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你永远也不会毫无线索”——犯罪现场专家讲述的故事
很多人都沉迷过大侦探的故事。大侦探破案的故事经久不衰,部分是因为悬念与犯罪的黑色魔力,部分是因为故事主角的个人魅力。他们目光敏锐,机智过人,博闻强记,身手敏捷,集各种最令人羡慕的特质于一身。大侦探故事中那些受害人,他们无辜被抢被杀当然是不幸的;但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也是极少数的幸运儿,因为他们的不幸遭遇得到了大侦探的垂青,正义才能伸张,沉冤才能雪洗,一众当事人才能解开心结,把一段辗转难言的过去变成有了合理结局的一章。读者心满意足之余,如果多想一想,就不免产生如下的疑问:如果大侦探是真实故事,那些遇不上大侦探的案件,是否将永远作为悬案封存,在文件架的最高层静静地蒙着灰尘和蛛网?或又是刚愎自用、充满偏见的警察法官,捉住第一个嫌疑人便宣判定罪,令一重冤情被另一重冤情覆在下面?人世间犯罪常有,而大侦探不常有。在没有大侦探的情况下,刑侦破案系统也能正常运转、维护正义,这是现代刑侦学的存在的意义。
《蛛丝马迹——犯罪现场专家讲述的故事》初读的感觉像是许多人工作上的碎片轶事。不要说与大侦探福尔摩斯、波洛那样有起承转合的惊心动魄完全不同,与《犯罪现场调查》(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那样的电视剧也完全不同。这本书的作者采访了许多刑侦技术专家,整理了他们的工作叙述、他们的工作生涯中的宝贵经验和印象深刻的案例。每一个案例都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实事件。事件本身的离奇和戏剧化在平淡琐碎的叙述中呈现出来,比特意铺陈安排过的戏剧更为摄人。经验有长有短,案例有小有大,但皆是多年工作的累积,以其真实性敲打人们的神经。
这本书的组织方式有点像是杂志上的读者来信。基于某一个论题,读者在豆腐块大的文字里热心地发表意见。信息零散,但零散的信息恰好能反映事物的多面复杂性,尤其适合犯罪现场调查这样千头万绪的工作。文艺作品为了表现力,往往只揪住两三条线索作文章。在真实的犯罪调查工作中,如何从满地的碎片中找出有效的线索,是鉴证专家的工作。这本书让读者很好地体验了鉴证工作的烦难和趣味,不用说,还有刑事犯罪现场的可怖和触目惊心。
“你永远也不会毫无线索”
在《血字的研究》中,福尔摩斯通过鞋印、烟灰、血迹一下就推断出杀人者的大致相貌和习惯。福尔摩斯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所以在小说场景中必须有许多“凑巧”的线索留给他来发现。刑侦分析人员没有这样的方便,必须在现场一点点地过滤和搜集信息。每个新手刑侦分析人员在第一次到现场之前都非常激动,然后会被现场的混乱和可怕震撼神经,再学着从一片混乱中一点点理出头绪,最终成长为合格的鉴定分析人员。经验丰富的专家告诉读者,找到线索没有秘诀,全靠毫无遗漏的搜寻、仔细的整理。在《犯罪现场调查》中,发生过打斗的犯罪现场会狼藉一片。在现实中,一个现场在罪案发生之前本来就是狼藉一片,但是在发生过打斗的地方,那些垃圾被弄得更加乱了。鉴定专家要给每一寸地方拍照,要寻找指纹,寻找血迹,追踪鞋印,研究案情和写报告时还要反复观看。福尔摩斯耐心地向华生讲解从花园的脚印可以推断穿方头靴子的人个高腿长,他一步迈过了水洼;而穿皮鞋的人则是踉踉跄跄地从水洼边上绕过去的。一个经验丰富的刑侦专家置身现场的时候,仅凭鞋印已经能迅速大致判断出曾有几个人出入过,以及他们的时间-空间出场顺序。福尔摩斯通过血字的高度判断凶手的身高;现代鉴证手段可以迅速从血迹中提取出DNA并与几个涉事人甚至警察的资料库进行比对。福尔摩斯拣起一小块雪茄烟灰并说出了烟叶的产地;现代鉴证手段可以从烟灰反推至雪茄烟的商品名称甚至生产批次、销售地点,迅速限定嫌疑人的行动范围。福尔摩斯小说从来没提到过大侦探要如何搜集证据,或者有跑腿的警察替他做了,或者刚好摆在眼前。现实生活中,鉴证专家要花很多时间和力气在简单劳动的苦活儿上——挖掘地下的骸骨,掘出的每桶泥土都要用筛子筛两遍,筛出来的东西都要排列好拍照。鉴证训练都是从这些简单重复的辛苦劳动开始的。通过基本的物品分类、整理、推断,便可还原什么是真相,或者什么不是真相。福尔摩斯只有一个,波洛也只有一个,仅存在于小说中。鉴证专家则成百上千,源源不绝,凭他们的专业知识的力量维持着社会的公义。
