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英伦奶爸|英国学生的中文“高考”

安光系
2016-10-07 09:16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前段时间从外面回家,女儿递给我了一张表格,让我签字。

信是学校寄过来的,中学校长签了字,内容是希望她能参加2017年中文的A-Level高考。这里的A-level考试,其实就有点儿象中国的高考,只是英国这边的考试,是分开考的,不像中国那样需要集中在几天考完。

其实女儿远没有到A-level的时候。她现在只是11年级,按英国的要求,她需要在16岁以后进入Six Form (相当于国内的高中,但英国只有两年时间)后才会去参加这样的考试。或许是因为她此前报考了相当于中考的GCSE考试, 成绩比较好,所以老师才让她去挑战一下更高级别的。

女儿上次中文考试成绩是A*, 达到了最高级别。所以,这次去试试A-Level的考试,也是应该的。但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英国的考试系统,并没有墨守成规:如果一个孩子达到了比同龄孩子更优秀的成绩,是可以跳级直接参加最终的大考的。

需要家长签字表格的后面,附有一份考中文考试的模版。也就是说,未来的考试形式和难度,都会和这份试卷相当。

看完这份模拟题,我有些想笑。

英国中学生的中文“高考”

这份中文A-Level试题在考什么?他们有什么要求?

这份试卷,分为两个部分四个内容,即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试卷里混杂着英语、简体中文和繁体字三种文字。也就是说,孩子读考试要求时,都是英文的。而后面的试卷分成了两个部分,内容都是一模一样的,但一部分是简体中文,另一部分为繁体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挑选是使用简体还是繁体。

在考中文时,即使是在简体中文里,女儿也需要在中文的两个分类中挑选一个:普通话或粤语。

考试内容的第一部分,即是口语表达,全部都需要学生用中文回答。这个单元需要考生要有能力来进行5-6分钟左右的演讲,以测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需要回答印在试卷上的一系列问题,要求主题突出、有效。考试还要求学生能够描述一定的信息, 同时也要能提出一些与问题相关的观点。

口语考试所涉及的内容为:食品和健康、交通和旅游、教育和就业、休闲活动、年轻人的兴趣及中国重要诸如春节、中秋之类的传统节日。

这部分内容总分数为30分。除了监考老师在现场外,学生的考试还会被录音。考试期间,学生不允许带任何书本、字典和纸条,但允许学生在考前准备的时间内做笔记。

有意思的是,这次考试的两部分内容并不会在同时进行。口语部分将会在2017年的四月或五月进行,而其它部分则会在同年的六月份。第一部分考试其实只有5-6分钟时间,但学生可以准备15分钟。第二部分考试则需要2小时30分钟,内容则会再细分为三大部分。

考试的第二部分为理解和写作,算是包括了听、读、写三部分内容。当学生听到一些录音时,则需要以英语的形式写出来,而作文则要求以中文的形式写。而这三部分所涉及的话题,则跟前面所讲的第一部分一模一样。

听力部分,就是播放中文录音。 学生需要对录音会话有一定的理解,也需要回答里面的一些相关细节。这部分是20分,考试时间为45分钟。

阅读部分则会给学生一些中文材料,学生则需要用英语写在试卷上。这部分考试内容为20分,不会超过20个问题。

写作部分则需要学生写一篇180-200字的报告或短文,文章则需要涉及到4-6个要点。考生需要在这篇文章里,展现出精确地写作表达能力。这部分内容不会超过30分。

在试卷里,还有一些对考生的有关建议:在答题之前,都要仔细阅读每个问题;注意时间;试着回答每一个问题;在结束时如果有时间,检查答案。

难不倒在中国生活的孩子

学校提供的模拟试卷里,第一部分跟听力有关的内容有四段录音。因为我手里没有具体的内容录音带,但从问题上我们可以做一些推测,对在中国生活的孩子来讲,应该不难。比如,根据录音,学生则需要用中文选择相关答案:1)李明的爸爸是哪里人?A 、香港;B、中国;C、英国 2)李明什么时候上中文课? A 、每天;B、星期六;C、星期天

