课程中,首批“苏世民学者”已经开始阅读英文版的《孙子兵法》。在课外参加哲学读书会的学生则正在贝淡宁的指导下阅读唐代名著《贞观政要》,这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主要记载了中国初唐的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图书馆中的中国经典名著。澎湃新闻记者 薛雍乐 图“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是美国学生柯涵对《孙子兵法》印象最深的一句。这部“兵学圣典”将避免战争视为上策,这大大出乎柯涵的意料。在政界学界纷纷探讨中美两国应该如何规避新兴大国挑战现存大国的“修昔底德陷阱”时,柯涵也认为,中国的崛起并不代表中美之间势必要发生冲突,而互相理解正是避免冲突的重要途径。
“我想了解中国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国家和中美关系的。”这名来自美国排名第一的文理学院威廉姆斯学院的毕业生坦言,对中国的认识主要来自美国媒体,但他更想“亲眼看看真实的情况”。
开学一个月,他对中国的了解才刚刚起步。目前,他最大的发现是:中国人和美国人其实非常相似,考虑问题都很实际,而不是像西方媒体中所说的那样充满意识形态冲突。
下一步,他将选修“环境政策与管理”、“中国改革与社会变化”、“中国政治体制”、“国际关系”等课程。他还准备在书院学生组织的讨论小组里和中国学生讨论美国大选等热点政治话题、参加清华学生会感受中国的校园政治、在篮球场上结交更多中国朋友,并多去清华之外接触更广泛的中国社会。
与希望通过外交避免战争的柯涵不同,主修经济管理的美国学生关凯归(Zachary Kay)把商业视为中美之间的纽带。“中国和美国的企业都能在对方国家赚很多钱,所以两国有很多合作的空间。”他说。
毕业于美国乔治城大学的关凯归认为,如今美国企业不得不了解中国企业是怎么运作的。他以前只是通过新闻媒体听说了一些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基本情况,这次来中国,是想实地了解中国企业和这里的商业环境,还有中国人和美国人思维上的差异。
为此,他加入了清华大学交响乐团演奏贝斯,还准备去中国企业实习。他对国有企业尤其感兴趣,因为在他眼中,这是中美经济间最大的差异之一。
中午就餐时间是书院学生、教授互相交流的机会。澎湃新闻记者 薛雍乐 图短短一年的学习时间,要解答这么多“宏大”的课题,显然难度不小。副院长潘庆中介绍说,清华校方曾进行过漫长的讨论,最后决定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而不是灌输式地刻意塑造某种中国形象。
譬如,在名为“Deep Dive”(深潜)的体验考察活动中,学生们将被安排前往苏州和西安——苏州周边大都是发达地区,而在西安市区之外不远,就有居住在窑洞里的贫困人口——“这样的活动将让学生亲身感知中国的不同侧面。”
书院里的中国学生黄成分享了她的体会:面对不同的社会问题,即使是中国学生之间也会因为背景不同而有不同的体验和观点,所以很难说可以对外国同学呈现某种固定、唯一的中国形象。而深入考察则可以让学生亲眼观察,可能效果更佳。
书院也在师资配备上更加多元化,聘请来自欧美国家及亚洲、非洲发展中国家的教师,有时一门课由多名教授共同授课,避免了仅由中国教授授课的情况。不过,潘庆中介绍说,清华仍保持了对课程的主导性,清华师资也占重头。而学生在选课上也有自由度,可以自主吸收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宣讲。
清华大学还专门为每位外国学生配对了一名清华学生大使,而大使的选拔也明确体现了这一思路。交叉信息研究院博士三年级的学生大使苏宇晗对澎湃新闻说,由于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有时比较偏激,所以清华希望尽量对外国同学展现更全面的中国形象。
苏世民书院美国办公室执行主任薛伟德(Nigel Thrift)对澎湃新闻表示,书院的主要目的是推进互相理解,因为未来处于领导地位的人需要理解中国、懂中文、认识中国人。
中外合资,“清华制造”?
