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国内思想周报|孔子是不是圣人,贤能政治更适合中国?
孔子究竟是不是圣人?“丧家狗之争”何以再次成为热点?
李零(左)和杨立华。
上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一篇写于2007年、回应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的帖子,被冠以《北大教授:当前的复古潮已经闹到乌烟瘴气的地步》的新标题,在网上广泛热转,经历二次传播。
一篇旧文,时隔九年,何以再次引发关注?文章究竟说了些什么,能触发今日读者的兴奋点?内容已经过时需要修正,还是历久弥新仍具价值?
事 实上,李零一文原表题为《有话好好说,别一提孔子就急——跟立华谈心》,2007年6月14日发表于《南方周末》。该文是为了回应杨立华于同年5月18日 在个人微博发表的博文,《李零<丧家狗>与“哗众取辱”》。李零是精通考古、古文字、古文献、艺术史、思想史、历史地理等领域的学者,杨立华 的治学领域则是中国哲学史、儒学、道家与道教。
阅读杨文可知,事情缘起于李零2007年出版的《论语》注本,取名为《丧家狗》。杨立华彼时“身处 异邦,无缘拜读李先生的大著。但从网上各种引证的文字及李先生的自辩中,可以看到一些观点。不敢苟同处颇多。比如,李先生认为孔子是靠学生出的名。孔子身 后的名声与其弟子的阐扬有关,这无可否认。但说孔子靠学生出名,这从考据上怕也说不过去吧”,并举《史记·孔子世家》、《论语·子张篇》等文献作为论据批 驳。
杨立华尤其提到《史记·孔子世家》中“丧家之狗”一段: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顶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杨文认为“在这个语境里,任谁都该看得出其中的玩笑意味来。用师弟间的幽默来盖棺定论一个人,不仅学术上太不严谨,也显得殊无趣味”,“‘丧家狗’这个词一旦脱离了原本的语境,开始为当下的日常语义所左右,则其中原有的意味即已荡然无存,徒见其狰狞、险恶了。用它来指称任何人,都将是一种侮辱。以此作为孔子 一生的象征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恐怕是再‘高明’的‘过度诠释’,也无法消除和改变的。”
由此,杨立华表示:“我不怀疑李先生这样做的初衷:并非为了‘哗众’,而是要给崇圣心态降温。但从实际的效果看,李先生此举不仅哗了众,而且取了辱。”
李零于是撰文回应,即最近重被转发的那一篇。在李零看来,“立华突然破口大骂,跟陈明等人在海外呼应,骂我不敬孔子,辱了他的圣。”圣人这个问题,在杨立华,“主要是感情问题。感情压倒一切。对不起,我是学历史的。我和你不同,孔子只是历史研究的对象”。
李零认为:孔子讲的圣人,不是自己,而是尧舜,他不会自比尧舜,更不会说自己比尧舜还强,他比他的学生或学生的学生老实得多。子贡、宰我、有若树孔子,说孔 子超过尧舜,自有生民,谁都比不了,当然有他们的政治考虑。但无疑违反了孔子的意愿。他们的拍,或曰修正,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但孔子的学生说孔子是圣人, 孟子的学生说孟子是圣人,就连墨子的学生也不例外(庄子骂圣人,另当别论),这是老师当圣人。还有领导当圣人。这是乱了套的“圣人”,不是本来意义上的 “圣人”。但事与孔子无关。
关于丧家狗的故事,李零认为这个故事很严肃,“是孔子对圣人问题的表态,而绝非如你想象,是孔门师弟之间在玩幽默(刘 东也这么曲解)。乱世盼圣人,孔子拒绝当,这是他的聪明;他引丧家狗自嘲,这是他的明白。丧家狗不是我的发明,而是古人的话,古人讲这个故事,不是骂孔子 (他们对孔子很崇敬)。恶意的想象,恰恰来自你自己。”
李零还指出,孔子生前不得志,死后才得大名,圣人之名是学生捧出来的。“立华不同意,他反 驳说,孔子出名,是他本人道德高,和学生无关。他说的名是一般的名,我说的名是圣人之名,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你总不能硬说,孔子活着就当了圣人吧”,并 对杨文中《史记》和《论语》的举证一一进行考据反驳。
李零在文章中还进一步分析,当时“骂”他的文章,大体都是出于崇圣的感情,“特别是那些热衷 政治,大讲托古改制的人(甭管左的右的),一提传统,就魂不附体,惟恐别人剥夺了他的文化资源。这样的文章,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天大地大,不如传统文化 大;爹亲娘亲,不如孔夫子亲。”
他认为自己的做法,不是“哗众取辱”,不如改成“逆众取辱”。“逆”什么?李零在这篇2007年的文章中指出, “看看现在的孔子热吧——全国各地,到处寻根问祖:官员率众,衣古衣冠,虚靡国帑,烟熏火燎,逮着个祖宗(很多都是子虚乌有)就拜。小孩不上学,非关起来读经。现在想当帝王师的,让我想起当年的大气功师,想起魏武十六方士的老故事。还有想发或已发各种文化财的(从汉服唐装到抽文化遗产税)……中国当前的复 古潮,已经闹到乌烟瘴气的地步,何人扫此阴霾?”
