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
  • +1
    20

新华时评:长假须防“私车公养”,一些单位费用不透明难监督

徐海涛/新华网
2016-10-02 18:28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新华社合肥10月2日电,随着节假日公车封存等制度的完善,公车出游的现象日渐稀少,但更加隐蔽的“私车公养”现象却屡有发生,长假期间对此尤须严防。

顾名思义,“私车公养”就是用公家的钱养自己的车,比如用单位的加油卡给私家车加油,将私家车的保养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等拿到单位报销。无论是私油公供、私车公洗还是私车公修,都是“车轮腐败”的新变种。

从已查处的案件来看,“私车公养”虽涉案金额不大,但影响恶劣。如江苏南通市供排水管理站“领导集体私车公养”,站长沙俊国、副站长章梅娟、会计金莉莉等人,用公款办理4张加油卡给各自私家车加油。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经侦大队原政委侯卫民“全家私车公养”,私自留用单位加油卡为自己及其妻、其子名下的3辆私家车加油11次。

“私车公养”之所以成为“车轮腐败”新变种,直接原因在于隐蔽,加油“挂靠”、修车“挂账”,私车费用单位内部“消化”,外人难以知晓。究其深层次原因,还是一些单位公车使用费用不透明,内部财务管理不严格,使干部群众难以监督,也给纪检部门发现、查处带来难度。

遏制“私车公养”并非无计可施。如在安徽金寨等一些地方,将每一笔公车开支都“写实性公开”,具体到事由、里程和油耗。还有一些单位细化公车管理档案制度,详细记录公车维修、保养的价格和时间,为事后监督提供了备查依据。

国庆节是驾车出游的高峰期,但如果堵不住“跑冒滴漏”,长假也会成为“私车公养”的高发期。当前,公车改革正在全国开展,各地应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干群监督和舆论监督,使“私车公养”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原题为《长假须防“私车公养”》)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20
    收藏
    我要举报
    评论(84)
    发表
    已经到底了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