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菜场的细节,城市的表情|镇宁路菜场的人和事

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2021-11-29 12:56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设计:祝碧晨

【编者按】

菜场是布满瓜果茄鱼肉的人间烟火场,热气腾腾的买卖中,满足附近百姓对新鲜与便利的追求。

上海老百姓有句话,叫“菜篮子里看形势”。魔都菜场的改头换面、转型定位,亦是城市更新的细节所在,人民城市的生动注脚。

时尚大牌Prada牵手乌中市集,让奢侈与烟火气共同丰富生活场景;百年菜场“三角地”不断求新求变,中国首家MUJI菜市场落地北外滩,力争做“挑剔但最好的市场”;镇宁菜市场升级为“智慧菜市场”,并支持数字人民币买菜;集菜场、小吃店、日间照料中心等于一身,高陵集市成为一站式生活中心。

转变发生于日常中,亦透露着人民城市建设的努力方向——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的城市、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的城市。

一位四十多岁、扎条半高马尾的女人从菜场门口进来,走近黄姐的摊位,眼神没有焦点。六七十样菜品扫过去,芹菜是从绿头还能掐出水来的翠,卷心菜、黄芽菜是圆滚滚奶乎乎地冒着可爱,大叶蓬蒿菜松松地累着,“打气菜,一烧就没了。”客人开始讲话。

黄姐顺势把半撑开的袋子扔到蓬蒿菜的区域,上海话随口出来,“切伐?给侬拿个一盆的?“

客人摆手,今天不吃,转头又问,同事给带了湖南老家的腊肉,搭什么好烧。黄姐听着把袋子挪到青椒区,一来一回的,对话也从买卖菜来到了客人的同事身上。

这是上海镇宁菜市场发生的寻常一幕。

镇宁菜市场 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摄

菜场经历变迁

镇宁菜市场本身,藏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多面。正如它的墙面写的那样,这是座经历变迁但依然典型的海派菜场。

它的前身是1998年靠着新闸路的“马路菜场”,搬进镇宁路的厅室七年多后,镇宁菜市场于2020年历时三个多月修整一新,成了闹市区中一家坐拥3200平方米空间、2层楼面113家商户的更标准化的菜市场。

菜市场外沿的包子铺、煎饼铺、和咖啡厅

这从菜场外沿的商铺设置便可窥见——“杜六房”的卤味和隔壁“会喝牛奶的香酥饼”颇得上海阿姨爷叔的认可,排队是常事;煎饼摊隔壁开了个咖啡厅,仿佛在力邀上班匆匆路过的年轻人停一停,先照顾自己的早饭;如果你注意看店铺里,包粽子的阿姨手上不停,耳侧的流苏一荡一荡,口罩是真丝的墨绿色的样式,活力中涵有体面。

戴着真丝墨绿色流苏口罩的阿姨正在包粽子

菜市场二楼一侧的“小修小补”则是上海人会过日子的集中体现。修个皮鞋补个皮具,装个拉链配个螺丝,积灰的台灯又亮了,磨脚的皮鞋服帖了,不听话的雨伞、行李箱等,全都又乖顺了。

菜市场二楼的“小修小补”区

熟悉镇宁菜市场的人会说,皮具护理店的花俊杰师傅是“扫地僧”一样的存在。从江苏来上海30年,花师傅能说一口地道的上海话。九十年代,他曾在老卢湾区的弄堂口摆了十年摊位,后从事外贸生意,熟悉各种奢侈品皮具的护理。2020年前后,随着原先店铺的拆迁和镇宁菜市场的重开,他受菜场经营方上海亚细亚食品(集团)公司的邀请,来这里继续为老百姓提供服务。从拉链、雨伞、鞋带,到奢侈品的鞋、包,对花师傅来说都不在话下。

皮具修理店的花师傅(左)

标准化的管理也是菜市场的特色之一。据菜市场市场管理组组长史峰介绍,菜市场每天会对各色摊位进行不定时的抽检,检测室就在菜市场中,抽检结果也都公布在菜市场的公告栏。以此切实把好食品安全关,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菜摊和公平秤

不少老客人谈起来,觉得菜场的重新装修让自己放心很多。他们观察到了一些细节:通风系统做得更好,菜场的味道变小了;摊位的栏板几乎和客人的视线持平,摊主在摊位后做的事情都可以看到,买肉等更透明;公平秤则是已经推行多年的,明码标价,确保了不会缺斤少两。

但一座菜市场,要抵抗互联网的崛起和各色生鲜超市的“入侵“,仅有中老年人群体的支持或许并不足够。

进门的花店

在这个点上,镇宁菜市场对年轻人友好的细节便体现出来——进门来,左手是花铺,网红粉黛乱子草、玫瑰、向日葵,各种花色丛丛簇簇开得活泼,往里看,蔬菜、肉类、海鲜、水果分区鲜明,各有自己的主题色彩;右手即是智能化的大屏幕,每个摊位的菜品价格、当日平均成交量、长江禁渔政策的通知等,想了解的关于菜场的新鲜信息都在屏幕上一览无余;更新鲜的当然还是菜品,彩椒分红黄绿,蔬菜铺出一溜绿色的渐变光带,叶子上娇滴滴地挂着水珠,和任何人的对话在此随时可以开始。

