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COP26落幕,你对环保还有哪些误区?

2021-11-12 16: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COP26落幕,你对环保还有哪些误区? 原创 何今宇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收录于话题 #绿智 3个内容

今天,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在英国格拉斯哥落下帷幕,这是《巴黎协定》进入实施阶段后召开的首次缔约方大会,国际社会期待各方尤其是发达国家能够真正落实减排承诺,共同行动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和挑战。

那么,如何评估不同行为的环保程度?企业该如何与消费者一同推动可持续发展?近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学教授、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主任何今宇就“环境问题与商业创新”进行了深度分析。他认为,大家首先应该树立“全生命周期”这一概念,企业则应深入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推出相应的环保举措。

哥斯达黎加海岸那只奄奄一息的海龟,相信你还有印象。救援人员发现它后,便把它带回去救治。最开始他们以为海龟鼻子里面是一条蠕虫,仔细查看才发现,是吸进了一根漂浮在海洋中的塑料吸管。

在人类看不见广阔的海洋中,每年都有上百万只海洋动物因为塑料垃圾而死去。

我们能做些什么,又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保护地球上的其它生物呢?

干手机和抹手纸,哪个更环保?

先做个选择题:干手机和抹手纸,哪个更环保?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想当然”地只考虑使用环节,科学的答案来自Life Cycle Assessment(生命周期评估)。所有产品对环境的影响,都是从原材料开采时就开始了,到终结处置时才结束。对环境的整体影响需要依照国际标准和严谨透明的核算,才能得出结论。

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系统实验室根据ISO 14040和14044标准,对人类常用的七种干手方式在气候变暖潜力、卫生健康、生态系统质量、累计能源消耗、用水和占地等六个维度进行了核算和比较,发现传统的暖风干手机与抹手纸的环境效率差别不大,且评分都落后于其他方式。而新型的高速“风刀”型干手机在各项环保指标上都是最优。随着电网的绿化程度增加,预计高速电动烘干机的环境效率会进一步提升。

然而,这种趋势在未来也有可能会改变:纸巾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小、吸水性越来越高;新的造纸技术也可能会大幅减少其负面的环境影响。

关键点在于应在更广泛的背景下考虑产品的环境影响,也就是应用“全生命周期”这一概念。判断哪种行为更环保,不能只参考使用环节和中间环节。从资源获取、材料加工、产品制造,到产品的运输、使用,再到废弃回收……每个环节都有能耗和碳排,都对环境产生了影响。所以一定要通过全周期的估算,再进行选择。

那么,消费者如何获取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信息,从而进行比较和选择呢?

趋势是在产品或其外包装上标注全周期的碳足迹(或其他环境数据),就像食品包装上有营养成分表那样。如鞋履品牌Allbirds的每件产品上都有碳足迹标签,同时也在其官网上公布了碳足迹的计算方法和相关数据。

依照国际上通行的定义,碳足迹也分三级,与生命周期的概念相对应。现在,很多企业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理念,认识到碳排放是一个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系统。它们不仅仅披露企业的一级、二级碳排,还会评估自身产品设计和流程设计对上下游产生的影响,帮助寻求整个产业链的减碳之道。

此外,生命周期评估也被很多公司应用于新产品的开发。

2003年,消费品巨头宝洁(Procter & Gamble)盘点了旗下所有品类的产品,从原材料的获得、制造、运输,到被消费者使用,再到最终的废弃处理,都做了能耗方面的评估。

结果发现:仅从能耗维度考量,在所有的品类中,能耗最高的品类是洗衣液,能耗最高的环节是洗衣液被使用的环节。很多洗衣机都是用热水或温水洗衣,能耗巨大。

在获取这一信息后,2005年,宝洁开发出了新产品:冷水洗衣液(Tide Coldwater),其中含有不同的酶和表面活性剂,无需将水加热就能把衣物洗干净,价格与传统洗衣液几乎没有差别。这是一个“三赢”的产品,对企业、消费者和环境都有益处。

然而,2011年,《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冷水洗衣液遭到冷遇》的文章,文中表示,Tide Coldwater作为最畅销的冷水洗涤剂,当时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年销售额分别为1.5亿美元和6000万美元。相比之下,该品牌的普通洗衣液,仅在美国每年的销售额就远超10亿美元。

冷水洗衣液为什么会遭到冷遇呢?

爱护环境是女性化的行为?

首先,从消费者的习惯认知来说,普遍认为热水洗衣服才能洗干净;其次,在市场上出现了一件可持续、对环境友善的产品时,消费者真正关注的点还是产品的性能、价格、形象等。

面对可持续发展话题时,消费者需要克服四个主要的心理障碍:

1

对遥远的未来打折扣。人们的思维更倾向于关注于眼前的个人利益,许多人认为环境问题在时间或空间上很遥远,无法激起消费者的持久共情。

2

现状偏差。人类倾向以当前基线(现状)为参考点,将任何改变都视为一种损失。目前,很多环境友善的选择会让人觉得不方便或不习惯,从而得不到广泛支持。

3

公共物品困境。环境保护是一个大众共同得益的事情,需要大家一起维持。在部分人看来,自己的小贡献起不了任何实质作用,不如让那些真正关心这件事的人来做。而缺少大众的广泛参与,环境问题是很难解决的。

4

环保女性化的刻板印象。研究表明,人们认为爱护环境是女性化的行为,会让很多男性觉得没有男子气概,影响他们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那么,商家的挑战是什么呢?

