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巧溪村的这件“法宝”,浦江很多人都没见过

2021-11-13 18: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在南山脚下巧溪流域,沙砾层遍布,地表水难以积蓄,当地人便建造了一种上口小、下口大,类似于花瓶型制的水仓用来储水取水。当地人称这种水仓为“拗井”。

巧溪村位于南山脚下,巧溪自南向北从村中流过,汇入浦阳江。巧溪村共有住户680户,常住人口1747人,原有水井、水塘367口,其中饮用水井88口、灌溉拗井235口(现存灌溉拗井89口,被石板、水泥板覆盖11口,共计100口,已经填埋135口),车水塘井、泉水塘、大塘等44口。巧溪的水井、水塘之多,密度之大,在全县首屈一指。

巧溪村的井之多,跟它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

白石源是南山第一大源,由东西两条峡谷组成,峡谷中奇形怪状、大小不一的山石遍布。白石源周边众山山势陡峭,集雨面积广,若是一连几天大雨,逐浪滚滚,山涧峡谷里大大小小的沙石随雨水倾泻到巧溪里。洪水过后,大一些﹑重一些的石头留在白石源口﹑横塘、宋溪一带,小一些的沙石冲到巧溪下游沉积下来。天长日久,巧溪这一带的沙石层足有四五米厚。沙石层厚,溪水便渗漏到地下变成了泉水,除涨大水之外,溪面常年干涸,所以巧溪原名槁溪(意思是燥溪滩)。由于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巧溪的地下水资源特别丰富,经过沙石的过滤,井水特别清澈﹑甘甜。

巧溪当地有句谚语,“一场大雨水成灾,天晴三日要抗旱。”巧溪的土质沙多土簿,水很容易渗漏到地下,再加上夏天太阳的照射,水分蒸发快,农作物很快就干枯。勤劳智慧的巧溪先辈根据地下水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纷纷挖井取水,用于灌溉、抗旱保苗。据光绪《浦江县志》记载:“县南嘉兴乡十五六都等处(清代巧溪属嘉兴乡十六都),水脉独深,用桔槔不便。因于田畔穿井,其形下宽上窄。离数丈竖一直木。其上用横木,一头扎定,一头悬竿以系桶,凡三株。唯直木不动,其余二株随手上下,以是灌田,名曰‘拗水’。”

拗井深3至5米,井口直径1米至1.2米,大一些的约1.5米,为了提高井的蓄水量,拗井底部要挖得宽些。根据各家耕种田地的实际面积,有的一家挖几口,挖到水源好的可以灌溉好几亩田地,有的一坵田就要挖一口。拗井一般都挖在田畻地角上,井壁用卵石砌成,井口较大的铺上木板,便于两脚站在井口拗水。拗井星罗棋布,外地人来到巧溪,不熟悉地形贸然行走在田畻上,一不小心就有掉入拗井的危险。甚至有人笑言:“在南山脚行夜路,腰间须绑一扁担,以防陷入时能搁在井口。”如果有人不小心掉进拗井里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拗井下口大,井水冰凉,井壁陡峭,自己是爬不上来的,一定得有人搭救才行。

为了方便取水,勤劳聪明的巧溪先辈又利用杠杆原理发明了一套独特的拗水工具。在离拗井2至3米处竖一根长直木,再缚一长横木于其上,横木一端悬一杆,杆头是一只吊桶(拗桶),能活动翻转,另一端绑以石块配重。

拗水是巧溪人浇灌农田抗旱保苗的主要农活,一般都由男劳力两脚叉开站在井口(也叫“把井头”),将吊桶徐徐放入井中,用巧力一翻,盛满水提起,还需后面两个拉绳索的人辅助,三人密切配合才能将水提至水口上方的井埠头。提上来后,轻松一倒,水就从水埂顺利流进田里了。在井埠头倒水的地方,一般铺垫一些稻草或草辫,以防拗桶碰坏。如遇干旱,巧溪村拗杆林立,到处是三人一提一拉的拗水人。外地过往的行人甚感稀奇,非要举足停留看个够不可。

巧溪人拗水的劳动强度让人无法想象。天还不是太热的情况下,一亩田一天拗五六百桶水就可养稻了。到了三伏天,天气炎热,水分蒸发快,再加上沙田的严重渗漏,一亩田一天要拗八九百桶才能养稻。巧溪当地流传这样一句古话,“日拗千千桶,夜里归原洞。”这是巧溪人拗水抗旱的真实写照。

有几口拗井水源特别好,井水拗不干,就由大家共有。田里庄稼急需灌溉,大家商量后分配时间,错开时段,意见不统一时就采用抓阄的方式轮流拗水,邻里之间相处和睦,很少出现纠纷。巧溪的村南上畈有好一部分土地,因水位高、水源差,无法挖井取水灌溉,只能种些旱地作物。遇到好年景,巧溪人靠这些拗井浇灌庄稼,使粮食丰收。如碰到大旱年,天晴得越久,地下水位越深,水流量就越少,稻田的用水量就不断增加。开始时一口井一次性可浇灌一坵稻田,到后来蓄水量越来越少,一口井只能拗百来捅水,有的甚至只能拗四五十桶水了。井水拗干后要等段时间,等到井底水蓄到一定的水位再拗,有的几口井轮换拗,有几桶水就拗几桶水,不分昼夜。如连续数月不下雨,井水干涸了,无水可拗了,不知多少辛勤的汗水付之东流,庄稼全都枯死,颗粒无收。有的村民外出逃荒,流落他乡。

后来,随着政府大力兴修水利,通济桥水库、白石源水库相继建成,72线、80线渠道开通放水,可以自流灌溉。有些人认为有水库的水灌溉了,就把拗井填埋了。后来,拗水的人逐渐减少,只有地势较高,渠道水浇灌不到的田地,仍用拗水浇地。偶遇通济桥水库、白石源水库无水可放时,也有人用这种古老的灌溉方法抗旱。拗水这项农活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大家改用柴油机水泵、电水泵抽水了。从此,拗水这种传统的灌溉方式成为历史。

如今,浦江一些葡萄种植基地里,还有几十口拗井在发挥“余热”,有的葡农用电水泵把拗井里的地下水抽上来,采用滴灌技术解决葡萄缺水灌溉的问题。除了拗井,我县还有不少河塘、泉井,抑或是堰坝、渠道等水利工程。从高山山巅到河谷平畈,这些水利工程彰显了浦江人的智慧,在现今的农业生产中仍发挥着灌溉作用。

作者|于元顺

原标题:《巧溪村的这件“法宝”,浦江很多人都没见过》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