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王振忠说徽州︱万安停槥处,再不保护就晚了

王振忠
2016-09-21 09:40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一)

“大大万安镇,小小休宁县”,这是徽州旧时的一句俗谚,说的是明清以来位于新安江畔的万安古镇,曾作为当地的经济中心,其繁盛程度甚至要远远超过休宁县治之所在。迄至今日,万安老街仍是徽州现存著名的老街之一。

休宁县万安镇

2011年8月31日,在黄山市地方志办公室陈政副主任的陪同下,笔者与劳格文(John Lagerwey)教授一起在徽州做田野调查。其间,行至万安镇附近的下武洪地方,偶然发现两幢并排而立、颇为独特的老房子。经了解,得知该两幢建筑原是旧时专门用以停放旅外徽商携归棺骸的场所。

对万安镇的实地调查,2011年8月31日

由于两幢老房子中并未留有多少文字,周围也没有找到相关的碑刻,故而对它的了解相当有限。有鉴于此,近数年来,笔者曾多次前往当地做实地调查。2012年7月27日,我再度沿着万安中街左转,一直走到下武洪,沿途访问当地人。据一位65岁的余姓老人讲述,这两幢老房子的格局完全不同,一幢是前后进,另一幢则是左右并列。旧时,左边的一幢安放男棺,右边的一幢安放女棺。据他说,小时候自己常在该两幢老房子周围玩耍,并在其中的棺材上面躺过,当时的感觉是棺顶异常冰凉。这两幢老房子内,共可停放五六十具尸体。根据他的了解,棺中的尸体基本上都是干的,所以不会发出什么气味。我问:为什么会将这两幢老房子建于此处?他说:从风水的角度来看,此处为阴地,故而适合于盖造这样的建筑。据他介绍,两幢老房子的背后,尚有一些土地是旧时埋葬尸体的义冢。接着,他还讲述了相关的沿革:1949年以后,这两幢房子原属于大队,后来曾在此处开设过工厂,现在又转卖给了私人。目前,两幢老房子的左边盖起了新式楼房,该两幢建筑就属于新房的主人。

万安停槥处,2015年1月14日

(二)

那么,这两幢老房子究竟是什么样的建筑?它的名称究竟是什么呢?

根据清末徽州知府刘汝骥《陶甓公牍》的记载:“(休宁)阳湖登善集、万安停槥处,以暂安旅榇为目的。”据此可知,“万安停槥处”与“阳湖登善集”一样,都是“暂安旅榇”的场所。所谓登善集,典出《国语·周语》“从善如登”四字。明清时期,徽州一府六县的不少地方,皆分设暂置旅榇的场所,“一视同仁,统名登善”。“榇”亦即棺材,而“旅榇”是指旅外人士的棺材。至于“槥”,则是小而薄的棺材。

在清代,在长江三角洲的苏、松、杭、嘉、湖、常各府务工经商的徽州人相当之多,每年都有不少人在外地死亡,这些地方的旅榇,总是要附载到杭州暂停一段时间,然后再经新安江运归故土。旅榇到达杭州时,当地的新安惟善堂等慈善组织,按照惯例核查其姓氏、里居及报告人姓名,依次登记年、月、日,柩上注明给予限期一年,听“有后”、“有力”者随时认明,领回原籍以全孝思。“有后”是指死者家中尚有后代,而“有力”则是指有相当的经济能力。遇到死者虽然“有后”,但其后代却是毫无经济能力的孩童,只要查明属实,就由杭州的新安惟善堂等资助其相关的水脚(运费),以便来年春秋水旺之时,自杭州雇船,运抵徽州各县口岸之登善集交卸。在一些交通近便的码头,举凡由杭州而来的棺材抵埠,“停槥处”或“登善集”的司事必须亲临现场,照册查点核对,登记清楚,以免邻近的尸亲认领棺材时发生错讹。

万安码头

(三)

明清以来,徽州是个高移民输出的地区,大批徽州人外出务工经商,这必然引发了许多人客死异乡的善后问题。有一封民国时期的信函原件,书写在红丝栏信笺之上,信中写道:

舅母大人尊前:……所告妹之病状,谅已知悉。各地请医诊治,服药无效,竟于本月二十一日上午寅时寿终,……丧费、棺木、寿衣等物,用去三百余元,现将柩寄在徽州会馆内,一俟秋凉,再行设法带徽入土,以慰死人。现舍间已去信,即刻接魂上堂,以免久作他乡之鬼耳。……甥江肇耆顿首,即日。

这位“江肇耆”的妹妹病逝于异乡,其棺柩暂时寄存于当地的徽州会馆之内。在这种情况下,运送旅榇归籍也就成了事主和会馆的共同职责。例如,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是徽商麇集鳞聚之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旅居上海的徽商就与毗邻的宁国府商人,共同创办了“徽宁思恭堂”的慈善组织。该组织以桑梓利益为重,为旅居上海的徽宁同乡服务。徽宁思恭堂将同乡之捐赀以及公务的各项开支详细记录并定期刊布,形成了连续不断的《徽宁思恭堂征信录》(就目前所见,此一征信录一直刊布至1952年),其中,就有不少涉及侨寓徽商的善后问题。例如,晚清的《徽宁思恭堂征信录》就规定,倘若有人愿意解柩回籍,但经济上却有所未逮,思恭堂将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该书所列的一份《立收领》就这样写道:

今领到思恭堂寄存已故 棺柩一具,并上海下力通足钱八百四十文,盘费水脚足钱 文,外资助本家上山费三千文,当即领楚,交水客 带回 埠内,其中并无冒领、划扣等情,领据是实。

