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农业科技工作者追忆袁隆平:敢创新淡名利,胸怀国家粮食安全
11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共同举办的袁隆平精神学习交流会在京举行。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合成主持该会议,他表示,袁隆平先生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和带头人,是新中国培养的新一代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辉楷模,是农业科技界的一面旗帜。
湖南省农科院副院长邓华凤是袁隆平的学生和助手。1984年,邓华凤从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毕业,随后加入了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的杂交水稻研究团队。他在交流会上发言时表示,袁隆平老师从1960年7月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开始杂交水稻探索,到2021年5月逝世,从事杂交水稻研究整整60余年,人生历程就是一部杂交水稻发展史。
杂交水稻大概分为三个阶段,即“三系法”“两系法”和超级杂交水稻,俗称杂交水稻的三大战略。“恩师敢于创新,上世纪50至60年代初,国内流行前苏联学者李森科的学说,在当时,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谁都不敢轻易触碰。”邓华凤回忆,当时的袁隆平,是湖南省安江农校一名普普通通的青年教师,“他既没有名气、地位,也没有经费、设备,更没有科研团队,有的只是敢为人先、敢于‘碰硬’的勇气。”
邓华凤还提到,随着“三系法”“两系法”研究的接连成功,袁隆平的地位更高、名气更大了。然而,他依然淡泊名利,继续专注于创新杂交水稻的事业,瞄准了世界水稻研究另一个重大难题,培育“超级杂交稻”。
“在袁老师的书房里,挂着一首他自题的小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这正是袁老师创新精神的写照,这也是我国杂交水稻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的原因所在。”邓华凤深情回忆。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钱前年轻时就认识了袁隆平,“‘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这是我们的大国基石,正是袁隆平这样前辈们付出的努力,使我们终于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他们的功绩将永留青史。”
钱前表示,“袁先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也是成功利用野生稻种质资源的开创者。他创建的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始终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并为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他还回忆了一个细节,“记得4年前,袁先生问我最近在干什么,我说很累,干不动。袁先生问我多大年龄,我说我55岁,袁先生说人到五十五,犹如出山虎。我当场就请袁先生把这句话写在了纸上。至今,这张纸条仍放在我的书房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在交流会上谈了他对“袁先生为什么值得我们这么去怀念尊敬”的理解,“一是袁先生确实是总书记提出来科学家精神最好的践行者,值得我们深深学习。二是特别是对科研人员来说,他能够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发明杂交水稻,大家都知道杂交水稻突破了传统理论,对于我们年轻的一代科研人员意义非常重大。”
胡培松同时提到,杂交水稻在国际上已经有了大面积种植,但是跟中国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万建民还提到一点,我们应学习袁先生胸怀家国的精神。“袁先生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以后,他没有把技术封闭起来,反而是向全世界国际化推广。他是胸怀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把国家的重大需求作为科学家的重要任务。”
87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玉米育种专家戴景瑞从1969年两人在海南三亚的学术交流回忆起,“从那个时候起,50年来,我跟袁先生经常交往,向他学习了很好的奋斗精神。”他表示,“在袁隆平的带领下,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袁先生的团队为我国乃至世界水稻的研发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院士指出,袁隆平同志是当代科学家的典范,是我国农业科技界的一面旗帜,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杰出贡献者,他的高尚情操和创新精神是我们全体农业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袁隆平同志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要深入学习他扎根一线、淡泊名利的精神,以更加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更加有效的工作方式,担负起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不断攻坚克难,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不懈努力。”吴孔明总结道。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