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逝者 |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孔源,掌握多门语言,正是学术黄金期

2021-11-18 11: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学人君按:据多方信息证实,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孔源因突发疾病于2021年11月13日去世。孔源老师出生于1985年,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俄语专业硕士,2014年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专业博士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后任教于首都师大历史系。孔老师辞世年仅36岁,正是学术研究的黄金年龄,甚为可惜!

据北京大学辛德勇教授在个人公众号介绍,孔源老师具有雄厚语言文字基础,除精通英语、俄语外,还具有较好的德语能力,并能利用蒙文、满文资料从事学术研究。

孔源老师

在孔源所工作的首师大历史学院官网,孔源在个人页面的研究特色中自我介绍道:

受到家庭影响,从大学起就开始发表俄罗斯地缘相关文章,一直比较关注苏俄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在北大英语系、俄语系、历史地理,社科院近代史等专业方向辗转修学期间,关注的重点一直在俄罗斯的社会发展、中俄关系、中俄文化交流等方面上。

据了解,孔源老师的父亲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孔凡君教授(笔名孔寒冰),孔教授是著名中东欧专家,长期从事中东欧国家研究工作,曾游历中东欧多国并对其做了比较全面的调查,著有《东欧史》《寒冰走苏东》《东欧政治与外交》等。孔凡君教授在北京大学官网个人介绍写到:

笔名孔寒冰,生于黑龙江,长于吉林和辽宁,工作在天津和北京。属于生下就挨饿、上学就停课、毕业就下乡、中年就失业的一代。吃饭为了活着,教书和写书为了吃饭;有幸成为大厨云集的高级饭店中的一小工,不失真是本色。用一句话概括多半生坎坷之经历,那就是“走得很慢,但总在走”。

个人研究特色

受到家庭影响,从大学起就开始发表俄罗斯地缘相关文章,一直比较关注苏俄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在北大英语系、俄语系、历史地理,社科院近代史等专业方向辗转修学期间,关注的重点一直在俄罗斯的社会发展、中俄关系、中俄文化交流等方面上。近些年发表的相关论文有:《俄罗斯人认识中穆斯林概念的缺失》、《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大众文艺里的苏修形象》、《近代呼伦贝尔地区俄罗斯人经济文化区发展与形态》、《晚清中俄东部边界安全形势变化与呼伦贝尔新政》,《走出‘鞑靼’想象:17世纪俄罗斯人对马可波罗内亚叙述的接受与重构》即将发表。在这些论文中,作者试图从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多个角度去解读俄罗斯的社会文化发展、中俄政治文化关系、俄罗斯移民等问题。

除在英语、俄语方面有良好基础,研究东北史地之时也学习了满语、蒙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多次到俄日美等国进行学术访问和参加国际会议,也对东部内蒙古等地区进行了若干次田野考察。

今后的研究重点

中俄关系史、中俄文化交流,多族群背景俄罗斯文化与社会史、地缘政治学。

教育经历及博士后经历

1.2003~2007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国语言文学系,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2.2007~2010年,北京大学外国学院俄罗斯语言文学系,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学位论文题目:《<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的时空体与“第二世界”的文学》。

3.2010~ 2014年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题目:《不同民族圈互动之下的清代以来呼伦贝尔辖境及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开发》。

4.2014年9月至今2016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博士后。出站报告题目:《“重塑蒙古”:清代前后额尔古纳流域族群疆界的变迁》。

外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及水平

1.英语,本科四年专业学习,2007通过专业八级(TEM-8)。

2.俄语,硕士三年专业学习,有较强阅读和听说写能力。

3.蒙古语,博士阶段学习(在中央民大听课1年,之后自学),能阅读元代回鹘式蒙文碑刻、抄本、印刷品等材料,明清时期蒙古文碑刻、文书档案、书籍,近现代老蒙文著述。

4.满语,博士后阶段跟随近代史所刘小萌教授学习,可阅读档案,官修图书、碑刻等类型满文文献。

5.德语,自修,可借助字典阅读人文科学著作和研究论文。

学术经历

(一) 国外交流

2012年10-12月,俄罗斯圣彼得堡极地学院研修。期间重点在圣彼得堡俄罗斯国立图书馆查阅19-20世纪沙俄方面关于东北亚研究调查状况,以查阅帝国地理学会各类报告,沙俄统帅部《亚洲地理地名统计资料编》,海参崴“东方学院”师生东北调查报告,中东铁路相关期刊,俄藏中俄边疆军事地图等为主。

2015年1月-3月,日本成蹊大学交流。期间赴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等地进行交流,在东京大学图书馆等处查阅近代时期日方满铁调查部、善邻协会、满洲移住协会等调查报告及报刊。

2017年1月-3月,在英国牛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访问。

(二) 田野调查

1.2008年8月,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调查中国东北俄罗斯族民歌。

2. 2011年1-2月,在内蒙古赤峰、辽宁朝阳、阜新等地调查蒙古民族地区的宗教地理。

3.2011年至2015年间,多次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调查俄罗斯族的文化景观。

(三) 参与境外学术会议

2016年3月12日,参加第二十三届美国内亚学年会(The 23rd Annual Central Eurasian Studies Conference),发言论文题目“How Russian explorers ended Marco Polo’s age”。

教学经历

担任本科生必修课《世界历史要籍选读(俄语)》的教学任务。2019年起担任本科生选修课《俄国史专题》的教学任务。

2017秋季学期起,同翟韬、乔瑜等几位老师共同担任本科生必修课《世界史名著导读》的教学任务。

2.2016年春季,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查晓燕教授一起为本科生开设“清代中俄关系文献选读”大类平台课。至2018年,已开行三届

论文

(一)博士论文

《不同民族圈互动之下的清代以来呼伦贝尔辖境及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开发》,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14年。

(二)学术论文

1.《俄罗斯人认识中穆斯林概念的缺失》,载《俄罗斯研究》,2005年第2期。

2.《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大众文艺里的苏修形象》,载《俄罗斯文艺》,2012年第3期。

3.《清代以来达斡尔族跨兴安岭贸易及其地理基础》,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3年第4期。

4. 《从‘dergi’一词看历史上满族政权崇尚东方的观念》,载《史学月刊》,2014年第4期。

5.《近代呼伦贝尔地区俄罗斯人经济文化区发展与形态》,载《历史地理》,2014年第1期,总二十九辑。

6. 《呼伦贝尔如何被书写成蒙古》,《学习与探索》,2016年第3期。

7. 《晚清中俄东部边界安全形势变化与呼伦贝尔新政》,《国际政治研究》2016第1期。

8. 《清末民初呼伦贝尔治边政策的转型》,《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9.《走出‘鞑靼’想象:17世纪俄罗斯人对马可波罗内亚叙述的接受与重构》,收入文集《马可波罗·扬州·丝绸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马可波罗·扬州·丝绸之路》,收入《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学术丛刊》。

10.《全球史评论》第十二辑中,翻译论文《帝国与相遇:1350—1750年的世界》(沃尔夫冈·赖因哈德著),2017年6月出版。

11.《全球史评论》第十三辑中,发表主题论文《从清末民初中国时局看1917年俄国革命的地缘政治影响》,2017年3月出版。

12. 《地理大发现视角下看佩特林使华报告的传播与影响》,(《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

13. 《佩特林使团访华问题新探——基于民族史材料的考证》,(《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8年第4期。

原标题:《逝者|首都师范大学教师孔源(1985-2021),掌握多门语言,正是学术黄金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