李零在文章最后得出结论,中国的尊孔派,尚未立教,就如此专制,“这确实让我想到了自由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必扯得太远,想得太玄,眼前的事是言论自由。信仰不是学术。学术自由,不讲也罢了,就算你们是个教,也得讲点信仰自由吧。”
当 时的论战并未就此停止。杨立华于同年6月20日继续撰文《“下半身像狗”:我对李零先生的回复》及补充,对“丧家狗”这一段记载的真实性进行追问,认为李零著作中显然用的是《史记》里的记载,而《史记·孔子世家》的很多处记载,其实都有西汉今文经学的味道。“李先生写有关《论语》的书,却不以《论语》的记载为本,更在书名这样的重要环节上,依托于连自己也知道不可靠的材料。”
他还进一步指出李零语文不过关,举《丧家狗》自序里的文字“上半身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却像丧家狗,垂头丧气”,发问:“既然是‘下半身像丧家狗’,又从哪里垂得出‘头’、丧得出‘气’来?”
杨 立华认为,《丧家狗》是在有意无意地迎合大众的娱乐心态,“其实,严谨的学术品性的缺失,才是《丧家狗》一书的最大问题。”他还坦陈,之所以介入争论,因为事涉孔子,事涉自己的价值信念,“我不是一个儒者,因为我觉得自己还远远够不上。但作为一个以儒家信念为依归的学者,在这样的书面前,又安忍坐视。”
贝淡宁:为什么尚贤制更适合中国?
贝淡宁(Daniel A. Bell)。清华大学教授、加拿大学者贝淡宁(Daniel A. Bell)《贤能政治:为什么尚贤制比选举民主制更适合中国》中文版近日出版。在书中,贝淡宁认为,中国选贤任能的政治尚贤制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影响了过去几十年的社会变革,政治尚贤制比西方的民主制更适合中国这样的大国。上周,搜狐文化专访了贝淡宁。
贝淡宁认为,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来说,应该考虑一个标准,用这个标准去观察它究竟是进步的还是退步的。美国的标准,是民主。但中国与美国完全不同,他说:“我在北京已经生活13年了,再加上我朋友们的影响,我觉得我们评价中国政治的进步或者退步,应该用‘贤能政治’的标准。”原因何在?他指出:
第一,“贤能政治”的传统比较长。孔子以后,人们就一直在讨论君子的标准是什么?在《礼记》里,就有“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古代中国人认为,好的社会标准应该是选出一位高素质的领导,《礼记》里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第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也确实恢复了贤能政治的标准。“文革”以后,大家开始承认,需要一些有能力的领导和精英。他表示曾经做过一些调查,发现大部分的中国老百姓,也支持贤能政治。事实上,不管是中国,还是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越南等第的民众,也同样支持贤能政治。贝淡宁在访谈中说:“但我们并不能盲目的相信一个圣人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民主同样也很重要。我们现在考虑的问题是,应该怎么把贤能政治和民主结合起来,这个是最关键的问题。此外,我发现大部分的中国人并不一定会支持民主选举。”
不过,贝淡宁强调,他并不是说中国应该从上到下都使用“贤能政治”的方式。他根据中国人口多,领土广的特性,制定了“下层民主,中层实验,高层尚贤”的方式。即在下层实行民主,因为下层都是规模比较小的社群,比如一个村、一个街道等等,老百姓可以完全感知到一个领导的能力、道德怎么样,所以他们判断的会比较正确;但如果是高层领导人,老百姓就不会直接知道这些领导的能力和道德怎么样,所以我们要考虑用其他的方式来选拔领导;至于中间层,中国那么大,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问题,要考虑用不同的方法,因此需要进行试验。
事实上,《贤能政治》英文版于2015年出版后,就有人质疑贝淡宁写这本书是不是反对民主。贝淡宁在访谈中表示,他并不否认西方一人一票制度的优点,也没有否认民主的好处,但一人一票制度或许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因此,贝淡宁考虑应该如何将民主与尚贤制度结合,创造一条更适于中国的道路。“我的反对或者怀疑在于我们要选拔高层领导,是不是非得要用一人一票的制度?其他的民主一些因素,包括言论自由等等,我觉得都是应该坚持的。”
不过,贝淡宁觉得“贤能政治”只适合于中国,不能照搬到其他的国家。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二战”以后成为了所有西方国家的共同价值观。尽管人们承认,美国的民主出现了很多问题,但它的基础还是一人一票。他说:“我们看美国大选,看希拉里和特朗普的辩论,我真的觉得是浪费时间,因为他们不讨论什么实质性内容。我真的不希望,中国用有这样的制度来让老百姓选拔领导。”
他还谈到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贤能政治”这个词的确受到儒家影响。什么是普世的价值观?很多人觉得平等、自由是普世的价值观,但他觉得和谐也很重要。应该怎么排序这些价值观,什么时候自由重要,什么时候和谐很重要?这是贝淡宁所考虑的问题。
他表示,他辩护的是理想而不是现实。“我们应该用什么标准、价值观来判断现实?我的很多思考是立足于传统,从中国历史文化中来的,而不是从西方来的。并且,我对很多问题也同样具有批判性。我还是觉得理想和现实有很大的差距。很多自由主义者觉得,你一定要用自由主义的标准来判断什么好什么不好。如果你用和谐的标准,那你就不好,我就要反对你。自由主义者的理论往往都来自西方来,但两种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和理论是否完全互相适用呢?比如说我在加拿大,我要是用中国主流的价值观判断加拿大的问题,比如用和谐的标准,大家就会觉得非常奇怪。但是,现在很多自由主义者没有意识到用西方的价值观评判中国,也同样有点奇怪。”
贝淡宁目前任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与苏世民书院,拥有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以及希伯来大学的研究员。其著作包括《城市的精神》《中国新儒家》《超越自由民主》《东方遭遇西方》《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等。据悉,2017年1月,贝淡宁将出任山东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