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魔都与新城|曾刚:嘉定新城科技文化魅力与发展前景
古典经济学指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为资本、劳动力、土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不少地方通过引进外资、鼓励农民工进城、大规模土地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从目前情况看,单凭这三大要素,区域经济也未必能取得预期的发展。比如,中国西部地区,云南、贵州,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众多,资本也不缺,但综合发展水平仍然不高。以前的资本短缺现象似乎消失了,中国股市表现不尽人意,但大量资本仍然走向股市,西方一些对华不友好国家,甚至还着力阻止中国资本对外投资。也就是说,资本短缺已经演变为资本过剩。资本、劳动力、土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显著减弱。
现在区域经济发展靠什么来推动呢?一靠科技。科技是新时期最重要的生产力,科技决定未来生活是不是美好;二靠数字。2021年1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指导的意见》指出,数字不仅关系到我们未来个人生活的便利,还关系到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第三靠关系。为什么要推行区域一体化,甚至中央还把它作为新时期重大国家战略,来指导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发展?其内在原因就在于区域之间关系将决定了未来长三角区域发展质量的高低,关系非常重要。
大量数据和事实表明,资本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资本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同步下降,而技术对贸易成长的贡献却在大幅上升。从自然资源分布来看,中国西北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但资源贫乏的东南部却取得了更快的发展,东南部反而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崛起的关键力量。这就是说,资源作用下降,而科技作用在上升,这是一个大趋势。
图一 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
图二 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上升
我们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产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核心动力是蒸汽机,第二次是电力,第三次是计算机,第四次就是数字技术。中国现在跟西方很多国家之间的竞争,大多是围绕数字来展开的。争夺数字控制权已经成为争夺未来发展权、话语权的关键。
放眼全球,经济全球化向经济区域化、集团化演变趋势明显。新形势下,应该怎么做?最关键是区域。跨国的经济区域,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国家联盟,成为一个新的经济组织的空间形态。以前我们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但是今天要发展,一定要跟其他地区搞好关系。从世界范围内,欧盟、东盟包括北美地区都成为很多国家发展的核心支撑;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和大湾区、京津冀、成渝地区,已经成为决定中国未来能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一个核心力量。核心城市承担了更大的使命,所以上海和上海的嘉定在这么一个大环境下,肩负着特殊重要的使命。
对国家来讲,现在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一个是区域一体化,包括长三角、京津冀、大湾区,都是强调一体化,就是内部之间减少差异,特别在管制上面能够让内部各种资源、各种要素充分流通。另一方面要采用双循环的战略,就是强调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战略。
二、德国创新发展经验
图三 欧洲大都市功能区空间分布图
德国在欧洲的地位很高。德国有点像我们的长三角地区,单个城市不一定那么厉害,但是放在一起实力就很强。
另外大家看下面这张德国农村的图片。你可以看到在德国找不到城市,似乎也找不到农村,城乡之间的关系颠覆了我们中国人对城乡关系的认识。城市里面并不一定住的是有钱人,农村里面并不一定是穷人,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是反过来的,农村人生活比城市人幸福。
中国今天跟西方国家强国相比,发展差在什么地方?更多的问题在我们的农村,中国的农村脏乱差到了他们都没有自信的地步。但德国是有些不一样的。
图四 德国的农村
图五 德国国土空间特征与景观
总体来讲,德国的地形地势、国家治理体系与中国都十分接近。首先德国的地形跟中国类似,也是三级台阶,北部是海,南面是山,中国东部是海,南部是山,只不过他们的山比我们的山低一点,我们的海比它大一点,德国就像是一个缩小版的中国。另外它的社会管制跟中国也很接近。中国的国有经济很厉害,德国有国资参与的企业占企业总数超过80%,比如大众汽车其实也有国资的背景,政府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德国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发展,几个公益性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是以企业经营方式来从事产学研用的一体化。比如弗劳恩霍夫协会,总部在慕尼黑,分支机构并不仅限于德国,在上海、苏州、杭州都有其分支机构,这是德国科技、德国制造享誉世界的根源所在。另一个组织叫史太白基金会,它的总部在斯图加特。两个协会的差别在于弗劳恩霍夫协会主要对大公司,比如西门子公司,而史太白基金会主要对小公司。中小企业是德国能够成为强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些机构建设与运营经验对上海嘉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六 德国史太白基金会组织框架