像这样的问题,每题1分,一共4分。

再比如,根据录音,需要学生选择出多项内容。这项内容应该是考学生听到的细节:一家合唱团成立的时间、什么样的人可以参加合唱团、具体练习时间是周末哪一天、 每次练习要学习什么内容、合唱团的老师来自于哪里、假期会去哪里表演等等。这道题为四分。

也有一部分内容是根据录音内容圈出正确答案:1)北京机场因为—(大雨/大雾/大雪)关闭。 2)预计有—(超过/差不多/不到)一百个航班不能起飞。这部分问题总共有4个,共4分。

还有一部分录音内容是需要学生用中文回答:某个人是做什么工作的;他大学在学什么;他为什么会选择去非洲;他去中国的时候为什么觉得很难等等。这部分内容一共有8分。

听力部分之后,则是阅读部分。这部分是给学生看中文材料,但需要学生用英语回答。比如有一段材料为:每两年我父母会带我和妹妹回中国。对我来说,回中国不算旅游,因为我们住在爷爷家,也见很多亲戚朋友。应该说,回国是练习中文的好机会。

学生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她回中国的好处是什么?这样的题总共有5个,一共5分。

除了这些简单的问答之外,考试内容也非常接地气地给学生传递中国文化。比如有一段阅读材料的内容为:《看世界?》杂志社等二十六家媒体将举办第二届摄影比赛,今年比赛的题目是“外国人相机里的中国“。 摄影比赛六月十五号开始。

和去年一样,参赛者必须为非中国籍, 可以住在中国或者定居海外。

学生要根据提供的相关素材,则需要用英语回答一些问题, 比如:谁组织了这次比赛;什么时候比赛开始;哪些人可以参加比赛等等。这部分共5个问题,总分5分。

还有一部分阅读同样是在向学生传递中国的传统文化,跟端午节相关: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过端午节。在所有的端午节习俗中,做香包是受欢迎的活动之一。这个时候天气越来越暖,人容易生病,蚊子毒虫也都出来咬人,于是人们用香草做成香包,带在身上来保持健康…

这部分同样需要学生用英语回答:每年中国农历五月五日会是中国人的什么重要节日?天气暖和后会有什么问题,请给出两个答案等等。这样的问题一共10分。

阅读部分总共20分。

最后一部分则是考试里最重要的写作,一共30分。文章的内容是健康饮食,配了一张图片:一只装满蔬菜的篮子,四周堆满了水果。具体要求学生写一篇180-200字的文章,谈谈:平时喜欢吃什么食物?为什么青菜和水果很重要?你觉得自己的饮食健康吗?除了饮食,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保持健康?

我在前文发笑的原因,是因为,如果不考虑到英文的因素,这个所谓的英国高中生的中文考试,难度不会超过中国小学三四年级平时的测试。女儿9岁时跟我们一起出国,应付这样的考试,应该不需要做太大的准备。

孩子不一定对自己的优势学科感兴趣

女儿那天很得意地跟我说:爸,我中文考的这么好,要么我将来读大学时选中文吧!

我没有立即回答,想了一下,把问题踢回给了她:你要想清楚,当下考的好和你一辈子要学什么是不是有必然的联系?你也要静下心来问问自己,到底对什么内容感兴趣?中文是你的兴趣吗?

我并不是在反对她学中文。如果她想清楚了,真是对中文有兴趣,我当然会支持她学下去。如果仅仅是因为这次考的比较好而选择,则是我极力要反对的。

中国家长很多时候会有一个错误的理解,就是孩子什么考的好,就让孩子未来学什么。而在英国则恰恰相反,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则让他或她学什么。这里面的区别在于,即使是孩子当下成绩比较好,也未必是他们感兴趣的。而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也许出于各种原因,暂时没有考好。

兴趣是一辈子老师。如果不喜欢,即使是考的再好,也意味着孩子将来在这个行业很难走远。我此前也曾写过一篇文章,是采访了一位16岁就来英国读书的上海女孩儿。她现在来英国已经超过10年。有一天,我们在市中心见面,当她静静坐下来跟我聊她在英国读高中的感悟时,我大吃一惊。

她在英国读相当于中国高中的Six Form时,班上选数学课的有中国同学也有英国同学。 中国同学选数学课,大抵是因为数学是中国孩子天然的优势,对自己申请大学将来有利。而每次考试并不如中国同学的英国孩子,则是为兴趣而学。10多年后,她才发现:中国的孩子大多数在从事会计等工作,而那些喜欢数学的英国孩子,有的则成为牛津等名校的数学博士。

