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央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是否意味着定向降息,流动性投放有多少
随着备受关注的碳减排支持工具正式推出,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否会起到定向降息的效果、市场是否将迎来多大规模的流动性的注入等,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11月8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称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
新工具等于变相降息?
由于金融机构向重点领域发放碳减排贷款后,可向央行申请资金支持,央行按贷款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因此,市场对这一新工具是否意味着变相降息,观点不一。
华泰证券宏观团队认为,从对融资成本的影响看,新工具的推出可以带动加权平均融资成本下降,在政策执行层面部分替代“降息”作用。尤其是结合目前海外利率走势,发达国家近期纷纷开始推出宽松,央行直接降低基准参考利率的可能性较低、且目前看随着各种其他工具替代作用上升、直接降息“信号”的必要性也有所下行。
国泰君安研究所固定收益团队则认为,不能将优惠利率理解为定向降息。
“如果绿色贷款与普通贷款利率一样,那也就无所谓‘支持’,历史上针对技术改造、外贸出口、粮棉油、老少边穷、疫情等提供的贷款都是执行优惠利率,比如,2020年疫情期间向特定企业提供的实际融资成本低于1.6%的再贷款,市场并未认定为降息,也没有形成降息效果。”该机构指出。
招商证券称,这一工具的推出不意味着变相降息,政策工具支持范围的选择,体现出央行没有宽松“总闸门”的意愿。央行在碳减排支持工具设计时,重视“见成效”与“有节制”,优先选择能产生显著碳减排效应、起步阶段企业进行重点支持。这反映出央行在工具推出初期仍较为审慎,防止其成为“大水漫灌”新的渠道。
光大证券在研报中也指出,将碳减排支持工具理解为变相降息是不妥的。一来该工具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规模不会很大,对全局的影响有限;二来该工具的利率并非政策利率,高一点低一点都不代表货币政策取向的变化;三来该工具有较浓的再贷款色彩,将其利率与MLF利率对比欠妥,而再贷款中金融稳定再贷款的利率也是1.75%。
中金公司指出,如果仅就目前政策来讲,碳减排支持工具可能还算不上大规模的宽松。该机构指出,根据央行公告,碳减排支持工具主要将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根据央行统计数据,目前绿色贷款余额为14.8万亿元,占全部贷款总额的7.8%,其中狭义的清洁能源行业贷款余额3.8万亿元,占全部贷款总额的2%。
对市场流动性的实际供给有多少
央行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明确,碳减排支持工具是“做加法”,用增量资金支持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和建设,从而增加能源总体供给能力,金融机构应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提供融资支持,助力国家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
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认为,央行可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向市场适量投放流动性。
他指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以较低利率(1.75%)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也相当于向金融机构以偏低利率提供流动性。其中,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是三个获重点支持的碳减排领域。2021年三季度主要金融机构清洁能源产业绿色贷款余额为3.79万亿元,相较2020年三季度增长7100亿元。按此估算,至2022年年底包括三大支持行业在内的新增绿色贷款规模或可达到1万亿元。如按1万亿元的绿色贷款规模计算,对应央行需投放6000亿元的流动性,可起到适度投放流动性的效果。
中信证券也指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实质相当于再贷款,可为银行体系注入低成本狭义流动性。监管机构未披露碳减排贷款相关数据,但根据央行公布的相关数据,截至目前全市场最新绿色贷款规模约14万亿,年增量约2万亿左右,综合考虑碳减排贷款口径、全国性银行范围、60%比例投放下,预计相关支持工具年度流动性投放量或在5000亿-1万亿规模。
不过,考虑到银行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需要经过严格流程与专业支持,招商证券预计,在该政策落地的初期阶段,将以“小步快跑”为主,对市场流动性的实际供给有限。
该机构指出,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将会面临以下问题:一方面,目前大多数银行不具备测度贷款产生的碳减排数量信息的专业能力,因此只能依靠外部机构提供服务支持,这将增加银行资金成本、降低办理效率;另一方面,第三方专业机构提供的环境测评报告要取得央行信任需要一个过程。为防止“漂绿”风险,央行需要遴选出合格的第三方机构来提供碳减排测度服务。但现实情况是,当前该行业管理体系尚未成型,第三方机构资质与能力良莠不齐,银行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将面临一定的外部约束与专业门槛。
“降准预期进一步下修”
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落地后,市场对接下来货币政策的走向的讨论,仍然不断。
国泰君安研究所固定收益团队认为,本次新工具创设,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中长期资金补充渠道,反而降低了降准补充流动性的必要,央行新工具越多,就越意味着后续降准的可能性越低。此外,11月初央行并未像过去几个月一样立刻重返100亿逆回购地量操作,反而采取“逐步递减”的方式收回流动性,进一步印证了四季度的首要任务是维持资金面短期供需平衡,降准预期进一步下修。
海通证券则认为,近期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增加,尤其是房地产下行压力较大,而这次的碳减排工具更多是起到结构性宽信用的效果。在通胀仍有压力、又不希望放水刺激泡沫的情况下,结构化的工具在逐渐发挥主导作用,直达实体去进行定向的宽信用。所以短期内降息的可能性也不大,而等到供给端政策执行有所放松,经济从类滞胀转向类通缩,降息的空间才能打开。
中泰证券指出,虽然碳减排工具的推出确实能够取得“稳信用”乃至“宽信用”的效果,但这一工具并非央行应对经济稳增长压力所给出的唯一答案,如果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结构矛盾突出的问题得不到扭转,不排除央行后续使用降息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可能。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