很多公司开发出一个绿色环保产品后,急于将其作为产品的卖点, 然而问题在于大多数消费者更接受的点是这些产品的功能性和带给自己的心理满足。不了解阻碍人们接受环保产品的心理机制,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很多情况下,把环保作为内化的要素,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对于政府和想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机构来说,也可以推出相关举措激发大众做出改变:

1

即时反馈

如果环境问题让人觉得是一件遥远的事情,而环保行动也不能马上得到反馈,大众就会没有动机去做这样的事情。相反,如果人们能够得到即时的反馈,积极性就会增加。

我国香港地区一些校园中会设置一种智能添水站,其外观是一个饮水机,上面有一个显示屏。每次学生用自己的杯子去接水时,显示屏上的数字就会刷新,告诉同学们已经累计少用了多少个一次性塑料瓶。这样一个饮水机使很多学生受到鼓励,并且很快养成了自带水杯的习惯。

2

可视化

要把遥远和未来拉到眼前,将其具象化,大家才能感受到个人行为的长远影响。

美国某大学在学生宿舍楼上安装了一个LED显示屏,当宿舍能耗低的时候,显示屏上有一只北极熊快乐玩耍的画面;能耗高时,屏幕中的北极熊则会跌到水中。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感召,因为有形象的画面摆在眼前,立即就能感知当下的能耗水平和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如何。

3

“男性化”品牌宣传

设计相关机制引导男性推动环保。有一个相关实验,杜撰了两家慈善机构,一家的logo是深蓝色背景加上狼的图腾,名为Wilderness Rangers(荒野游侠);另一家的则是以绿色和米色为主搭配的树的图样,名为Friends of Nature(自然之友)。把这两个方案给到参与者,让他们选择更愿意捐款的组织。结果显示,对于女性参与者来说,选择两个组织的人数差别不大;而对于男性来说,他们更愿意捐助第一个组织。

logo设计和品牌名称都能影响到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这是企业可以从品牌宣传的角度上做出的改变。

人类比其他物种更有智慧吗?

关于环境问题,有一个著名的IPAT等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Human Impact)取决于三个因素:人口总数(Population)、富裕程度(Affluence)和技术(Technology)。

这里提到的技术,不光是指硬核技术,还包括了商业模式和流程的创新。从对企业和社会的价值来说,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大,可能对环境做出的贡献也是最大的。

创新不一定只依靠高精尖的技术或颠覆性的思维,大自然中蕴藏着无数的生存智慧,参考自然已有的解决之道,会对企业创新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以高铁为例,高铁的车头为什么是尖的?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新干线列车时速能达到270公里,列车在离开隧道时,会产生一个响亮的音爆,扰乱周围的居民区。在隧道内声波会被压缩,直至爆裂,产生的音爆十分刺耳。新干线列车在行进中总在不断推挤前面的空气,形成了一堵“风墙”。而列车的车头是子弹型,不能“切穿”前方的空气,在运动过程中也会造成较大的阻力。

工程师中津英治是一名鸟类爱好者,他发现翠鸟拥有一个流线型的长长的喙,其直径逐渐增加。翠鸟生活在河流湖泊附近高高的枝头上,经常俯冲入水捕鱼,它们的喙外形像刀子一样,瞬间穿越空气,从水面穿过时几乎不产生一点涟漪,入水后水流会顺畅向后流动。

根据翠鸟的鸟嘴,西日本铁路公司制造出了500系列列车,并于1997年投入使用。实践证明这种列车的车速比起原有设计提升了10%,而电力消耗降低了15%,噪声水平也有了显著下降。

从这种通过大自然获取创新的方法,衍生出了一门专门的学科:仿生学(biomimicry)。通过模仿大自然中久经考验的模式和策略,来寻求可持久解决人类所面临挑战的途径。

仿生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

仿形态,通过模仿自然界中生物的外形以及其相应的功能,进行设计创新。比如安全帽就是仿照了啄木鸟头颅的结构。

2

仿过程,即模仿自然界获取某种功效的动态机制。比如,加州理工学院仿照鱼群游动的规律发明了垂直轴式风力发电机,提高了发电效率,减少了空间的占用。

3

仿生态系统,自然界的万物都在不断循环,循环经济其实就是仿效了生物界的循环性。

前段时间,欧盟委员会宣布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提案。欧盟希望到2030年,其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与1990年的水平相比至少减少55%,以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

为此,欧盟计划在交通、工业及贸易等领域加码减排措施,主要包括改革碳排放交易体系(ETS)、2035年起禁售燃油车,以及拟在2026年开始正式征收碳关税。所征税收将作为欧盟恢复基金的融资来源之一,再定向投资到绿色经济产业之中。

此项政策实施后,将对中国的相关行业产生不小影响。

一项新的分析显示,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比工业化前的水平上升2.4摄氏度。而“气候行动追踪机构”(CAT)在相关分析中也发出警告,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将是把温度上升限制在1.5度所需的大约两倍。

从11月1日起,全球各地的代表聚集在英国格拉斯哥参加COP26峰会,试图应对气候危机。虽然谈判取得了一些突破,多国作出了新的承诺,但专家警告称,达成的协定可能无法解决当下挑战的紧迫性,即无法让全球升温限制在1.5度以内。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可以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道路上再努力往前走一步,而这一步可以从了解环保的误区和阻碍开始。

文中创意图片已获海洛图库授权,如需转载使用,请联系其授权。

编辑 | 张子胥

原标题:《COP26落幕,你对环保还有哪些误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