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江南访古|乾隆皇帝:看朕如何为吴中胜景花式“点赞”

2021-12-07 08: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今人提及乾隆皇帝,往往怀着复杂而微妙的情绪——一方面嘲讽他好大喜功,自诩“十全老人”,实则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衰弱落后的根源之一;另一方面,乾隆皇帝堪称“人生赢家”的一生,既让不少人羡慕嫉妒恨,也成为了各种商机与创作的灵感,以“当年乾隆皇帝南巡时”开头的名胜和风物介绍是往往招来客源的好招牌,至于风流逸闻,更是早就被小说与影视翻来覆去地演绎。

津津乐道的人十有八九,说的不是乾隆皇帝,而是把自己代入想象出的皇帝梦,乾隆皇帝下江南确实是平民百姓难以企及的排场和阵仗,但也并非步步皆是“猛料”,他其实与假期出游的你也有相似之处。

游山玩水时你要拍照发朋友圈,乾隆皇帝也是这么想的。六下江南,千里江山如画,尤其吴中胜景,不仅让乾隆皇帝赋诗和书写的欲望极其强烈,还得一次不够再来几次。他是中国历史上作诗数量最多的人,万幸一首都没进必读必考的名录,可见水平不入流。至于书法,虽倾心苦学赵孟頫,但到底没有修成名家风骨,有评论曰:“虽有承平之象,终少雄武之风。”

 

(清)乾隆《道风神俊榜书》,南京博物院藏

(清)乾隆《暖翠春泉榜书》,南京博物院藏

不过,这样的书迹其实很适合给吴中的锦绣山河尽情“点赞”。偶尔远离京畿,做一回真正“富贵闲人”的皇帝,游目骋怀,笔随心动,赞赏美景,还有什么是比这更惬意的呢?

赏枫胜地,范式遗风

(天平山)

一座海拔不过两百米的小山,独得乾隆皇帝钟爱,六下江南,四到天平山,于是“吴中第一山”声名鹊起,闻名遐迩。

十年前,在天平山白云泉畔,人们又发现了一处饱经岁月风霜的乾隆御碑。碑身上“宸翰”二字表明这是帝王书迹,背面刻有“香山昔日对流泉,太守公堂一日闲。我自先忧天下者,岂能效彼乐斯间”。这说的是北宋名臣范仲淹,诗中明显化用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

天平山虽小,但奇石险峻,景观丰富,从山顶远眺太湖更是一绝,已是苏州人登山的首选,然而最负盛名的,还是范仲淹家族的祖坟与深秋时节满山的绚丽红枫。

北宋皇帝曾将天平山赐与范仲淹,又名“赐山”,范仲淹的曾祖、祖、考的坟茔都在此地。范仲淹的十七世孙范允临从福建移植了380余株红枫栽种于此,才有了如今天平山作为赏枫胜地,完全不输北京香山的地位。

对于封建帝王来说,忠实能干的臣子永远不嫌多。乾隆皇帝赋诗记下自己游历天平山的感受,除了赞赏风光,总不会落下对范文正公的褒奖。

为纪念乾隆皇帝四次游天平山,红枫林中特建有一座御碑亭,碑正面所镌刻的正是作于乾隆十六年的《咏范文正祠》:“文正本苏人,故山祠宇新。千秋传树业,一节美敦伦。魏国真知己,夷维转后尘。天平林翠笏,正色立朝身。”

 

(清)乾隆《游天平山》,南京博物院藏

虽说并非出色诗作,但对于范仲淹的功绩与美德,也算概括得十分完整了。天平山也确实有范文正公忠烈庙,那是历朝历代官吏学人祭拜范仲淹的地方,康熙皇帝执政时已亲赐“济世良相”匾额,乾隆皇帝就在此之上又亲书“学醇世广”匾额,同样都是为了以帝王权威,树立起忠臣典范,以供自己的臣属瞻仰学习。

天平山的“宸翰”绝不只两三件,乾隆皇帝从御道上多次走过,为形容尽这小小天平山的深邃内涵,一两首诗也肯定是不够的。乾隆二十二年,又有一首《游天平山十六韵》,被镌刻成碑:

