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相比提高通胀目标,应优先考虑负利率

澎湃新闻记者 李莹莹
2016-09-16 12:47
来源:澎湃新闻
金改实验室 >
字号

美联储前任主席伯南克。  视觉中国 资料图

 在全球央行货币政策普遍失效,通胀率停滞不前的情况下,为了确保货币政策有足够的操作空间,人们提出了两种办法,一个是一味降低利率,直至负利率,另一个办法是提高通胀率目标,提高名义GDP。

在9月13日最新发布的博客文章中,美联储前任主席伯南克讨论了这两种政策,认为各国央行应修改政策框架,考虑提高通胀率目标,并呼吁不应过早完全排除负利率政策。

提高通胀率目标成为美联储内部普遍意见

既然通胀率难以提高,于是央行官员们打起了通胀率目标的主意——不如提高通胀率目标。

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等全球主要央行均没能达到其2%的通胀目标,那为何还要提高通胀目标呢?

旧金山联储主席John Williams今年8月提出,美联储或许可以提高通胀目标,以此提高长期经济增长目标,增加长期对教育、公共和私营资本、研发的投入,让经济得以增长得更快一些并推高利率。这样就会为衰退期间留下更大的利率下调空间。

这一观点最近也得到美联储鸽派代表人物Lael Brainard、Eric Rosengren的认同。在9月政策会议前的公开表态中,他们都提到了提高通胀率目标。

事实上早在2010年2月,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就建议,主要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应在经济正常的情况下,把控制通货膨胀目标从原来的2%提高到4%。在4%的通胀水平上,温和经济体的短期利率可能在6-7%之间,在利率降至零位这一无可再降的水平之前,央行可获得更多的降息空间。

在伯南克9月13日发表的博客文章中,他也发现提高通胀率目标是美联储内部普遍的意见。

负利率政策VS提高通胀率目标

但是伯南克认为,在上述两种政策中,应当优先使用负利率政策。

经济理论认为,总需求(消费和投资)与实际利率相关,而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公众的预期通胀率。事实上,美联储已经将名义利率定在低于通胀率的水平,实际已经进入实际利率负利率。

伯南克从执行难易程度、副作用、差别化影响、政治风险等4个角度比较了两种政策的利弊,得出结论认为:负利率政策并不是绝对比提高通胀率目标效果差,在某些领域,效果更胜一筹。

执行难易程度。负利率政策比较容易执行,目前执行负利率政策的欧央行和日本央行就是向商业银行交给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实行负利率,这样的做法很快就能够影响到利率,并传导至资产价格。然而提高通胀率目标则不一定了,尽管美联储可以随时提高通胀率目标,但是不一定能够降低实际利率,除非公众的预期通胀率也随之提高。但是日本的经验显示,如果实际通胀率很长时间持续低迷,即使央行宣布提高通胀率目标,公众也不一定买账,质疑央行实现更高通胀率目标的能力,降低央行的公信力。

副作用。负利率和提高通胀率目标都有副作用。伯南克认为,负利率政策影响了金融机构的定价模型,但是如果长期执行负利率政策,成本是可控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欧洲的负利率政策目前看起来对金融行业影响有限的原因。央行还可以通过对部分银行存款准备金实行负利率政策,减少负利率的影响,这也是日本央行的做法。

更高的通胀率同样使经济决策更加困难,但是伯南克表示,近期的研究发现提高通胀率目标的影响小于预期,尤其是在低通胀率的背景下。更高的通胀率将带来金融稳定风险,包括对税收和财务系统的扭曲,导致金融资产长期持有者的资产流失。

差别化影响。两种政策在传播上会带来不同的影响。受到高通胀率最直接冲击的是现金持有者。更重要的是,不那么富裕的人群会发现,更加难以摆脱高通胀的损害。相比之下,负利率主要影响的是结构复杂、利率敏感的金融产品,以及持有这些产品的金融机构和家庭。银行不太可能会对个人储户实行负利率政策,更有可能会对“热钱”投资者实行负利率。

政治风险。两种政策都不受欢迎,都可能导致央行支持率下降甚至影响决策独立性。提高通胀率目标,公众不一定相信央行能够实现,所以可能导致央行的公信力下降。从政治角度考虑,只有在极端经济条件下才可以短期使用负利率政策,负利率政策反而在政治上没有那么大压力。这也是为什么虽然负利率政策在欧洲和日本并不受欢迎,但是央行却能够推行该政策,并且未受到过高的政治压力。而提高通胀率目标则是永久性的,也不只是在危机情况下,会引发公众对于美联储职责的灵活性质疑,而且这个目标的设定可能需要国会的支持。

由此,伯南克得出结论认为,如果财政政策制定者能够帮助央行分担责任,在下次危机到来之前做好准备,稳定经济,将是非常有帮助的。然而这是无法确保的,所以央行必须改变目前的政策框架,考虑负利率和提高通胀率目标。伯南克认为,当前如果完全排除使用负利率,还为时过早。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