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赛火爆背后,一项NBA中国联赛计划只能搁浅在PPT上
2016年10月9日,上海,NBA中国赛开打,梅赛德斯-奔驰中心球馆迎来了15844名球迷,上座率接近十成。 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在休斯敦火箭队以123比117战胜新奥尔良鹈鹕队之前,球迷和媒体已经很久没用“激烈”和“刺激”来形容过NBA中国赛了。
或许,10月9日晚上涌入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球馆的那15844名球迷中,大部分人都没有想到,NBA中国赛还可以打得如此激烈,直到最后一刻才分出胜负。
从2004年姚明和刘炜会师NBA中国赛的狂热,到2008年雄鹿在中国赛前送走易建联的尴尬,到2014年“飞人”乔丹再访中国给球迷带来的疯狂,再到今年火箭队重回上海滩给球市带来的刺激,NBA中国赛在低谷之后似乎有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12意味着一个轮回,10代表着圆满。当NBA中国赛走过12个年头,迎来了第10届比赛时,上海和北京的两场季前赛已不再只是“让球迷体验美国篮球”那么简单了。
堪比常规赛的对抗背后,是中国球迷的成熟
当比赛还剩下54.7秒时,这个夏天刚刚加盟火箭的埃里克·戈登接到哈登传球,跳投命中,将比分改写成了118比117。那个瞬间,梅赛德斯·奔驰中心球馆沸腾了,球迷们叫喊着,相互击掌。
激烈的比赛,响彻整个球馆的声浪,都不禁让人想起了12年前火箭队第一次参加中国赛的情景。
2004年,NBA第一次把季前赛带到了中国,中国球迷也第一次感受到了NBA比赛的激烈。比赛一票难求,很多球迷带着铺盖通宵排队,只为一张门票。全场比赛,双方紧咬比分,而最后决定胜负的是朱万·霍华德的一次关键封盖……
12年后,火箭队再次回到上海滩,“出人意料”地把NBA比赛的紧张和刺激再次带回了中国。当火箭队的核心哈登在全场球迷“MVP”的呼喊声中命中罚球后,鹈鹕队依然还有机会赢得比赛的胜利。
但最终,火箭队的蒙特雷斯·哈雷尔用一次成功的防守保住了火箭的胜利。甚至当终场哨响后,火箭队的蒙特雷斯·哈雷尔和伊托万·摩尔还为了球权差点发生口角。
一场原本表演重于胜负的国际季前赛,却打出了常规赛级别的对抗,难怪连火箭队的随队记者都在赛后的发布会上都好奇地问德安东尼教练和詹姆斯·哈登,“你是否想到季前赛会对抗会如此激励?”
“我们会把每一场比赛当做常规赛来打,当然,上海的球迷非常热情,这也激励我们全力以赴。”在上海享受到“主场待遇”的哈登,在赛后不忘将赢球的功劳送给球迷。
和2004年的首场中国赛相比,今年比赛的精彩和激烈程度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唯一不同的是,比赛前后,球迷在场外的那种狂热追逐球星的盛景早已不在——比赛结束后,球迷们早早就离开球馆,几乎没有球迷在场外守候着球队的大巴。
在《休斯敦纪事报》的随队记者富兰·比林伯利看来,这是中国球迷和中国球市已经用成熟和理性,取代了狂热。
“现在的球迷不再只是追逐大牌明星了。”12年前,这位62岁的老记者随着火箭队来到上海,记录下了他们中国行的一切,如今,他再次来到这里,对球迷的变化颇有感触。
“球迷依然会聚集在酒店外等候着球员给他们签名和合影,但是他们认识每一个球员,不止是球星,即使是上一年赛季报销的二年级球员萨姆·德克尔。”
中国赛的新重点,回馈赞助商
逐渐成熟的中国球迷组成了一个成熟的中国市场,球市尽管不复12年前那样火爆,但比赛的上座率和转播收视率却逐年回暖。
去年,NBA中国赛在央视的收视率仅次于中国之队以及中网男单决赛;而今年,梅赛德斯-奔驰中心球馆迎来了15844名球迷,上座率接近十成,是这几年来最好的一次。
相比于短暂的火爆,一个逐渐沉淀而稳定的球市,或许才是NBA总裁亚当·萧华最希望看到的。毕竟,除了球票收入,赞助商的投入也是NBA中国赛收益的重要来源。
纵观这几年的中国赛,“球迷日+正赛”的模式已经成为NBA中国赛用来回馈球迷的固定套路;悄然改变的,是NBA在中国赛期间不断增加的商业推广活动。
一位NBA的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在NBA中国赛期间,除了合作伙伴借势举行的多场活动,NBA官方的商业发布会就多达5场,而去年,这样的商业发布会只有1场。
今年在上海,NBA联合天梭推出全新比赛计时系统,而发布会上展示的这个NBA计时器,实际上只是在NBA的29个球场里使用,并没有在中国赛或是在中国的任何一个球场里出现。
既然如此,为何NBA不在美国召开发布会,而选择把这个首次亮相的机会留给上海呢?
