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党旗引领下的人道主义光辉——上海红十字事业110年发展纪实
上海,是一座光荣的城市,也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这里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始发地,也是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发源地。
自1911年成立以来,上海市红十字会始终将“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人的尊严”作为自己崇高的使命和追求。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上海市红十字会积极发挥党的群团组织作用,主动融入申城发展,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善事。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红十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出:“红十字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在历经战火洗礼、时间考验之后,上海市红十字会这个有着110年历史的“百年老店”,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正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一、人道初心,从这里开始
19世纪末的中国正处于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少仁人志士纷纷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在西学东渐的思潮下,红十字的人道理念和行动成为彼时救万民于水火的一线希望。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为救助中国难民出险,中国红十字会的前身——“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以上海为枢纽的红十字辛亥救护行动迅速在全国展开。在上海光复起义前夕,上海市红十字会前身——“中国红十字会沪城分会”宣告成立。在此后大大小小的战事救援中,上海市红十字会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淞沪抗战期间,上海红十字会煤业救护队运送伤病员和难民。
史料记载,仅1932年和1937年两次淞沪抗战期间,中国红十字会上海救护委员会就设立了40余个伤兵医院、20余支救护队,救助伤病员不计其数。1938年,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上海红十字会煤业救护队百余人在完成伤兵接运任务后,还集体加入新四军,投身民族解放事业。
战争中,亟待红十字人道关怀的另一个群体就是难民。据《立报》所载:“1937年10月初,上海难民不下130万。”在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国际委员会副主席饶家驹的努力下,终在南市老城厢划出一片区域,在1937年11月至1940年6月间保护了30万中国平民的安全,成为当时远东最早的国际难民庇护地,并为《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的制订提供了重要参考。
经过战火的洗礼,上海市红十字会“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人道初心愈加坚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中国红十字会于1950年完成改组。次年,上海市红十字会在完成改组。从此,上海市红十字会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开始了崭新的征程。
二、发展壮大,与改革开放同行
1951年完成改组后,上海市红十字会开始加强党的领导,积极发展会员,健全基层组织,调整发展业务,逐渐成为卫生部门开展群众性卫生工作的得力助手。然而,新生的中国红十字事业却因“文化大革命”被迫按下了暂停键。
1953年起,上海市分会会同有关部门成立“回国日侨招待所”,为日侨及家属提供归国所需的生活、医疗等服务。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上海成为第一批恢复红十字工作的十个城市之一。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上海市红十字各项工作很快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
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发布施行。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标志使用办法》《上海市红十字会条例》等法律法规陆续公布,红十字事业驶入了法制化轨道。
1996年,全国首例“非血缘关系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在华山医院获得成功。
1996年,上海市红十字会会同市教委、市卫健委在全国首创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医疗互助基金。
为把红十字会建设成为充满生机活力、密切联系群众、符合自身特点的社会救助团体,1999年12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下发通知,拉开了红十字会理顺管理体制的大幕。在上海市委的关心下,2001年2月,上海市红十字会由市卫生局代管改由市政府直接联系并建立党组。至2009年底,本市区(县)红十字会均改由同级人民政府直接联系;到2014年底,区(县)红十字会全部理顺了管理体制。
2011年起,每年举办“大学生国际人道问题辩论赛”,在上海乃至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进一步促进新时代红十字事业发展,国务院于2012年出台了《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2013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在党的领导和关心下,红十字事业发展环境越来越好,上海红十字人干事心气越来越足。
2015年起,上海市红十字会在全国率先启动公共场所试点设置AED公益项目,现全市已设置2800余台。
2016年,上海市红十字会开启群团改革试点工作,并在全市16个区红十字会全部建立了党组。同时,在治理结构改革上进行创新与实践,于2017年依法选举产生全国红十字会系统首个监事会——嘉定区红十字会监事会。至今,已有7个区红十字会建立了监事会。
2016年建成了上海红十字历史文化陈列馆,被总会命名为中国红十字文化教育传播基地。
为落实群团改革“强基层”的工作目标,上海还率先开展城市社区“博爱家园”建设,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社区、校(学校)区、院(医院)区“三区联动”工作模式,为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能。
目前,全市共有街镇、行业、中小学校红十字会等基层组织1499个、高校红十字会52个、冠名红十字医疗机构75家;在全市200多个街(镇)和工业区建成红十字服务总站194个、居(村)红十字服务站5365个,47个街镇成功创建市一级“博爱家园”,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红十字服务和人道关怀!
