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调查:改良性创新仍是中国工程师创新主流,颠覆性创新力有限
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得益于政策推动和企业创新环境的改善,中国的工程师创新正处在上升通道。值得注意的是,改良性创新依然是中国工程师创新的主流,在填补行业产品或技术空白、对企业的市场竞争至关重要的颠覆性创新方面,中国工程师的影响力有限。
虽然近年来国家的创新环境在改善,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在增加,但与投入不菲的颠覆性创新相比,不少企业更乐于选择成本低、见效快、风险小的改良性创新或延续性创新。 视觉中国 图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与跨国技术企业 TE Connectivity联合发布了《2016中国工程师创新指数研究报告》(下称《报告》)。该报告对全国1256位在职工程师近一年以来的创新行为进行了定性与定量调查,涵盖了国有、外资或合资、私营、集体等企业类型,行业覆盖汽车制造、通讯、机械设备制造、能源化工、医药制造业等。
总体来看,近一年来,尽管不少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全球经济下滑等因素影响,但得益于中国政府对创新的引领和推动,中国的创新环境持续改善,2016年中国工程师的创新指数比上年增长1.83%。从驱动创新上升的因素来看,工程师对中国创新环境的改善有着强烈的认知,对国家政策满意度和企业R&D经费投入满意度分别较上年提高4.02%和3.99%。
从创新影响力来看,改良性创新仍居中国工程师创新的主流,颠覆性创新有待推进。比如,以填补行业产品或技术空白的颠覆性创新,综合评分较去年下滑7.73%;而改进行业技术工艺、优化资源利用等改良性创新的综合评分均较去年出现增长。
中国工程师不乏创新热情,处于转型关键节点的中国企业也需要实现突破性创新。但为何企业对于开展颠覆性创新的深切期待未能有效转化为成果呢?调查显示,这与企业开展颠覆性创新的成本与收益密切相关。当被问及如何选择本企业的创新战略时,86.35%的受访工程师认为,资金、研发设备等资源约束是影响企业选择颠覆性创新战略的主要因素。此外,研发的时间成本、产品创新的市场价值也是重要因素。虽然近年来国家的创新环境在改善,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在增加,但与投入不菲的颠覆性创新相比,不少企业更乐于选择成本低、见效快、风险小的改良性创新或延续性创新。
“颠覆性创新是个持续积累的过程,投入巨大。颠覆性创新和改良性创新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和不适合之分。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创新战略。一般的中小企业,还没有一定的实力,这时候把重心放在改良性创新上。如果体量很大的大企业,还想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那就要搞颠覆性创新。”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所长万鹏远在发布会上说道。
针对全国14个重点工业城市的调查显示,上海、深圳、北京工程师的创新指数居于前列,北上广深人力资本和研发机构的集聚水平、创新投入的强度、知识创造的规模、技术成果的变现能力都领先于其他城市。
对近一年中国工业领域八大重点行业的工程师创新所做的调研显示,创新指数排名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通信/IT/其他电子设备制造、铁路/船舶/航空航天、汽车。其中,以通信/IT为代表的科技行业在创新绩效方面居于榜首;受益于国家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巨大支持,铁路/船舶/航空航天是创新指数提升最为迅速的行业,升幅达到20.04%;汽车行业则在创新能力方面名列前茅。
“跨国公司这些年的变化非常大。如果倒推十几二十年,当时跨国公司在中国招工程师,基本上都是为了降低成本。也就是说把国外机器引进来,工程师们的任务就是好好琢磨如何降低成本,因为中国市场觉得进口商品太贵了,要赶紧通过简化产品等方式降低成本,这在当时非常普遍。” TE Connectivity中国区总裁张超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从企业自身经验来看,TE的汽车研发团队,不仅人数发展快,设计新产品的速度和质量方面,至少在公司内部属于亚洲最高水平,有些地方已经超过了德国和欧美(研发中心)的研发水平和速度。
“我和工程师聊的时候发现,他们有个比较困惑的地方,自己很喜欢做技术,公司也有这样的平台,但周围人的概念里好像不当官不行、不管人不行。这是很多人比较纠结的地方。企业能做的是给大家勾勒出清晰的职业发展阶梯,引导大家根据自身情况做决定。如果选择了专业发展,那在公司里的地位、薪酬等各方面,都不比做经理人差,一定要这样去看。这样大家才有信心,觉得这(成为专家而非管理层)是个好的路径。”张超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