作为英国华威大学原校长,薛伟德所指的“未来领导者”不仅来自美国,也来自世界各地。
苏世民书院的首批学生共110名,来自31个国家的70所大学,其中45%来自美国,20%来自中国,35%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
全球招生总监罗伯特·加里斯(Robert Garris)表示,苏世民的初衷是让“下一代美国领导人”对中国积累更深的了解,所以主要招生对象是美国人。但管理团队逐渐意识到,与不同国家的学生共同生活、学习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招生不应局限在中美两个国家。
副院长潘庆中也表示,起初苏世民希望书院中的美国和中国学生分别占80%和20%,但这限制了项目的国际影响力,因此中美双方谈判后降低美国学生比例,加入了欧洲和亚洲,而由于中国对第三世界国家更为重视,后来又加入了南美洲和非洲。
苏世民与书院学生。苏世民书院网站 图“世界的权力中心已经发生了迁移。”加里斯说,“20世纪初,像苏世民学者这样的项目会建立在英国;而21世纪,这样的项目则建立在中国。”
这种大格局的变化与清华大学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潘庆中介绍说,建立书院的想法来自清华的百年战略:从1911年清华建校到2011年,清华为中国培养了许多政治、科学等领域的中坚力量,“而在下一个百年,清华希望进一步为世界培养人才”。
长期担任清华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的苏世民同意为这一新项目出资。同样担任经管学院顾问委员的麦肯锡公司董事长兼全球总裁鲍达民(Dominic Barton)则提议说,与其设立一个千篇一律的学生交换项目,不如模仿英国的罗德奖学金,走“高精尖”路线。
鲍达民自己就曾接受罗德奖学金到英国牛津大学深造。这一创始于1902年的奖学金每年从世界各地选拔95名学生赴牛津大学读研究生,仅在美国,就培养出了前总统克林顿、国防部长卡特、国家安全顾问赖斯等领导人。而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政府,以及各国商业、学术界,也常有罗德学者的身影。
曾在1968年获得罗德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的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在招生总监加里斯看来,顺应21世纪潮流的苏世民学者项目与罗德奖学金有着极其相似的愿景。“我们希望建立一个人际关系网络,20-30年后,这些苏世民学者将在全球商业、政治、非盈利组织等方面取得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说,“到时候他们不仅可以利用自己对中国的了解,还可以利用自己在书院里建立的人际关系,成为他们母国和中国之间的桥梁。”
尽管苏世民书院以美国金融家的名字命名,但它却是清华大学启动并主导的项目。副院长潘庆中介绍说,书院的课程设置、学期结构等都由清华设计,主要的讲课教授也来自清华。加里斯也表示,书院的纽约办事处主要负责招收国际学生、聘请外国教授,而学术事务、校园生活等则由清华主导,中美双方互相配合、达成一致。
在摩擦与合作并存的中美关系中,人文交流是近年来两国合作上升的一个领域。作为中美人文教育合作的一部分,苏世民学者项目已多次被列入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成果清单。在6月的磋商中,共同被列入成果清单的还有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此前,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温州肯恩大学等中美合作办学项目也被列入过成果清单。
据介绍,书院授予的学位是管理学硕士(全球领导力专业),分为三个专业方向:公共政策、经济管理、国际研究。潘庆中表示,公共政策与国际研究都和政治有关,因为诸如美国历任国务卿克里、希拉里、赖斯等都曾在大学时主修这类社会科学专业。不过,首届学生有半数选了经济管理方向。
管理学硕士的学位和经管方向的热门,是否冲淡了书院的政治意味?潘庆中解释说,国际关系离不开经济,外交谈判往往涉及经济利益,因此无论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亟需掌握基本经济学概念和实际操作经验的外交人才。清华就希望通过交叉学科进行一些创新。
是否能培养领导者还有待观察
尽管书院致力于培养“未来世界的领导者”,但受访者均坦言,领导者不是刻意培养出来的。
副院长潘庆中说,即便书院里的学生未来不一定都会担任政治领导者,但它还是能作为平台,增进未来世界各国中坚力量之间的了解。
美国办公室执行主任薛伟德也认为,确实没有人能保证书院里的学生在二三十年后成为世界领导者,但书院已通过严格的录取程序集中了一批经历丰富、具有领导潜能的学生。
“要是其中连一个人都成不了未来的领导者,我会觉得非常震惊。”他说。
实际上,“领导力”的概念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尤其常见。譬如在柯涵的母校威廉姆斯学院和关凯归的母校乔治城大学,都有培养学生领导力的社团或服务。
但关凯归认为,苏世民书院所提倡的“领导力”比美国大学里的更为具体,专门设置了“领导力”的必修课程。柯涵也在采访中提到,书院会邀请各行各业的领导者来分享经验和体会。
食堂里专门设立了练习各国语言的中文桌、英文桌、西班牙语桌等。澎湃新闻记者 薛雍乐 图但由于书院中许多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中文,他们对中国的认识还存在语言障碍。如关凯归就对澎湃新闻坦言,目前自己对中国的认识更多的是在社交层面,还无法深入政治、经济等层面。他希望在接下去几个月多学中文,多交中国朋友,并走出清华,在实践中了解中国。
学生们的中国之旅也存在着一年的时间限制。招生总监加里斯解释说,之所以把项目长度设定在一年,是因为书院的目标学生往往非常忙碌,有的甚至已有家室,所以很难抽出一年以上的时间到中国来。副院长潘庆中则表示,书院将一年分为四个学期,让学生选更多课,以确保教学质量。
由于书院学制等于是把两年的学习压缩到了一年,多名学生在采访中说,开学一个月来他们始终处于“信息爆炸”的状态,奔波于各种课程、讲座之间,还没有足够时间外出,也没来得及完全消化各种新知识。他们希望,随着开学季的结束和各类课外活动的展开,他们能接触更多清华教授、有更多机会探索中国。
潘庆中和加里斯也都表示,由于这只是书院的第一学期,校方也在摸索书院未来的运行模式,包括招生比例、教学方式、长期校友联络等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不少工作还需要学生共同参与。
“我希望未来能成为一名领导者,那样就太棒了。”关凯归谈及自己的未来时,期待的笑容中也带着几分不确定,“但只有时间才能证明一切。”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