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三水老城:“鬼楼”、桥形码头,和广东最古老火车站

2021-11-11 09: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叶克飞

今年8月份时见到一则新闻,广东佛山市三水区全面升级改造河口片区。河口百年火车站、半江桥公园、百年海关大楼等老城地标都焕发新颜,其中百年火车站引入不少于25家餐饮店和网红打卡点。

一年多前,我曾探访河口片区。可惜当时百年火车站已开启改造工程,我只能寻觅一个稍高的位置,站在围墙外拍下工地模样。

对于旧街区改造,我一直持既期盼又无奈的态度。期盼的是,因为如果没有妥善保护,破败在所难免,许多历史就此湮灭。无奈则是,许多改造不能修旧如旧,反而对古建筑造成巨大破坏。

有些地方强调“网红”,所谓盘活也仅仅是引入一堆小吃店和奶茶店,更是破坏街区原有风貌。虽不知三水河口片区的改造到底会是怎样,不过我依然庆幸自己能在一年多前到访,看到它原本的样子。

三水的河口片区曾有过辉煌历史,自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三水建县至1945年,位于北江、西江与绥江的三江汇流之畔(这也是“三水”之名的由来)的河口,一直是三水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借助水陆交通的便利,它更是西江和北江流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转运中心,有“小广州”的美誉。

 三水海关大楼:见证开埠史,也见证屈辱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缅甸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开放广东三水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在此设领事馆和海关。同年,英国人在河口的三江汇流处设立三水海关税务司公署(即三水关),实行外籍税务司专断的半殖民地海关制度,关税归英国所有。“三水关”除了管辖三水本土的河口和西南两个口岸外,还管辖附近的江门、甘竹、肇庆和德庆4个口岸。也正因此,三水成为“广州向西的触角”,是沟通广州与粤北、粤西和中国西南的桥头堡。

在此之前,三水最主要的商品是铁锅。在此之后,三水人开始向海外移民,艰辛打拼后,反哺家乡,国际贸易的频繁,也让三水从此步入近现代社会。

海关大楼建成于宣统元年(1909年),当年是三水最高的建筑,如今仍然望江而立。从一条略有坑洼的小路驶入,两侧都是陈旧民宅和厂房,一派萧索,尽头处便是海关大楼。

百年海关大楼 本文图 均为 叶克飞 摄

坐北向南的它,主楼高4层,大楼后有宿舍,为英国殖民者自行设计建设的洋房式钢筋混凝土和青砖建筑。总占地面积445平方米。底层为红砖结构,采用进口红砖梁柱支撑大楼,上层为中式青砖结构,拱廊上一个个突出的圆拱阳台宛若波浪,中西混搭的风格相当别致。1994年,三水海关大楼被列入“三水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所见到的海关大楼,外墙斑驳,许多红砖已经暴露。沿侧梯走上二楼,走廊上的窗户玻璃基本已经破碎不存。透过窗户,可以见到室内的瓷砖地板和巨大壁炉。不过,虽历经百年风雨,也荒废破败多年,它的结构依然完好。每层楼都有天桥与后面的宿舍楼相连,后者是当年英国海关职员的宿舍,如今已成民宅。

因为地处江边,当年的排水系统也作用有限。每逢汛期或台风天,江水上涨,海关大楼和周边地区都是率先被淹的对象,水位最高时甚至淹到三楼。但即使洪水浸泡无数次,甚至还被洪水冲来的船只碰撞,日日被江风侵蚀,这栋海关大楼依然屹立不倒,可见当时建造水准。

海关大楼的回廊

据载,当年建设此楼时,钢筋、水泥与红砖都由英国运来,墙壁设计为空心,装设蒸汽管道,天冷时只要烧起一楼壁炉,整栋楼都会变暖。

如今在走廊上扒着木门缝或窗户望向室内,大白天都显得暗沉,颇有几分阴森。不过,三水当地人称之为“鬼楼”,可不是因为它如今的样子适合拍鬼片,而是因为当年英国人并不允许中国人进入此楼,加上建筑高大神秘,南粤人习惯称外国人为“鬼佬”,于是便有了“鬼楼”称呼。

当年的海关大楼,作为货物进出关口,成为三水最热闹的所在。来往商船在大楼前的岸边停泊,完税开闸,放行货物。出口的多是丝绸、茶叶和土布,进口的则是洋火、煤油与洋布。当然,令中国人倍感屈辱的是,税收归英国人所有。

1949年后,英国三水海关撤销,这段半殖民地的海关史宣告结束。此后,海关大楼曾作为河口港务所和船队的办公场所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控制设于中国的海关,英国总税务司有一套完整的报告制度。1897年开始,三水关口岸贸易报告就每年进行编制。一百多年前,三水关的英国海关官员就曾这样预测三水的前景:“三水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广州差不多,来去香港极为方便,似乎已被指定将成为大商埠和两条大河之间的一个天然货物集散中心。这里土地肥沃,人民活跃、聪明、有进取心,乡镇交通方便。如果有一个和平环境,在资金和科学的帮助下,为何不能兴旺繁荣呢?”