正如我来英国这五、六年,遇到了太多的中国孩子在学管理或财务或金融。有的孩子甚至告诉我,他们班上几乎全是中国学生。我们习惯于去站在找工作的角度去设计孩子的将来,却很难习惯去按照孩子的兴趣去鼓励他们挑选专业。大学本科的重要任务,是去吸收各种各样的文化知识,增强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到研究生时,再让他们决定未来做什么。也许我们要考虑的另一种思路:为工作而设计孩子未来的读书,太功利,也未必能走多远。让孩子去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那样的专业也许能陪他或她走一辈子。

就在几年前,孩子需要在所有学过的专业中选择科目参加GCSE考试时,也面临过这样的决择。当时,她提出来要选择媒体这个专业,因为我在媒体工作多年,可以给她一些辅导。她也希望能选食物这个专业,因为她觉得可能会容易一些。

我跟她商量:媒体这些知识,你以后感兴趣了还可以补得上来。而一旦你失去了音乐、科学、艺术等这样的学习机会,这就有可能意味着,这一辈子在这些方面你都有可能在这方面有所欠缺。而缺少这些最基本的知识,也许这样的人生,并不一定完美。

选专业不能偷懒,要选能挑战自己的。我鼓励她。后来,她听从了我的建议,选了数学、科学、音乐、艺术、地理、德语、历史等专业作为她参加GCSE考试的内容。而她未来在大学入学前两年的学习,则有可能与这些知识相关。

我期望女儿能给我一个她自己想清楚的答案。

一定不能让孩子忘了中文

我们恰恰担心的,是她会忘掉自己的母语。

女儿的中文GCSE考试考了最顶级的A*,上了学校的校报。

加上美国一年,这已经是我们出国的第七个年头。从她9岁至今年15周岁,这些年她全部接受的是英语教育。在国外生活,并不担心孩子的英语。我们恰恰担心的,是她会忘掉自己的母语。

2010年我们全家去美国生活。在那个小城市的一家体育馆里,我遇到了一位在那里已经生活了20多年的华人。谈及家庭和中国孩子未来在国外的生活,他一方面安慰我别担心孩子的英语,另一方面又给我提了个醒:在家千万别和孩子说英语,那样的话,她的中文就会丢掉了!

他担心的不是英语,而是我们的母语中文。象女儿这些孩子,出国之后,每天沉浸在英语的环境里,未来也许更愿意说英语。朋友担心的是,弄不好,他们都自己最大的优势丢掉了。

大约是2012年时,我那时已经来到英国。在一个中国朋友家里,我们前去咨询一些未来给孩子选择专业的一些问题。朋友的女儿那时已经在读Six Form, 很安静地听我们讲自己的担心,每次听完,她都很耐心地回答,但用的却是英语。

一头漂亮的长发和一张清秀的中国女孩子脸,却不停地在给我们说英语。我怎么都觉得别扭。这就是许多从中国来的孩子可怕的地方:他们能听懂中文,但更愿意用英语来进行交流。我们通常所说的BBC(British Born Chinese, 在英国出身的华人), 很大程度上也被人称为“香蕉人”:黄色皮肤,语言、文化甚至精神上,已经完全被西化了。

我真担心,她的样子,就是我女儿未来的影子。所以,这几年,我们也在为避免孩子丢掉中文优势而战。

如果你问我孩子什么时候出来读书合适?我个人的建议是,15岁左右。那个时候,他已经打好了中国的文化基础,而这个时候来英美,又恰恰能学到西方的文化知识。

孩子出国读书,当然不会一帆风顺。而如何处理好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则是每一个孩子出国所面临的问题。如何能牢牢地掌握中国文化,同时也能吸收国外的知识,则是每一个孩子在出国过程中所需要平衡的。 而作为一个生于中国长于中国的我,当然希望女儿不能忘掉自己的根。

我们的孩子是否该忘掉中文?当然不能。

好在,这样的中文考试,就是一个好的提醒。

2016年10月5日凌晨草于伦敦哈罗镇麦当劳,为澎湃新闻而作

(原标题为《我们的孩子是否该忘掉中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