吴会众山镇,天平万笏朝。

飞来峰拔地,林立石干霄。

茶坞西邻近,支硎北户招。

势连高景秀,气接太湖潮。

是日春方仲,行时兴倍饶。

灵岩盘岭路,功德访云寮。

芳玉溪梅绽,柔金陌柳摇。

行行见别墅,缓缓度横桥。

宛到前游处,閒看旧咏标。

名园实潇洒,古迹半荒寥。

文正风犹在,梓桑泽未遥。

小停憩閒馆,更进步层椒。

翠樾茈虒密,苍岩突兀峤。

庵传远公法,泉溯白翁谣。

绝顶高无匹,三吴望里要。

未称元气复,用是一心焦。

 

(清)乾隆《天平山十六韵》,南京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要描述形容天平山的景色,一定得用上“笏”字,这或许不是词穷,而是因为天平山的花岗岩山体因长期风化,形成了石柱耸峙,集结成群的景观,如大臣朝见皇帝时手上所捧的朝笏,故而有“万笏朝天”之誉。如果不用上,或许还表达不出天平山景致的精到之处。

高士放鹤,梵音不绝

(支硎山)

皇帝圣眷所至,御道不可胜数,吴中之地,寒山、支硎山、天平山等其实都有御道相连。要前往天平山,就可以从支硎山走乾隆皇帝的御道。如今,此处行人稀少,茅草丛生,倒是更有古道的韵味了。

支硎山的名字听来别致且生僻,是因有名士隐居其中——东晋高僧支遁,号支硎,精通老庄与佛学,名望极高。山因此得名,便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典例。山分中峰、南峰、北峰,山上山下古寺名刹众多,最有名的有四座:中峰寺、南峰寺、北峰寺和观音寺,所以山又名“观音山”,香火信众不绝。

观音寺的前身即是支遁庵,也曾作为范氏的香火院。就像天平山与范仲淹密切相关,来了支硎山就不能不随时感受名僧遗风与佛法庄严。

所以乾隆皇帝作《游支硎山叠旧作韵》曰:

依旧青山与白泉,重来过眼又三年。

彂硎那是庖丁刃,招鹤仍参高士禅。

舞为鼔琴同木石,甜如食蜜彻中边。

设云佛法全拈出,远矣失之大不然。

 

(清)乾隆《游支硎山再叠旧韵》,南京博物院藏

吟咏支硎山很难不提“鹤”,这是因为支硎放鹤的典故:支遁喜欢鹤,有人特地送了他一对鹤,过了不久鹤的羽翼渐渐丰满,大有飞离之意。支遁舍不得它们飞走,就损伤了它们的翅膀。无法飞翔的鹤经常回头看自己的翅膀,垂头丧气,失去了生机。支遁看这情形,感慨道:“它本来就有着凌云翱翔的身姿,又怎么甘心滞留在地上,只为让人赏心悦目而成为玩物呢?”于是支遁精心调养好了它们的翅膀,放任它们飞走。

支硎山南峰寺中特建有放鹤亭,以纪念此典。为支硎山与放鹤亭赋诗作文的文人雅士,往往思慕的是自由与理解的可贵,比如“云鹤不可呼,空复名其亭”。就算对鹤的离去心有不甘,也不过惋惜感慨,但乾隆的诗文涉及此典,既有说要“招鹤”,还有“马嘶墙外鹤笼院”,大概对于九五至尊且承平日久的帝王来说,毫无回报地解放自己钟爱的玩物,这实在无法认同吧。

世外仙源,雪落千尺

(寒山)

“支硎一岭过,咫尺到寒山”“亭子刚过放鹤边,寒山别墅到依然”从乾隆皇帝的诗作中不难发现,他很喜欢经过支硎山到寒山的游览路线。世人或许对“姑苏城外寒山寺”之说耳熟能详,但只说“寒山”,就可能相对来说比较陌生,甚至,若是想当然觉得寒山寺就在寒山上,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寒山位于天平山与支硎山之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必到寒山别墅,赐御匾十二、御联四,吟咏寒山的诗作有三十多首,然而,他在寒山寺从未留下只言片语,就连《清稗类钞》中关于乾隆皇帝在寒山寺中吃素斋的记载,也因不见于正史而受到真实性方面的质疑。可以说,寒山与寒山寺,一字之差,待遇天壤之别。