入口处有智慧大屏,转角是一个专门的检测室

有序、有景致、有烟火气,一场菜场巡游最能抚慰人心。

“青春”献给菜场

菜场的生机,在于人与事。

菜市场蔬菜区

菜摊的布置首先就是有门道的。以卢姐摊位为例,“L型”的菜摊分两面,正面看过去,菜摆得极有线条感,前头有打光的地方摆芹菜,看上去水灵灵的;蓬蒿菜放到后头,不洒水的时候有点恹恹的蓬蓬的,视觉上却“压住了后方”;黄瓜苦瓜茄子这样长长粗粗的瓜果,放作一排;柜台折角,蔬菜没有正面那么多,就放些可爱的瓜果,比如南瓜和番茄,客人走过来喜欢捏捏番茄,与食物的联结便也产生。六七十样蔬菜有长有短,却像俄罗斯方块一样衔合在这五平方米多的大理石板上。

“番瓜上海饭店做得多,上海人自己不大烧的,我就放一个样品在这儿;韭黄、小青菜上海人喜欢吃的,三叶草头也常有人买。”卢姐笑着又说,她这儿有种菜叫黄白菜,但她觉得这菜奶黄奶黄的怪可爱,就私自给它取了个“奶白菜”的名字,带“跑偏”了一群老客人,“今天的奶白菜好不好啊?老客人经常来问,好像名字好听的,她们也会更喜欢。”

“菜价基本没涨,菜摊主也没换,一切还像原来那样。”70岁的老吴告诉记者。

顾客在摊位挑萝卜

老吴是镇宁菜市场的老客人了,逛菜场已经变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天早晨七点多到菜场,上午1/3的时间买菜,1/3的时间烧菜,1/3的时间歇一下吃个饭,一个上午就打发了。不用特地约上左邻右舍,菜场碰到的都是熟人,撞见了就说几句话,“你这个菜不错,哪个摊头的?”互相看看对方的菜品、聊聊菜谱和生活,说开心了就互相等等,一起买回家汰烧。。

和摊主们自然也都是老熟人了,老吴不知道他们叫什么,平时一句“哎”的招呼走遍菜场。老吴特别喜欢找菜场转角处的一家摊主聊,“为什么?卖菜的师傅原先在南通做数学老师的,我也是老师,考过他二元一次方程的知识点。”不过精明的上海老先生显然不会因此特别关照“同行”,他更享受一圈转下来,一只只摊头看过去“大权在握”的感觉——在各家大差不差的菜品中找到最新鲜的那一款,或者最合自己吃口的那一种,这给他别样的快感。老吴当场打开自己的菜篮子,里面是有点发青的草莓番茄。他的今日份菜场巡游才刚开始,接下来要去买几只鸡蛋。

相对应的,这些客人也成了菜摊主们的生活和牵挂。日复一日的相处中,豆制品摊位的张姐感觉自己是被需要的。电子支付的方式已经推行多年,但每年还会陆陆续续有老人带着手机来,一遍遍请她教他们怎么用手机付款。“这个地方是他们熟悉的,麻烦我们就像麻烦自己人一样的。”张姐说。

镇宁菜市场的每个分区都有自己的主题色

黄姐的蔬菜摊位在二楼入口处,她从1998年开始在这一带做蔬菜生意,那时候还是个二十来岁的小姑娘。二十多年下来,和这间菜场中的大部分摊主一样,过着雷打不动的早上五点多到场理菜、晚上七八点收摊离开的生活。

2019年,她起意通过“饿了么”做蔬菜外卖的生意,经常需要忙着跑仓库配菜、跟快递员联系配送,免不了要离开摊位。这时候,她会收到老客人的微信消息“想你啦,今天怎么看不到你。”她读出老朋友的撒娇语气,赶紧回去;有些老客人会碰到来不及亲自买菜的情况,便央她送点小菜上门,黄姐也会爽快答应;更平常的交集则是给冬笋去个头、搭把小葱送送,“你别看小葱一点点,我一天可以送一百块钱。”黄姐笑着说。

黄姐说,在这一亩三分地待了许久,难免寂寞,近来自己培养了新的爱好,早上到了喝点黑咖啡加奶、晚上回去在K歌软件唱上一嗓子,微信好友里的老客人们隔天若是来了摊头,便看着她笑,说唱得蛮好听。

“青春献给了这个菜场,但也不算白来一场,很多客人给了我他们的真心。”黄姐感慨,耳边长长的银耳环闪一下,眼神也跟着闪一下。“每天看着彼此的眼睛,我看得到。”

    责任编辑:张慧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