天梭总裁弗朗索瓦·添宝在发布会上的一席话或许能道出缘由,“NBA是世界顶尖的篮球联盟,不过我们也希望能和更多优秀的联赛合作,包括欧洲的联赛,以及中国的CBA联赛。”
很显然,NBA中国赛已经成为了赞助商和合作伙伴在全球展示自己的机会。
据统计,2016年的NBA中国赛拥有15个世界级合作伙伴,虽然相比去年少了1个,但是NBA为合作伙伴提供的商业推广平台却更大了。
NBA中国赛如今的价值,已经不止是给球迷带来原汁原味的比赛,也成了合作伙伴们的集体“广告时间”。
亚当·萧华和他的前任大卫·斯特恩一样,都是律师出生,但是萧华显然更有商业头脑。
“NBA是一个全球性的篮球赛事,每一场比赛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可以看到,包括NBA中国赛也是一样。”在去年来到上海参加NBA中国赛的相关活动时,萧华就已经强调过NBA如今在媒体传播上的优势,这也正是NBA的商业价值极速窜升的原因之一。
2014年,他帮助NBA和美国媒体ESPN和TNT签下9年240亿美金的转播合同,随后他又在2015年从中国得到了一份5年超过5亿美金的网络直播合同。
不过,萧华的“胃口”并没有就此满足。在今年中国赛期间,NBA也将正赛前的新闻发布会,变成了和东方明珠新媒体旗下的百视通签订新的战略合作的媒体发布会。新战略下,中国新媒体将不只是传统的全场次直播,还将携手NBA在多音轨解说、4K高清转播、360度镜头旋转特效的虚拟战术分析系统继续进行尝试。
“我们希望能和更多的合作伙伴分享资源。”亚当·萧华刚从西班牙的欧洲国际赛赶到中国,就立刻参加了这场发布会,“NBA拥有最好的比赛,百视通拥有最好的资源、最好的科技、最好的管理,大家都把最好的资源拿出来,同时分享,就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在5场官方发布会中,这是萧华唯一亲自参加的。他对于转播合作的重视,多少也是因为更多的传播途径和更先进的传播手段,能给NBA带来更大的商业价值。
回顾NBA在中国媒体的转播历史,正是一卷录像带,真正叩开了中国的大门。
1985年8月,NBA娱乐公司从大洋彼岸向中央电视台邮寄了一卷录像带,这是1985年NBA总决赛洛杉矶雷克斯队和波士顿凯尔特人队(均为央视当时的译名)的比赛录像。
这卷录像带的播出,在中国引起了巨大轰动。
正因如此,1989年当时的NBA总裁大卫·斯特恩才与中央电视台签定了首份正式电视转播协议,随后又与上海广播电视台打开了地方媒体直播NBA的先河。2009年,SMG旗下新媒体百视通公司获得NBA联盟通行证,成为当时全球除北美以外,唯一获得NBA版权的企业,唯一全媒体传播NBA的中国媒体,在中国体育直播史上首创 “全场次直播”概念。从2009年至今,百视通合计已转播超过9000场的NBA赛事,本赛季这个数字更是将历史性地突破1万场。
从当年的一卷录像带到如今的一万场次转播,在这数字的背后,是NBA中国市场的急速扩张。
如今,当NBA中国赛成为了一年一度的赛事,这也为亚当·萧华提供了一个契机,去扩大和巩固NBA的转播版图。
空中接力,暴扣,比分胶着,险些绝杀……这些在常规赛甚至是季后赛才会出现的元素都集中在了一场NBA中国赛上,球迷自然大呼过瘾。
如果非要给上海的这场NBA中国赛找一些遗憾,那就是鹈鹕队的核心球员安东尼·戴维斯在前三节5次犯规,比赛的最后时刻都坐在替补席上。
“如果最后安东尼·戴维斯在球场上,那就值回票价了。”不少球迷在比赛结束后发出这样的感叹。
确实,越来越成熟的中国球迷对于现场看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大牌明星,中国球员,激烈对抗,充满悬念的结果,这些元素一个都不能少。
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球迷已经不满足于看一场NBA季前赛这么简单了。
“NBA会不会考虑把季前赛以外的比赛带到中国来?”这两年,当亚当·萧华每次来到中国时,他总会面对这样的提问。
“由于距离和飞行时间的原因,我们目前还无法将常规赛或是季后赛带到中国来。”亚当·萧华同样不止一次表示,他们曾考虑给中国球迷带来更多的比赛,“我们现在要做,是把NBA的比赛带到更多的城市,开发更多的中国市场。”
之所以12年过去,NBA在中国唯一“落地”的只有NBA中国赛,或许除了时间和距离的约束,还有更复杂的因素。
事实上,在萧华之前,斯特恩并不是没有过这样的尝试。
NBA最初建立独立运营的NBA中国公司,其初衷就是希望能在中国建立起“常规落地”的赛事和平台,来吸纳和服务球迷和赞助商。
现任《体坛周报》副总编杨毅曾透露,NBA曾在中国的篮球市场上“四面出击”。
在中国男篮商务运营权的争夺上,他们曾经非常接近获胜,但最终败给了在中国人脉更深远的盈方;他们曾计划在中国八座有购买力的城市组建球队、构筑NBA中国联赛,却一直停留在PPT和文字方案上,从来没有获得过中国体育总局和中国篮协的认可。
斯特恩曾希望协同至少十座城市的政府修建顶级场馆,使NBA能在北京、上海、广州之外的城市更多落地,但最后无疾。深圳也曾在2015年举办过中国赛,但据知情人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由于经验不够丰富的缘故,办赛效果没有得到美国的认可,最后举办中国赛的名单上,依然只有“北上广”。
不过,随着中国球迷的成熟,球市的稳定,赞助商的支持,那些停留在文字上的关于NBA中国赛未来的构想,有可能会提前实现。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