三、敢为人先,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方兴未艾。为解决大病患儿医疗费用问题,1996年,上海市红十字会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首创“上海市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医疗互助基金”。20多年以来,已累计为210.8万人次患病少儿支出住院和大病专科门诊等费用29.9亿元,成为本市少儿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补充。
为促进医学教学和医学科研事业发展,“开社会之新风”,于1982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遗体捐献工作。2001年,出台全国第一部用于遗体捐献工作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2012年底,上海又在全国率先启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截至2020年底,上海已累计实现器官捐献815例,2400余位器官衰竭患者因此重获新生。
生命的传递不止在“身后”。自1992年在全国率先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招募工作、1996年成功实施我国第一例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以来,上海市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库库容已超过16万人,实现捐献超540例。
在红十字传统业务——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领域,上海市红十字会积极争取教育、卫生、民政、文旅、体育、交通等多部门的支持和参与,形成了年普及培训40余万人次、救护员培训2万余名的长效机制。2015年,还在全国各大城市中率先启动在公共场所试点设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公益项目,填补了上海在构建群众性自救互救安全网络中的一项空白。
为进一步弘扬红十字精神,近年来,先后建成博爱广场亨利·杜南铜像、上海红十字运动研究会、上海红十字历史文化陈列馆,均为全国首创;每年开展红十字青少年文化节、大学生国际人道问题辩论赛,成为上海品牌。此外,还于2018年承办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与省级人民政府首次共同举办的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博爱申城——5·8世界红十字日滨江行”。红十字已逐渐融入上海的城市发展与精神品格之中。
四、服务民生,当好人道领域的政府助手
多年来,上海市红十字会始终以改善最易受损害群体生活境遇为目标,积极发挥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服务民生的助手作用。
为更好地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赋予的“救援、救灾”职责,上海市红十字会于1997年建成了上海市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次年即参与了长江特大洪水救灾工作。在众多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工作中,上海市红十字会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帮助困难家庭中的失能失智老人有尊严地走好“最后一程”,于2009年启动“居家困难重度失智老人救助项目”,常年动态覆盖全市200多个街镇,已累计服务约47万余人次。
为帮助更多困难家庭渡过难关,上海市、区红十字会先后推出“千万人帮万家”“爱心行动·百姓救助”“贫困家庭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救助”“本市火灾受灾家庭救助”“临终关怀舒缓疗护”等多个人道项目,全市红十字系统累计发放救助款4.05亿元,覆盖人群101.86万人次。
在这些项目的开展过程中,红十字志愿者们功不可没。上海市红十字志愿服务总队自2005年成立以来,已建成健康关怀志愿服务队、南丁格尔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应急志愿者服务队、高校红十字志愿服务队等多支队伍,打造了“博爱申城”志愿服务品牌,全市有注册红十字志愿者6.9万人。在上海城市定向赛、上海马拉松、世博会、进博会等重大活动的救护保障工作中,在新冠肺炎防控等重大公共事件的救援工作中,在为社区困难群众送关爱的点滴行动中,都能见到红十字志愿者的身影。先后有7个项目、组织和个人荣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表彰。
五、拥抱世界,彰显上海城市精神品格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为打造“健康世博”,上海市红十字会成功将群众性现场应急救护培训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并在全市建立了240个红十字急救培训基地(站),培训了1000名师资、10万名红十字救护员,100万人参加了普及培训。会展期间,还在世博园区内设立5个红十字服务站,165名红十字志愿者累计提供服务约17.7万人次,向世界展示了上海红十字人的风采。
2018年起,上海市红十字会每年派出200余名志愿者,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馆内,为参展商和游客提供现场应急救护等服务。
2018年,上海市红十字会再次主动请缨,成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城市保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一,每年配合市卫计委承担了医疗站救护物资配备、场馆内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布置、所有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应急救护培训,以及红十字志愿者现场服务管理等医疗卫生保障任务。
作为国际红十字运动的成员之一,上海市红十字会还曾受总会和市政府委托,协助开展在华日侨回国,向日方移交日本“阿波丸”号沉船死难者遗骨和遗物等工作,并向5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粮食、药品等援外物资100余批次。2013年起,在红十字与“一带一路”同行项目的推动下,上海市红十字会领导带领瑞金红十字医院专家赴孟加拉国调研并建立了中孟博爱血液透析中心;市红十字儿童医学中心为“天使之旅”人道救助计划的来华阿富汗先心病患儿带来新生的希望;中国红十字会华山医院先后派遣多批医疗队赴巴基斯坦进行医疗服务建设。
2020年,为支援伊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上海市红十字会根据总会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组建了由5人组成的志愿专家团“逆行”伊朗,成为中国红十字会向境外派出的首支志愿专家团。
2020年2月29日,上海市红十字会组建首支中国红十字会志愿专家团队赴伊朗,协助当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和上海红十字人的良好形象。
110年沧海横流,110年初心不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市红十字会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秉承人道初心,不断创新发展,努力将红十字精神融入上海城市精神品格,力争为建设更加开放包容、更富创新活力、更具时代魅力、更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实现“五个人人”的美好愿景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原标题:《党旗引领下的人道主义光辉——上海红十字事业110年发展纪实》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