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涨知识|长江“土著”鲟鱼和逃逸的外来鲟鱼不一样,有图为证

澎湃新闻记者 吴跃伟
2016-09-23 07:48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受洪水冲击,7月19日-20日,湖北省清江库区养殖户养殖的近万吨非长江鲟鱼逃逸。

9月21日,在长江干流段监测的科研人员告诉澎湃新闻,逃逸鲟鱼可能已经到达长江口,已扩散到长江中下游流域。水生生物专家称,逃逸鲟鱼数量或超过长江中下游干流现存所有鱼类的总和。这一逃逸事件可能对本就“疲弱”的长江生态产生新的威胁。

目前,农业部长江办已组织专家组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和评估。澎湃新闻获得的专家组制定的生态影响评估方案显示,专家组计划向沿江渔政部门及渔民宣传鲟鱼种类的鉴定知识,在正确鉴定其种类的基础上,防止回捕的逃逸鲟鱼重新回到长江或其他自然水体。

在长江生活的“土著”鲟鱼有白鲟、中华鲟和达氏鲟三种,而本次逃逸的外来鲟鱼包括匙吻鲟、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施氏鲟、达乌尔鳇以及杂交鲟(大杂、西杂)等。其中大杂指的是达乌尔鳇与史氏鲟的杂交种,西杂指的是西伯利亚鲟与史氏鲟的杂交种。

【长江“土著”鲟鱼】

中华鲟:体表有5行骨板,背部青灰色,腹部乳白色,侧骨板以下由浅灰色过渡到黄白色,口大横裂。

白鲟:吻长超过体长的一半,呈剑状,吻部及头部有许多梅花状陷器。口中有牙。

达氏鲟:体表有5行骨板,吻上长有两对须,背部青灰色。

【逃逸的外来鲟鱼】

匙吻鲟:又叫鸭嘴鲟。自然分布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吻长而扁平,长度约为体长的三分之一。口中无牙。

俄罗斯鲟:背部和两侧分布有许多星状小骨板,幼鱼背部呈蓝色,下唇分裂。

西伯利亚鲟:又名贝氏鲟。原产于西伯利亚地区。体表有5行骨板,其骨板行间的体表分布有许多小骨片和微小微粒。下位口,口裂小,吻尖而长。

施氏鲟:又名史氏鲟,原产于黑龙江。在吻的腹面、吻须基的前方有5-9个粒状突起,平均7粒左右,渔民据此称史氏鲟为“七粒浮子”。口裂小,呈花瓣状。

达乌尔鳇:吻呈透明状三角形,比较尖。它是大型鲟鱼,最大个体体长可达 560 厘米,体重达1100 千克。

大杂:吻呈三角形,比较尖,不透明。

西杂:为西伯利亚鲟与史氏鲟的杂交种,吻端较尖,左右鳃膜不相连。

俄杂:为俄罗斯鲟与西伯利亚鲟的杂交种,吻圆而钝。左右鳃膜不相连。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