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国书店游记之三:9月,只为书店而阅,虚构与非虚构之间
2016年9月1日 《岛上书店》(The Storied Life of A.J.Fikry)
《岛上书店》从一个独自开书店的鳏夫开始讲故事。他叫费里克,为书店选书一向挑剔而拿劲儿,对新来的女推销员阿米莉娅视而不见,声称只认出版社原来的销售代表,被纽约的一家文学出版社老板称为“是个怪人”。
费里克表面孤僻,内心敏感,嘴上不说,但有能力随时拿出千言万语。固守着孤寂,貌似找不到女人,实际上很可以让人想像。
他爱书、有产,亡妻当年用自己的托管基金已经买下了书店的地皮。在远离陆地一座小岛的商业街上,开着一家品味可以、赖以生存的小书店,“自1999年以来,一直是游客下渡轮后要去到的第二或者第三个地方”,是岛上居民每每要对外人提起的骄傲。
他保守、自律、白天很酷,却有个不能自禁的嗜好,夜晚在书店二楼的家常把自己灌醉。他绅士、鉴赏经典,却倔犟到绝不进他不喜欢的书,麻烦的是他不喜欢的有好几类。出版社的人也在背后说,没有她前妻,“他卖不出去几本书”。总之,他是那种典型的拥有蓝天、白云、大海和自己的小书店,却孤傲地过着日复一日同样生活的人,似乎很难有什么事情可以发生了。
《岛上书店》就围绕着这样一个麻烦而丰富的男人的爱情、生意、生死和那个虚构的小岛书店,讲了一些很出奇的故事。
一个年富力强也挺悠哉的书店老板,突然失去了美丽且相爱的妻子,“以前生意上的很多事都是她打点”的老板娘,居然就狠心地去世了。巨大的变故令一个只爱阅读的好男人对生意没兴趣、没信心,还悲哀地发现世界上有了电子阅读这样一件事,好像所有人都已经开始使用阅读器,所有人又都来告诉他:你的书店真好,你要坚持下去……我永远不能忘记书店在我小时候……等等一系列情深意切的没用的话。
后来的故事是,他娶了开篇来小岛推销冬季书目的大龄女,那位被她妈妈点穴道“是小说害得阿米莉亚找不到真正的男人”的文青,可是他们“情趣相投”,特别是阅读!他俩甚至买了新的住房,费里克为了妻子和领养的女儿重新爱上了书店生意,调整了经营方式,踌躇满志地又当起了有老板娘的书店老板。
书中还有几个人物。
费里克的亡妻之姐伊梅斯,本地的中学教师,丈夫是岛上唯一有些名声的作家,文字还可以,会有女读者找他签名,可人品很差,借着作家之名摘花掐草,搞得伊梅斯很痛苦。在费里克的鳏夫时代,只有这个女人有正当理由,随时来书店整理亡妹之夫醉酒后的烂摊子,并与书店的一部珍本、费里克领养的孩子,包括费里克,发生了很奇特的故事,大有侦探小说的意境。
只是作者后来安排伊梅斯改嫁给了书店读书小组的主持人,费里克的唯一好友,小岛警长兰比亚斯,那个不太会阅读却和书店老板很聊得来的义气之人。
费里克收养的女儿,也成了非常爱阅读的小书呆子。在奶奶悄悄送给她阅读器时,赶快望了一眼一直培植她读书,在阅读上与她心心相印的爸爸,却期盼“晚上一躺下就可以用这个机器了”。
就是这样,一个充满荣誉、绅士、淑女、品味、不愤世嫉俗、一直很高雅的行业,突然面临电子阅读和网上售书的时代,百年荣誉后的遭遇。费里克的脑袋也生了时代之病——癌。他走了,即使用一本丢失、辗转、饱览背叛与无奈的旧善本换来的钱做了手术,也仍然离去了。那位毅然从外面迁来岛上,兴趣相投的后妻,面对如此幸运后的巨大不幸,必然要离开小岛,女儿也要到岛外的世界去读书、去爱情。
他的书店被后妻挂牌出售,却没有人接手。
“一个时代结束了”,所有人都知道,没有费里克、阿米莉亚,包括他们的女儿,小岛书店“就不是原来的小岛书店了”。
最后一章,作者饱含感情地救赎了书店。新婚的费里克的前妻姐和那位警长,俩人都到了可以领退休金的年纪,本想卖掉房子,离开小岛,去佛罗里达,去没有冬天的地方。把过去做过的蠢事、错事都忘掉,开始过相濡以沫,没有嫉妒和报复的伴侣生活。他们特意到相互间初次有感觉的那个餐馆,去吃告别小岛的晚餐,却都无法自禁地聊起书店的挂牌出售,都落了泪。吃完那道他们相恋时的纪念菜,俩人有了一个共同的情感:“这里不错,我准备让它继续这样。没有书店的地方,算不上一个地方”,警长对他的妻子说。
后来,新的推销员,一个对阅读和传统编辑出版十分喜爱的年轻人,像当年阿米莉亚一样长途飘摇渡上小岛。看到岛上书店后他给出版社老板回电邮说:“有了这样的书店,我有把握说,图书销售业还会继续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作者把故事里所有纸媒阅读时代的人都写得那么好,虽然每个人都有很多的无奈,做过蠢事,呈现过人性中很悲哀的丑陋,但作者善良也很感人地解释和宽容了一切,除了那位朝秦暮楚的作家。
更珍贵的是,作者选了好多本美国小说,恰到好处地穿插在书中,简直像一位熟悉书籍的书店老板写的小说。
当然,这本书的作者是女性,哈佛文学系毕业,白胖胖的,大大的眼睛,因为这本书收到很多赞誉。我喜欢女性的作品,总是更多敏锐和耐心,而不是功利。