科学是正义的陪审团
大侦探的魅力之一是他们的全知全能。在《H庄园的一次午餐》中,护士对波洛说玫瑰的刺儿扎了她的手腕。可是波洛知道那种玫瑰没有刺,所以护士说了谎。衣着华丽、举止文雅的小个子波洛不仅懂得毒药、古董、上流社会的秘辛,还懂园艺。现实生活中的鉴证专家没有这么戏剧化。他们各有各的专门领域,离开了自己的专门领域就几乎一窍不通。但是他们的力量组合起来,可以轻易戳穿所有的谎言,摧枯拉朽。入室盗窃犯若是穿过了草地,沾在他裤管和鞋子上的草叶草籽就能清楚地标示他的行踪。“几乎没有人能够在植物证据方面撒谎而不被揭穿。”书中引用一位司法植物学家的话这样说。森林中有一具尸体,从尸体上沾的花粉和树叶就可能判断出这具尸体是从哪条路进入森林的。附着在尸体上的昆虫和虫卵,更是时间地点季节的活标签。
在鉴证专家的帮助下,骨骸可以开口说话,讲出它们主人的姓名和死法。一组警察花了很大工夫挖出两具埋在地下室土层下十几年的尸骨,司法人类学家看过骨头以后说:“这是一位年轻的女性。”进行挖掘工作的警察看看尸骨上残存的胸罩和内裤,觉得司法人类学家说的是废话。然而有些案件骸骨甚至是损毁的骸骨是唯一证据(这样的案件不在少数),司法人类学家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在一起强奸杀人案中,警察用尽方法也没能找到被害人的尸体,但是一个火坑顶层的新鲜灰烬引起了侦探的注意。他们从中找到了一些细小的骨骸,包括一颗似乎属于人类的牙齿。司法人类学家确认了这颗牙齿属于人类,而且它曾经补过。补牙用的材料是一种很特别的填充剂,是牙医在一次展览上得到的免费样品,与被害人的牙齿完全相符。凭着司法人类学家和牙齿专家的知识,被害人的尸体从灰烬中显形,凶手被判了罪。
在美国联邦土地上盗掘文物并贩卖属于重罪。要证实文物来自联邦土地而非私人土地,就需要地质考古学专家的帮助。通过分析沉积在文物缝隙中的泥土,地质考古学司法证据专家可以精确地判断该文物的出土地点是不是文物贩子声称的地点。这种分析可以精确到分子层面,不仅辨析泥土的化学成分,还能分辨各种成分在长期地质作用下的相互作用。新土陈土,何处出土,在现代鉴定手段的魔镜中一目了然。
大侦探波洛认得玫瑰花的品种,但永远也不可能凭一己之力认得充满浮尸内部的硅藻,辨认出强奸现场房间地板上的树皮碎屑、汽车的油漆碎屑、打磨切削金属产生的不同形状的金属碎屑。还原现场,绘出真相,需要许多领域的专业知识的汇集。其实我们看似平淡普通的日常生活也是在一个小小屋檐下汇集起来的工业产品和自然的产物,每样东西背后都有复杂但是可辨析的来龙去脉。只是观察推想一样小东西如何从原料到成品跨过千山万水最后来到自己家里,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刑事鉴定分析学家的秘密生活
据说过去刽子手的职业病是爱打量人的脖子,判断从哪里下刀最合适,因此特别的招人讨厌(刽子手会有很多朋友吗?)。刑事分析鉴证人员的职业病比刽子手隐秘而且复杂得多,好在影响的主要是他们自己。一个鉴证学家说自己在家扫地时会情不自禁地开始分析扫在一起的灰尘、杂物、种子、草叶分别来自何处。另一个鉴证分析人员有个十几岁的女儿,每次女儿出门跟小男友约会,他都让女儿穿一件特别容易掉毛的聚丙烯酸纤维的衣服。两个年轻人回来以后,如果小男友的衣服上有太多的聚丙烯酸纤维,就会给他们来一次严肃的谈话。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明察秋毫,没有什么能瞒过他们的眼。只是日常生活不是法庭,真相不一定重要。有时候没有真相反倒是生活得以平顺进行下去的前提条件。