很显然,现在的三水已经实现了这个预测。

半江桥:像桥一样的码头

距离海关大楼不远的江边路口处,便是半江桥。

河口地理位置虽好,但限于南粤气候,旧时每逢春夏汛期,河口街道都会遭遇水浸。到了秋冬,水位又下降,水面远离岸边。也正因此,船舶一年四季都很难靠岸,旅客和货物上落必须依靠小艇接驳,十分不便。1936年,河口岸边建起半江桥,情况终于改观。

半江桥顾名思义,只跨半江,并未通向对岸,乍看还以为是烂尾工程,实则是一座桥形码头。它长200多米,延伸至江心。桥头有门楼,横额上有一枚五角星,依稀还有“河口运站”四字,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产物。桥身的水泥路面向前延伸,尽头处是三层楼室,两侧有上落台,可以根据河水深浅调整旅客与货物的上落。楼室上两层曾作为候船室、员工宿舍和仓库使用,如今已是一座茶楼。

半江桥桥头

半江桥的修建者是时任国民政府广东第四路军总司令、抗战期间曾与日寇血战的余汉谋。它原本是计划军用,因此规格极高。站在路边望向半江桥侧面,钢筋水泥柱交错支撑桥体,宛若怪兽。可惜此桥建成后,日军侵华,河口失陷,半江桥始终没有军用,而是转作民用。

当然,关于半江桥的来历也另有说法。余汉谋是肇庆人,老母亲每每想念儿子,便会从肇庆乘船到河口,再换乘广三铁路火车前往广州。余汉谋为了母亲方便,也为了来往客商,便修建了这座桥形码头。因此,当地人也称半江桥为“孝母桥”或“顺母桥”。

无论是在桥下仰望,还是行于桥上,都可见到桥体的沧桑。八十多年的风雨,加上河水浸泡乃至战火,桥身已经颇多损伤,有些地方钢筋裸露。但即使如此,能八十多年屹立不倒,可见当时工程之优。

1949年后,三水县的重心逐渐由河口移至西南,西南渡口随之兴起,半江桥渐渐没落。到上世纪80年代,已经不再有船停靠,荒废至今。

同样荒废的还有半江桥头的邮局。这栋两层的方正建筑,顶端有小小的三角形山墙,侧面有楼梯前往二楼。外观以明黄色为主,但因为荒废日久,楼边长满杂草,墙体斑驳开裂。

三水于明代建县后,就设立驿站一个、驿铺9个,构成信息传递系统。三水关成立后,三水对外联系日渐增多,河口邮局因此于1899年诞生。它是佛山首家邮局,也是当时广东四个邮政总局之一。眼前的老邮局建筑就落成于1920年,临近码头,非常便利。

据载,当时信件每天早上7点会由汽艇运离,下午2点即可送到广州。此外,当时也开始用汽车运送。不过,信件从河口邮局派送至三水各地代办所,仍然需要肩挑步行,每隔三四天运送一次。

百年老邮局

广东第一条铁路与最古老火车站

当年余汉谋母亲从河口前往广州所搭乘的广三铁路火车,是三水乃至南粤老人的共同记忆。

如今在新闻照片里已经焕然一新的广三铁路三水火车站,在我去年10月到访时,仍处于修复工程中。隔墙望去,黄墙黑瓦斜顶的两层主体建筑已经修复完成,两侧的候车亭仍在改造中。另一侧的旧式建筑都在拆建当中,已经看不出旧时形貌。至于车站周边一带,建筑新旧杂陈,整体显得落寞。

百年前,这里却曾是三水最兴旺的地带。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的广三铁路,由美国合兴公司投资,从广州石围塘到三水河口,全长48.9公里,1903年起全线通车,是广东第一条通车的铁路。虽然铁路和沿线车站经过多次改造,但三水河口的终点站始终没有变化,也因此成为目前广东最古老的火车站。

隔墙所拍的百年火车站,当时正在改造期,2021年春节,百年火车站主题公园正式开放。

三水站当年兴建时,站台长500米,宽5米,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铁路虽短,却创造了中国铁路史开通即盈利的小小奇迹,在那个年代实属难得。据记载,广三铁路通车第一年,客运量已经达到近180万人次。此后多年间,它的客运量一直占广东铁路客运人次的一半以上。

这是因为广三铁路一头连着广州和佛山这两大商业城市,另一头连接西江与北江航运,与之一道形成“水铁联运”模式。大量货物由铁路运送至河口,再经由航运前往国内各地。直到上世纪80年代,大名鼎鼎的健力宝和容声冰箱等品牌,仍然以这种方式行销全国各地。

三水火车站的老照片 资料图

上世纪90年代初,因为其他交通工具日渐成熟,广三铁路三水站不再经营客运业务。几年后货运装卸量也越来越小,车站停用,闲置近二十年。

直到今年春节,河口百年火车站主题公园对外开放。

明代始建的三水古县城,曾经的城门与城墙均已在几十年间的城建中湮灭,老街区里也很难见到旧时县城痕迹。而百年海关大楼、半边桥、老邮局和百年火车站等勾勒的三水近代史,仍是可以留住的城市记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