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追问祭孔的意义

2016-09-30 19:25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今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67年纪念日,当天,曲阜孔庙举行了盛大的祭孔典礼。不唯如此,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庙及儒学团体都相应地参与了祭孔。

祭孔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对此次祭典相关思想背景、文化内涵和重要意义的解读,亦是汗牛充栋。但是,应对祭典本身提出一些追问和反思。

追问之一,目前祭祀在流程、细节上都存在着疏漏与不足,本身还有待完善。

正如孔子后裔第七十五代孙、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孔祥林所说的那样,当前各地祭孔仪式版本不一,祭祀环节也有待商榷。澎湃新闻直播嘉宾、《论语》研究专家杨逢彬在点评祭典时也说道,与韩国祭典相比,中国大陆在引导环节、人员服饰上都存在不如人意之处。

《左传·成公十三年》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全球化的今天,孔子早已成为东亚文明乃至全球文明共同的文化符号,正因如此,祭孔典礼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谓兹事体大,不得不慎。主办方在设计方面还需要更多地考察典籍中的记载,并广泛参考其他地区的经验,方能做到“斯文在兹”。

追问之二,是如何将孔子思想与现代社会对接?

众所周知,孔子思想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此后历朝历代都有人对之加以与时俱进的阐释和实践,直至近代以来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毋庸讳言,如果拿今天的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价值去考察原教旨意义上的孔子思想及其后学,肯定存在不少冲突与抵牾。

现代性进入中国以来,历经一次又一次的政治、社会以及文化运动的涤荡,孔子思想学说所依托的国家架构与社会组织早已“换了人间”。那么,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完成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国家,对孔子思想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使之既能满足当下中国人的价值饥渴,缓解心灵焦灼,又能与前述现代社会的发展目标相适应,这仍然是一个有待于思考和解决的命题。

在过去的王朝里,祭孔是为了维护皇权统治,捍卫儒家思想的正统性。如今的祭孔,当然没有了过去那重维护纲常礼教的意义,但也不应该是一个COSPLAY秀,或者是一种纯粹的旅游表演。

冯友兰先生念兹在兹的“辅旧邦而造新命”,正是我们在祭孔中试图追问的。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