一个专门研究织物的鉴证专家诉说了他买衣服的遭遇。他去买衣服的时候总会非常详细地打听这种织物的成分、纱线密度、编织方法、产地和销售情况,直到被问倒的店员惊奇地反问他到底是做什么工作的。鉴证专家有他们最喜欢的纺织品,那就是灯芯绒。灯芯绒的短刷状表面简直就是微量物品收集和释放器。如果犯罪嫌疑人穿了灯芯绒的衣物出现在犯罪现场,那么他几乎等于已经落入物证编织成的法网。
从事刑事鉴定分析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怎样的怪物?书中最典型的例子当属一个指纹鉴定专家。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他像所有的新爸爸一样收到了医院给新生儿印的脚印卡片。他马上开始仔细研究皮肤纹路,并且表示对这个脚印的质量非常不满,因为细节都缺失了,坚持要求重取一个。
无所不在的DNA
观众看《犯罪现场调查》得到的印象是嫌疑人的DNA一旦被警察获取,他们的身份下一秒就可被查知,就像图章一样清晰明显。真正的DNA鉴证学家只好反复告诉读者:DNA信息从来不像在电视中那样立等可取、一清二楚(样品需要分类、编号、提取、扩增,一个标准流程需要几天工夫),但是DNA的来源远比电视剧里表现得要丰富。基于无法理解的原因,入室盗窃者总是很馋嘴,他们会在别人家里毫不客气地吃吃喝喝,还不管收拾垃圾。这种坏习惯把他们的DNA留在易拉罐、吸管、烟头上,给警察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抢劫银行的人戴滑雪头罩掩盖他们的面目,却不知道滑雪头罩的口鼻处易沾上唾液,是巨大的DNA来源。曾有一个劫匪抢银行的时候因为职员装钱的动作慢了些,对她大喊大叫,唾沫横飞。警察来到以后,聪明的女职员向警察指出了柜台上溅了劫匪唾沫的地方,警察马上用棉棒提取了样品。后来他真的被抓住了。
鉴证专家甚至用DNA来开职业玩笑。一个分析员在家打死了一只蚊子,于是他把蚊子带到实验室,想找出蚊子叮咬过家里的哪些人。不负所望,同事的鉴定结果显示他是蚊子的唯一受害人。
所有的人都是英雄
这话有点儿和稀泥,但是刑事鉴定学与这世上大部分其他领域一样,如果没有这个行业里众人每日的辛苦努力,就不可能发挥如今天的作用。这本书的最后是所有受访专家的简介。我认为这一部分像所有的案例一样值得一读,专家的简介汇合在一起,勾勒出了法医鉴证学领域涉及的知识和训练的基本构成。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有化学、生物学、司法证据学的学位,有些甚至有博士学位。除了专业训练以外,他们也有丰富的法律经验。著名华人刑事鉴定专家李昌钰亦在列。这份丰富的简历集合表明:在现代社会,大侦探的智慧是分散在一群专业人士中间的。这群专业人士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积累经验,实现从人员到技术的持续自我更新。大侦探是可遇不可求的传奇,由一群可靠的分析专家构成的刑事鉴证工作,才是社会公义的基础。
刑事鉴证既然是社会的一部分,尤其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无可避免地像其他依靠公共经费运作的部门一样,面临着工作积压和经费不足的问题。对刑事鉴定分析这个关乎性命利害的领域来说,工作积压和经费不足就表示有潜在的罪犯仍然逍遥法外,可能伤害无辜的人,陈年积案不能侦破,受害者的家庭无法得到慰藉。这些本来不应该让分析人员承担的重担,无可避免地落到了他们的头上。一切对刑事鉴定工作有好奇心的读者,认为公义应该得以伸张的读者,须得支持在行政和教育方面对刑事鉴定工作的投入。若是读过这本书后,对书中采访的勇敢风趣的调查人员产生了好感,并愿意支持公共资源加大对刑事鉴定工作的投入,这本书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蛛丝马迹》,[美]康妮•弗莱彻著,毕小青译,三联书店2009年5月。-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