图七 2015年德国重要创新集群分布图
德国还非常重视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集群建设。这些产业集群拥有世界顶级的技术,有激光产业集群、电子产业集群、控制技术集群等,它们与弗劳恩霍夫协会、史太白基金会分布高度一致,主要集中分布在德国南部、西南部地区。德国制造业发展重视与科技、联合、数字的结合。2013年德国率先提出了“工业4.0”计划,中国在2014年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二者内容十分相似,充分体现了中德两国希望联合,来共同推动第四次产业革命和中德两国的产业升级。
图八 引领德国创新的都市区分布图
图九 德国创新增长中心与腹地分布图
从国家创新网络与创新系统来看,创新中心与周边有比较好的网络关系。另外,位于北部的汉堡市,历史上曾经很厉害,在世界上地位很高,但由于其远离创新中心和创新服务机构,今天的汉堡呈现衰败之势。德国南兴北衰的发展态势也提示上海,提示嘉定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
图十 德国城市增长与衰落态势图
由于德国经济重视与科技进步的结合,重视对外合作关系的拓展,打造了优越的创新生态文化环境,为德国保持了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在欧洲的地位与影响力进一步上升。德国经验表明,告别“以邻为壑”旧时代,开启“一致对外”新时代;告别“以大为强”旧时代,开启“创新为王”新时代;告别“引外劳”、“降成本”旧时代,开启“反难民”、“引人才”新时代;设立双创专项基金、园区和企业协同推进史太白基金会、弗劳恩霍夫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对于推进创新集群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与引领力、保障城市繁荣与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嘉定科技文化发展条件
嘉定这个地方硬件条件很不错,整体科技资源非常丰富。一方面,园内集聚了中科院光机所、硅酸盐所、微系统所、技物所、应物所等10家国家级科研院所。还有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上海微技术工研院的平台,为应用研究、工程服务、产业孵化融合提供了一体化的平台,大部分郊区其实没有这个条件。
另一方面,嘉定在科创领域是上海市非常重要的基地,这里的科技攻关能力也非常强。嘉定拥有上海市级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平台,拥有国内首个“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区”、首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个,F1赛车场,汽车博物馆、安亭德国小镇。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城市建设,嘉定不可或缺。我们知道,智能传感器是航天事业非常关键的技术,而嘉定建立了国内首条8英寸“超越摩尔”研发中试线,研发能力很强,是中国航天技术重要基地之一。
除此之外,嘉定生物医药发展前景也十分广阔。医药产业是上海一个很重要的主导产业,嘉定依托安亭精准医疗集聚区等园区建设,构建从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到临床应用一体化的产业链生态圈,高端医疗设备制造实力强劲。
嘉定创新还有着优秀的“软件”环境条件。从历史上看,早在195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就把嘉定确定为科学卫星城。借助上海五个新城建设计划,推动社区、校区、园区、景区四区联动,建立最现代、最生态、最便利、最具活力的综合性节点新城,是时代给予嘉定的机会,也是责任。
嘉定区政府确立了“创新技术策源地、创新要素集散地、创新成果转化地”的奋斗目标,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创造性地提出了“基金+基地+产业”发展新模式,将金融优势和产业优势融为一体,绩效非常显著。
四、嘉定科技文化发展建议
新城跟以往卫星城最大的不同,是功能上必须独立,要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建制、相对完善的公共服务、一定规模的人口、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较高的知名度,这也是嘉定建成独立现代化新城目标必须瞄准的方向。
嘉定未来还要重视跨界协同与融合发展。一是科技资源一定要跟文化结合在一起,建立全民广泛参与、共同发展的创新系统,建立新型的科技文化,给老百姓谋福利,为国家做贡献。此外,还应着力推进科技、数字、关系三个要素的融合,只有将三者融合才能建成数字枢纽,才能促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融合,共推嘉定高质量发展,争当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弄潮儿”、“排头兵”。
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应该加大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建设力度。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史太白基金会,对德国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改善,发挥了关键作用。既然嘉定有这么好的科创资源,有这么好的基础条件,如果没有科创中介组织的支撑,也难以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也难以实现自身的建设目标。因此,增加嘉定科技创新文化氛围与浓度,建设一流的创新生态环境,是嘉定从以文兴人到以产兴城的必由之路。
(作者曾刚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本文系作者10月16日下午在上海博物馆与澎湃新闻联合打造的文化项目“魔都与新城:共启寻根之旅”系列讲座第四场“嘉定——以文化人到以产兴城”上的发言。由澎湃新闻记者王琳杰、实习生吴若凝整理,文稿经作者审订。)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