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京一乘客因疑似遭迷药跳车,滴滴:迷魂药不存在,相信科学
“新滴滴”的麻烦事一桩接一桩,优步“幽灵车”的“幽灵”尚未完全散去,滴滴又被“迷魂药事件”缠上。
网约车的安全性再度引发公众关注。
滴滴“迷魂药事件”
9月23号晚9时30分,一名女性网约车乘客在北京东单先锋剧场附近,打上滴滴快车,上车后闻到怪味,随后出现头晕目眩、气短、胸闷的现象,感觉头脑逐渐失去意识,该网约车乘客据此认为,司机有图谋不轨之嫌,随后便选择跳车“逃生”。
事后,当事乘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她以前根本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症状,从上车察觉异味到跳车,一共过了5分钟。
随后,该网约车乘客将自己的经历发布在微博上。旋即,类似“网约车乘客被滴滴司机下迷药”的网帖讯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
滴滴方面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滴滴方面关注到此事后,赶紧让客服核实,并第一时间联系了该名乘客,对该名乘客的情况表示了关心和慰问。
滴滴还对接该乘客的司机进行了核查。据悉,截至滴滴“迷药事件”发生时,该订单接驾司机已在滴滴的平台上服务了5663单,星级评分为4.96(满分5分)。问起乘客对该事情的反映,司机也表示惊魂未定,被该乘客的跳车行为吓坏了。
滴滴还称,其实关于迷魂药的问题,之前不少媒体、医生和公安都多次给出过专业的辟谣。所谓的迷魂药并不存在!请大家相信科学,莫要传谣、信谣。
目前,滴滴正在协助警方对该事件进行调查。
迷药之谜
滴滴“迷魂药事件”发生后,部分公众认为滴滴应该加强对网约车司机的管理,提高网约车的安全性。有的公众则提出“单身女性还是坐正规出租车为好,尤其在夜间”。
不过,也有公众质疑,“如果有迷药在车上,网约车司机岂不是也要被迷倒?”。
在接受央广网采访时,该女性网约车乘客称当晚她的处境的确很危险。“很多人都在质疑为什么司机没有事,因为学过化学的都有这种常识,化学物质在一起会发生化学反应,它会生成一个新的物质,如果这个物质是有毒有害气体,它或许跟另外一个物质在一起,完成后会生成无毒无害的、无味的物质。以我们现在的科技水平,我认为是有办法做到的。而且我觉得现在很多的这种吸入式的麻药,可能有的时候它的剂量如果能达到一定的程度,即便不罩住口鼻也能起到麻痹神经的作用。”
不过,有截屏图显示,@平安北京曾在私信中针对此事表示,在乘客叙述的环境下,在没有任何医疗器械辅助和药物注射的情况下,目前尚无任何药品可以让人一闻就麻痹或失去知觉的,希望大家不要传播谣言,误导大众。
滴滴方面还告诉澎湃新闻,“迷魂药事件”跟滴滴的平台管理、司机审核、服务质量关系不大。
“此类事件大量发生过,基本上都大同小异,其实很多时候就是晕车、低血糖、臆想症。”一名滴滴内部人士表示。
部分地方提出:网约车应安装应急报警装置
不过,目前网约车存在一定的危险是不争的事实。
据9月18日《深圳晚报》报道,深圳市政协常委彭琛提供了一组8月15日深圳市官方发布的数据:深圳市网约车司机中,共有2231人身份异常,其中40人为全国在逃人员,758人为涉毒前科人员,1433人为全国重大刑事犯罪前科人员,1479人的驾驶证状态异常;在车辆方面,发现6170辆车状态异常,其中有664辆达到报废标准。
从澎湃新闻获悉的地方网约车管理细则中可知,多地网约车管理细则将乘客在紧急情况下的报警问题纳入其中。部分地方网约车管理细则就提出,从事网约车经营的车辆,应当符合 “安装符合《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要求》,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固定式车载卫星定位装置,信息数据接入行业监管平台;安装能向公安机关发送应急信息的应急报警装置。”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副教授、网约车研究学者张效羽向澎湃新闻表示,从法律角度看,在乘车过程中,乘客如果发觉有危险,有权利跳车、有权利报案、也有权利上网发帖。“除非证明是故意栽赃,否则不承担法律责任。”张效羽告诉澎湃新闻。
张效羽还称,如果滴滴方面认为有故意栽赃讹诈的情况,滴滴方面可以选择向警方报案,警方一并调查。在警方调查结论出来之前,双方可以在媒体上各自发声。
张效羽还表示,平台得知之后,应当积极配合警方调查,警方要积极调查。截至发稿,北京警方尚未公布详细的“滴滴迷魂药事件”调查结果。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