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名校访谈23|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教学生不做“学奴”
不少人知道黄玉峰,是因为他的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写作学会副会长、复旦书画篆刻研究副会长等头衔。而黄玉峰则把自己称作“五四青年”,他认为要时时“保持一颗童心”:会玩、爱美、有好奇心、不服老、跟上时代、不说假话、不摆老资格,会交朋友。
10月9日晚,黄玉峰在《人之初:现代蒙学46课》新书分享会上,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的采访,他谈到了对于当今教育过于功利化的看法,直指中等教育痛点。
【对话】
“使学生成为独立、善良、智慧、美丽的人是培养目标”
澎湃新闻: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和复旦附中有什么关系?能介绍一下学校的概况吗?
黄玉峰: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与复旦附中青浦分校同属复旦旗下,复旦附中青浦分校为高中部(公办),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是初中部(民办),小学部还在建。
学校秉承“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复旦校训,弘扬“牺牲、服务、团结”的复旦精神。学校地处青浦淀山湖畔,是一座新建的四合院式校园。因为学校地处“五浦交汇”之地,复旦附中原校长郑方贤将校名定为“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
澎湃新闻:学校具有怎样的育人理念?
黄玉峰:我们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教导学生用智慧去学习,去做学习者,而不是成为有着“学霸、学渣”之名的“学奴”。
澎湃新闻:您认为什么才是好学校,是升学率、口碑还是其他?您打算把复旦五浦汇办成什么样的学校?
黄玉峰:复旦五浦汇是淀山湖畔的美丽学校,继复旦血脉,传复旦薪火,秉承复旦的校训。自从我担任校长以来,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要把它办成什么样的学校?我决定把“人生教育”四个字,写在五浦汇的旗帜上。
“人生教育”是关注孩子终生幸福,不仅有局部关怀,更要有整体关怀,不仅关怀孩子们的今天,更要对孩子们的明天、后天负责,让他们终生享受生命,享受阳光。让学生成为“独立、善良、智慧、美丽”的人,是我们的培养目标。我希望我们的教育走上正道,希望能为教育留一块净土,用事实证明:学校可以这样办;书可以这样教。
澎湃新闻:学校的课程设置上有什么特色?
黄玉峰:自2015年9月28日立校以来,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开设了7门选修课,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又自行创建了十多个特色社团,涉及乐高机器人搭建、3D打印、恐龙模型制作、Scratch编程、少年话剧排演、影视制作、板球、新闻编辑等内容。这些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大大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多元自主发展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乐学之余,自主选择、自主管理、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等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升。
直面中等教育痛点:教育成了功利主义的工具
澎湃新闻:有人批评现在的教育太过功利化,您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黄玉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自由地生长, 让人性得到升华,让人快乐。而我们的中等教育有时候却给人带来了痛苦。
澎湃新闻:我们目前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黄玉峰:目前中等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可以用5种“主义”来概括,即“功利主义”、“专制主义”、“训练主义”、“科学主义”,以及“技术主义”。这五种“主义”共同构成了“人不见了”的原因。
功利主义驱动,意味着教育目标出了问题,教育成了功利主义的工具。在国家功利主义和个人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孩子被压得透不过气来,从小就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为分数而起早贪黑,奋斗不止。教育的专制主义其实就是限制人的自由发展,限制人的个性发展,不让学生有独立的思考。这样的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工具化、奴化、蠢化的教育;训练主义致使教育变成了一整套周密的训练体系,要求学生根据统一的标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更不能有独立的思想、叛逆的思想,造成了“读书人不读书,成了习题人”的现象。教育还有一个问题是科学主义横行。我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而非科学,因为它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它是启迪人的灵性的工作。那些一刀切的所谓科学理念,往往坏了教育。比如,上课按照“师生互动”的标准评分、过分强调学生创新等。
“关键是养成学生一辈子爱读书的习惯”
澎湃新闻: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呢?是否能够结合具体事例和实际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谈谈该怎么做?
黄玉峰:就以语文教学而言,首先是要提高课堂效率,把课堂时间放在对经典文章的分析和讲解上;其次,在教法上,坚持重语感,重积累,重语文实践,重感悟的开放式语文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决不搞形式主义;再次,精读和泛读相结合,充分利用两者的特点教学;最后,利用一切条件把语文学习延伸出去,比如听讲座、编刊物、办学旅等。
澎湃新闻:作为一名有着46年教学经验的语文特级教师,对于语文教学,有什么建议?如何平衡教学的功利性和自由性?
黄玉峰:关键是养成学生一辈子爱读书的习惯,培养读书的兴趣。不动脑筋的死记硬背几篇文章,好像有效果,但从长远来看是不可行的。
澎湃新闻:对于初中生的早恋问题怎么看?
黄玉峰:能恋就不早。孩子们之间有些感情其实很美好,为什么要去破坏呢?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哪些是不太好、不太正常的,要稍微拦一拦,就像堤坝一样,放些砖头和沙袋,而不是整个把它摧毁掉。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