岛上书店封面,【美】加布瑞埃拉·泽文/著 孙仲旭、李玉瑶/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9月11日 电影《电子情书》
911这天,我在前往美国的万米高空上。订票时没觉得,只是搜最便宜的,订完了才发现,是这一天。
为飞机上准备的“节目”是付费重看高清版《电子情书》。看到最后,又为女主角说:“刚才,我真的希望是你”而流泪了。
这次才发现,电影强调了男主角的身份——他老爸与家中帮佣的私生子。可能编剧觉得,只有这样出身的人,才可能视爱情比自家生意重要,把幸运的男女关系看得比什么纸媒、电子邮件等等都重要。
好莱坞会讲故事。美国人“破坏”一个世界,又重塑一个世界,他们的电影就是勾起人们在重塑的世界中怀念“老式的”一切,在新时代中悄然地保守、延续人类精神传统中的精华。只是他们明明在删除传统,却把这种删除描写得一曲难忘。
摘一段《岛上书店》的话:“世界上好的东西都被一点一点地割走了。首先是唱片店,接着是录像带出租店,然后是报纸和杂志,现在目光所及之处,就连那些大型连锁书店也正在消失,在他看来,唯一一件比世界上有大型连锁书店更糟的事是世界上没有任何大型连锁书店。”
然而,今天看来,男主角(以及他那老花瓜爸爸)“不计任何代价”隆重开业的大型连锁书店——65折,有沙发、面包和水杯——的命运,比传统独立书店的命运差多了,它完全是帮网上书店先打扫了一遍战场,战场上最大的目标却正是他们自己。
如今,没有人能阻止互联网这个无空间却无处不在的庞然大物,但所有与书写、书籍、纸媒等传统营生相关的人们,仍在世界不同的角落,坚守着,或写、或贴、或编辑,他们的生活如此一样,又如此不同。对文字载体的担忧压抑着文字工作者。
像梅格·瑞恩说的一样:I can’t help myself。
《电子情书》魅惑地把残酷的竞争转变成动人的爱情,把商业的力量让位给了人性的善良。
我其实都不信,我只是非常非常地感动于汤姆·汉克斯摸着梅格·瑞恩的脸时说的那句话:“别哭,老板娘。”
9月17日 谁还记得博德斯
不是也许,命中注定我就是与书店有缘,而且是各种缘分。
话说2011年9月17日,我生平第二次到了美国旧金山。飞机中午落地,饭后就去了博德斯书店(Borders)。
但是有谁知道那天是什么日子吗?
查一下当时的美国各大报纸吧:Borders USA closed the doors of its final remaining stores on Sunday,September 18,2011。
是的,我们去的那天,全美当年第二大连锁书店博德斯已经关闭到了最后一家,我们进的那家店,是最后关闭之店营业的最后一天。
记得那天旧金山秋阳灿烂,蓝天如洗。那家博德斯的环境更是得天独厚,在“跳着商品的舞蹈的”熙熙攘攘的街头,它那么便利,而美。
可就在我生平第一次进到其中时,看到的却是:
2011年9月17日下午,旧金山博德斯书店外景我在博德斯书店取到的广告单页随着来告别的当地人走进书店,先是长而宽敞的露天过道,两边是拱形回廊。在我眼里它很似中国的老商业巷子,只是这个巷子里贴满结业告示,黄纸黑字,那么地像中国灵车前花束的配色。唯庭中的花坛水系,令人还能想像其蓬勃的时光。
2011年9月17日下午,旧金山博德斯书店内店内,两层楼的书架已然空空荡荡,那种回廊式的书架摆放,直观又好看,能想像摆满书时的气势。二楼有位优雅的女士在拍照,不时地转动镜头,珍惜地挽留最后的光景。我看到有盏灯坏了,歪在那里。
门口收银台对面的书架上还有最后几十本书,有坐轮椅者在挑选,真不知以后附近还会不会有轮椅能抵达的实体店,他肯定是那种喜欢把轮椅划进有人气的书店的读者。
收银台已经被摆成一个展台,打折出售些文创存货。我觉得必须买点什么,在这个书店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里。我看中了一个有博德斯标识的电子阅读器的包。其实还是要几刀的,但它作为我们书业的文物,值得收。
当年我在博德斯购买的电子阅读器包博德斯的收银条博德斯的购物袋走出博德斯,阳光非常刺眼。有位来自中国书店的刘老板在阳光下,脸上浮现着些遗憾和迷茫。只是他说了句:“本来我也不喜欢这家店,咱们去城市之光吧。”是的,当天我俩就与在美国的一双儿女汇合,在城市之光书店徜徉了整整一个晚上。
即将关闭的博德斯书店1971年,美国密歇根州的两兄弟,汤姆·鲍德斯和路易斯·鲍德斯,一个本科生,一个研究生,开始自谋生路:创办了一家二手书店。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两位出身普通的兄弟,创建的是后来改变美国人购书方式的巨型公司。
经过不断的收购、纽交所上市等等资本过程,在最鼎盛的1990年代,博德斯覆盖了整个美国,到处都是他们一下子就签约15年甚至20年以上的店面,通过提供上千万种图书,赢得了推门就进的万千顾客,赢得了年数十亿美金的销售。与比其早生整整一个世纪的巴诺书店竞争着,让美国的大街小巷,一小段车程甚至步行所及的范围内就能进到一家书店。想像一下那样的街景吧,就像曾经的网吧,现在的咖啡馆或面包店?