同治 年 月 日立领据 押;

保领司事 押。

领据

这份“领据”的内容是由徽宁思恭堂资助棺柩,在上海交由水客(帮助同乡带送书信、货物等的水路信客)运回徽州。当时,徽宁思恭堂根据死者所属县份及与上海距离之远近,分别定出了极为明确的“足钱”(运送棺柩的价格)。譬如,上海董家渡口下船抬力是840文,至歙县镇口埠6200文,至深渡埠6400文,至绵潭、雪坑口(薛坑口)6600文,至琅园口(南源口)、梅口、浦口6800文,至歙县渔梁桥7200文,至绩溪县临溪埠8000文,至雄路埠8000文,至绩溪县8400文,至休宁县屯溪7000文,至蓝渡埠7300文,至黟县、祁门、渔亭埠7600文,至下溪口埠7400文,至上溪口埠7800文。后来,这些价格亦随着物价的高涨而有所调整。从上揭价目可见,经由新安江的干支流,自上海到徽州的一府六县各地,运送棺柩已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网络。

(四)

在清代,地处新安江上游横江之滨的万安,为徽州颇为繁盛的市镇之一,镇上行商坐贾纷至沓来。迄今,万安中街仍有一块“重建五图船埠头水埠路亭”的收支碑,镶嵌于船埠头水埠亭墙上。这块石碑记录了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重建水埠亭时,舒源丰、程光裕、怡源号、益泰号、吴德昌、益盛号、益丰号、囗广生、□盛号、正大典、苏隆兴、杜元茂、隆盛号、德源馆、颐生堂、聚和号、源泰号和茶饭馆等十八家商号捐款,共计八十三两六钱三分。后因不敷开支,剩余缺银由舒源丰和程光裕对半派出。另外,就在下武洪附近的一幢民居院子的老墙上,还镶嵌着另一块《复办水龙碑志》。这块碑刻立于光绪二年(1876年),原来位于万安下街当铺巷内。碑刻提及,同治五年(1866年),“古黟各号共捐洋壹百四拾柒元,又收息洋拾四元,共支洋壹百叁拾壹元”。这一记载说明,当时在万安一带,即使是来自黟县一地的商号已极具规模。及至光绪元年(1875年),为万安水龙庙捐款者,计有同兴典、鼎泰典、恒达酱园、、裕大酱园和泰兴染坊等九十余家商铺。由此可见,当年镇上的诸多商户,对于涉及公益的各类慈善事业,总是不遗余力地加以支持。

万安庆成永布店的商标

明清以来,旅外徽商纷纷建立起“会馆以联乡谊,善堂以归旅榇”。特别是歙县和休宁两县,外出务工经商之风尤其浓厚。异乡游子客死他方,家人只要有能力,总是想方设法地要将其尸首运回故里,归葬徽州。十八世纪乾隆时代的《歙西竹枝词》有诗吟咏:

迎柩还乡事可夸,素车白马羡豪华。

沿途设祭多亲旧,同姓人人戴孝麻。

从中可见,能将旅榇安全运抵故乡,入土为安,在传统时代是极为荣耀的一桩事。特别是在一些盐、典巨商的桑梓故里,当地迎柩的场面更是豪华奢侈。

目前位于下武洪的这两幢老房子,应即清末刘汝骥提及的“万安停槥处”。而在“人家十户九为商”的徽州社会,“万安停槥处”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当时,活跃在各大商埠与桑梓故里之间的徽州信客,千里迢迢地将旅榇运归故里,也正是停放在类似于“万安停槥处”这样的场所。

古城塔(万寿塔)

另外,根据当地人的指点,我们看到,“万安停槥处”正对的便是远处的古城塔。古城塔位于万安镇东万寿山,又称万寿塔,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万安停槥处”与古城塔遥遥相对,这应当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具有风水学上的某种讲究。明清以来,徽州当地素有“生在扬州,玩在杭州,死在徽州”的俗谚,所谓死在徽州,亦作“葬在徽州”,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徽州是中国风水学的中心,徽州罗盘(史称“徽盘”)闻名遐迩(万安出产的吴鲁衡罗盘,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二是说在世人心目中,黄山白岳之间“理学文章山水幽”,林木阴翳,风水独好。万安是著名的罗盘之乡,在此处设立“停槥处”,反映了徽州人根深蒂固的风水观念,这也与徽州的丧葬习俗以及“徽礼”之流行等密切相关。

(五)

近数百年来,徽商与宁绍商帮在江南各地极为活跃,他们处理善后事宜的运棺网络亦最为严密。当年,相关的慈善机构所见颇多,迄今则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所剩无几。

继笔者和劳格文的田野调查之后,徽州当地的一些文史工作者,曾于2013年1月13日,对万安下武洪的两幢建筑再度做过调查。根据当时的考察,右边柩屋的脊梁上,有“光绪六年六邑共修”的字样。这究竟是万安停槥处柩所的始创时代还是后来重修的年份,不得而知。但即使是光绪六年(1880年),距离现在也已近一个半世纪了。

在徽州的老房子中,万安下武洪老房子的年代并不太古老,建筑亦远谈不上精致,不过,它却是目前所知仅存的昔日徽州慈善设施的遗迹,也是与旅外徽商相关的重要文化遗存,理应受到今人的珍视。

近日,我再度前往该处实地考察。环顾周遭,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两幢建筑仍然完好无损,忧的是周围愈来愈多的新建楼房,让人不禁暗暗担心——目前该两幢老房子的产权系属私人,随时都有被拆毁的可能……

万安停槥处,2016年9月5日

(本文原题《万安停槥处:清代徽州慈善设施的一处重要遗存》)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