不过,寒山别墅并不是乾隆皇帝下旨建成的享乐之地,它最初的主人,是一位声名冠绝吴中的明代高士——赵宧光。

赵宧光是宋太宗第八子赵元俨的后代,与支遁相似,他博学多才,格调不凡,不愿沾染世俗而一生不仕。其父去世后,他为了父亲“及归骨,辄以谢家青山为志”的遗言,在吴郡寻访数载,终于买下了一座山安葬父亲,然后举家隐居守坟。山本无名,附近的支硎山东麓有支遁品题的寒泉,赵宧光就受高僧寒山“时陟涅槃山”诗句的启发,为之起名“寒山”。

赵宧光不仅擅长诗文书法这些文人的必修课之外,还是个出色的造园师。隐居寒山期间,他以“天人合一”的理念,愿与自然为友,凿石疏泉,栽花植树,结庵建屋,经营三四年后终成世外桃源般的寒山别业。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反复阅读了赵宧光六世孙呈上的赵氏先祖遗稿《寒山志》,对寒山别业神往不已。第一次南巡,他不顾寒山别业简陋,想在此留宿,被群臣劝离。苏州官员揣摩上意,很快就大兴土木,在寒山建起富丽堂皇的行宫,寒山岭因此也得名“皇宫岭”。

虽然行宫不是对赵宧光庄园的复原,但乾隆皇帝还是很高兴有了自己的寒山别墅,品味情趣可以和前人境界相通了。所以他游玩后的诗作中写道:

“欲起宧光问,居斯可宥否?”——“宧光,我住你家,你不会怪我吧?”

另有《寒山千尺雪叠作旧韵》一首曰:

寒山即是支硎山,赵凡夫始疏山泉。

我昔凭观爱清泚,云中曾未穷其源。

隐人别墅兹一至,故迹历历閒评诠。

乃知芙蓉注乳窦,千枝万派斯依缘。

烟崖冰峡叠高下,泻为飞瀑渟为渊。

大珠小珠跳涧谷,五出六出纷林峦。

四时恒此舞滕六,千尺幻欲生蓝田。

雪乎否乎否雪乎,长笑人然我亦然。

朅尔题诗朅尔去,淙淙响在依稀间。

 

(清)乾隆《重游寒山别业作》,南京博物院藏

所以寒山的关键词,就是“雪”了。

寒山的千尺雪,并不是真正的冬季落雪,而是赵宧光引泉,从峭壁上飞流而下,日夜不绝,落到涧底溅起了洁白连绵的水花,犹如千尺雪。以雪形容水花本不罕见,苏轼有云:“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而赵宧光改“堆”为“尺”,改江浪之势为瀑布之势,深得乾隆皇帝赞赏。他为千尺雪御题“玉峡飞流”之匾,又将自己的赏景之处起名为“听雪阁”。

故有《听雪阁叠旧韵》曰:

飞鱼於云中,听雪乃峡底。

高下殊倒置,名象若斯耳。

适从寒山来,始遇空谷美。

过墙即范园,水阁重憇止。

峯色与泉声,识我重临喜。

理解泯今昔,耳观无终始。

点笔一冁然,偶如是而已。

 

(清)乾隆《 听雪阁叠旧韵》,南京博物院藏

由于对千尺雪念念不忘,南巡回京后,他下旨在京城西苑、蓟县盘山静寄山庄和避暑山庄仿千尺雪之景,其名更是一字不改,还是“千尺雪”。

吴中胜景虽好,但到底南北相隔,路途遥远,每一次旅程的结束总是意犹未尽。在帝王的诗篇与书迹里,这样的情感其实也与凡人无异。

原作者: 沈渊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