与此同时,他们挤垮了众多有价值的独立图书零售商,特别是像梅格·瑞恩演的她母亲那辈人创办的那种沁人心脾的小书店。
然而,2000年时,博德斯把自己的网上业务交给新出生的小年轻儿亚马逊运作,商人的借船和观望,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2006年,是它赢利最后的一年,2008年它虽收回了网站运营,可年利润仍持续下降,连续五年下降都不低于10个亿。为了挽救,又频繁大换经营团队,却没有人能稳住阵脚,终于2011年申请破产保护。
至当年9月,当时势头还不错的纸媒竞相报道说:“本月19日,Borders宣布关闭全国剩余的399家连锁店,22日破产清算。”
当然有不少哀伤的读者,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对曾经庞大、曾经繁盛的巨人在历史中倒下而遗憾,也并不瘦小的企鹅出版社管理者当时发表的谈话是:“我认为Borders的破产将让大量出版社意识到,他们不能仅仅依靠几家大型实体书店来销售产品。”
其实,当年曾有位叫纳贾菲的提出以2.5亿刀收购Borders,还承担其2.2亿的债务,但条款是他可以经营,也可以破产清盘。后一条吓住了出版社和租约基本未到期的门店房东。这个提议便流产了。
好友李鲤多年在湾区有营生,我落地美国后便发微信,请他去找当年的博德斯,他回复了“遵命”后就发来了几张图片,我无比感激。只有友谊才可能比任何营生都重要,无论外界如何破产,情义无价。
当年Borders旧址,现在是咖啡馆。看到照片时我猜想,要是纳贾菲当年得到了这些店铺的经营权,事到如今会怎样?
旧金山博德斯书店旧址,现在是一家咖啡馆9月19日 田纳西的Parnassus Books
在知道这家书店前,我对“田纳西”的知晓也就只有那首悲伤的《田纳西的华尔兹》,“我记得那一晚我失去的是什么”。
但是因为博德斯我知道了田纳西首府纳什维尔市的Parnassus Books。书店店名“帕尔纳索斯”是座位于希腊的山,在神话中是诗歌、音乐和艺术的所在,而田纳西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摇篮,被视为美国南方的雅典,纳什维尔的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有美国南方的哈佛之称,在大学的边上有间于2011年11月创办的独立书店,即这家Parnassus书店。搜到这家店时我兴奋异常。
创办人是获得过专门奖励女作家“奥兰治文学奖”的小说家安·帕切特,她创办这家书店的唯一原因就是那年5月纳什维尔的博德斯关店了。小说家委屈地说:“我不想做生意,也不想开书店。但我不能住在一个没有书店的城市。”她要给自己生活的城市一个礼物。
五年过去了,美国朋友告诉我,这家书店依然健在。女作家和她的合伙人,资深荣休出版者凯伦·海斯(Karen Hayes),于今年还开办了“流动书店”——一辆绘有希腊神话飞马形象的流动书车。书车常载着四条非常著名的、书店的狗,欧派(Opie)、贝尔(Belle)、斯帕克(Sparky)和玛丽· 托德·林肯(Mary Todd Lincoln),穿行在田纳西纳什维尔市。
其实早在1996年北京的万圣就有流动书车了,后来被“工商局”勒令停业。
好在万圣的猫也很有名。
登录Parnassus书店的网页,非常红火。大型连锁店博德斯曾挤垮许多独立书店,当它也被新时代挤垮后,真正的独立书店却获得重生。我想像着那如美国流动餐车般的书车,或许哪天会被哪位“非普通读者”遇到,又生发出美好的故事,被记录、被拍摄。
真想去田纳西看看。
Parnassus书店和它的老板娘们以及著名的书店狗流动书车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