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诺奖风向标”拉斯克医学奖揭晓,丙肝治愈率或将提高

澎湃新闻记者 徐明徽 实习生 李娇
2016-09-15 12:03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9月13日,阿尔伯特与玛丽拉斯克基金会公布了拉斯克医学奖的得主名单。有着“诺贝尔医学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医学奖,今年有7位科学家分享了三大奖项。获奖者分别在细胞对氧气的感应机制、丙肝病毒致病机理和药物开发,以及DNA复制和科学教育等领域成就斐然。

获得基础医学研究奖的三位学者。

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由威廉·凯林(William G. Kaelin)、皮特·雷克利夫(Peter J. Ratcliffe)、格雷戈·塞门萨(Gregg L. Semenza)三人共同获得;拉斯克·德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由拉尔夫·巴通施拉格(Ralf F.W. Bartenschlager)、查尔斯·瑞斯(Charles M. Rice)和麦克·索菲亚(Michael J. Sofia)共同获得;布鲁斯·艾伯茨(Bruce M. Alberts)则获得了今年的拉斯克·科什兰医学特别贡献奖。为每个奖项设立的奖金为25万美元,将于9月23日在纽约市颁发。

获得临床医学研究奖的三位学者。

拉斯克奖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在该奖项的所有获得者中,有86人同时获得了诺贝尔奖。其中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于2011年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并在去年成为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

布鲁斯·艾伯茨获得了医学特别贡献奖。
拉斯克医学奖于1946年由美国广告经理人、慈善家阿尔伯特·拉斯克(Albert Lasker)及其夫人玛丽·沃德·拉斯克(Mary Woodard Lasker)共同创立,表彰在生命科学、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来看看今年获奖得主的研究内容吧。

阿尔伯特·拉斯克被称为“现代广告之父”,与其夫人共同创办了拉斯克医学奖。

探究细胞对氧气的感知 引导心血管疾病、癌症新疗法

动物需要氧气,因它还需凭此去捕食,从而获得生存下去的能量。但生物体内过多的氧气却也会造成危害,因为某些含氧化合物会破坏生物体内的分子。为了应对此种挑战,生物体逐渐发展出一套严密的系统去优化体内的氧气供给。

雷克利夫一直以来致力于研究缺氧诱导因子(HIF)的降解以及肿瘤抑制基因(VHL)在肾癌细胞的效果,但肿瘤抑制基因和缺氧诱导因子二者怎样作用,以及它们怎样受制于氧气仍然不为人知。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的获得者们通过对生物体内一种关键的分子运动进程破译,为多细胞动物如何处理生物体内变化万千的氧气做出了解释,清晰地回答了人类及大多数动物的细胞是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的变化的。这对于人类的生存十分必要,因为它揭示出一个独特的信号系统,即掌握生物进程,刺激生物体对于氧气的感应,可为一系列诸如贫血、心血管疾病、黄斑变性、癌症等疾病探寻新的治疗法。

凯林表示,“对于治疗贫血症,已经有药物参与到第三期临床试验中,药物可对缺氧诱导因子进行调节,从而对贫血有所改善。我想这个临床前试验数据暗示了,从药理方面刺激体内缺氧诱导因子,对于心脏病或者中风的治疗大有益处。与之相反,对于各类癌症,应当对缺氧诱导因子进行抑制,尤其是与缺乏肿瘤抑制基因相联系的那类癌症。从药理方面治疗疾病,仍有许多可以尝试的空间。”

拉斯克医学奖的标志。

丙肝靠药物可得到治疗

目前,全世界约有1.3亿-1.7亿人为HCV(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超过35万人因此丧命。在此之前,没有疫苗可预防,也无治愈之法。其中约15%-30%的感染者发展为肝衰竭或癌症。在巴通施拉格、瑞斯以及索菲亚三人的成果出现之前,丙肝大多通过会带来副作用的药物来治疗,大多人由于不能忍受伴随而来的副作用常常选择放弃。巴通施拉格、瑞斯创造了一种方法使丙肝病毒能够在实验室培养的人体细胞内复制。索菲亚则利用丙肝病毒复制子系统研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药物,该种药物安全而具有效力,大大革新了丙肝这种致命慢性病的治疗之法。

但巴通施拉格在《cell》杂志上亦表示,尽管现在有能够治疗丙肝病毒携带者的药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条抗击之路就要结束。丙肝以及由此带来的慢性并发症仍然是健康路上的一大障碍。“我们将面临的一大挑战是治疗丙肝病毒的花费,在世界上有很多国家的病人不能负担得起治疗费用。尽管医疗技术进步,他们仍旧不会从中有何受益。另一挑战是丙肝能否从世界上消除。我个人认为仅仅通过药物治疗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还需要研发让病毒不再肆意传播的疫苗。此外,挑战还在于末期肝病变,特别是肝细胞癌。即使病毒清除干净,但如今的治疗还不能防止肿瘤的恶化。”

基础生物学有了很大进步,但查尔斯·瑞斯表示,“仍有许多突出的问题急需被解决,我们的知识结构中仍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补,比如膜结合型复制复合体的外部细节、结构和功能,对此拉尔夫实验室仍在继续埋头苦干。”

此外,病毒的生物学性质以及病毒和慢性病间的关系仍是之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热点问题。没有人能够看到细胞中的病毒颗粒。病毒怎样形成,它又怎样在细胞外到处流窜仍是未知。巴通施拉格表示,“在发病机制上,我们的认知仍然受限,因为病例是有限的,而且缺乏让我们推断病理的动物模型。新型药物的投入使用,或让我们有机会看到慢性病机制的更多细节。比如当病人被治疗时,你能监测他们的免疫功能是如何重构的。新型药物对于分子病毒学的研究也是一个好帮手,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丙肝病毒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体感染上病毒的机制。”

致力于科学教育的科学家

拉斯克医学特别贡献奖的获得者布鲁斯·艾伯茨,今年78岁,来自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曾为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总编辑、美国科学院院长。一方面,艾伯茨在DNA复制和蛋白质生物化学领域做出了重要的基础性发现,他设计出一个强大的生物化学工具,去帮助他理解DNA复制的机制,由此建立起分子机器实现关键生理功能的新模型。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富有远见的领导者,不仅仅致力于生物医药学的研究,而且更教育学生们怎么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他联合了一小组同事创新性地去书写一本细胞生物学教材,现在这本教材已经出版到第六版,它激发全世界无数学生对于试验、探究以及逻辑推理的兴趣。

他认为一个正确的决策是基于证据的指导和本身具备完整的价值系统而做下的决定,正确的决策则为提升公民幸福之所在。他领导各国科学组织,促进了全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和数学教育,人类从而得以更好地生存。艾伯茨因此赢得了全世界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尊敬和信任。艾伯茨也关心中国的科学,2010年在《科学新闻》邀请下,艾伯茨先后访问了北京、武汉和上海,与中国科学家广泛交流,用切身经历为中国科学在各方面的发展出谋划策以及为青年科学家的健康成长和科学创新提出重要意见。

约瑟夫·葛斯坦来自于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作为此次拉斯克医学奖评审团的主席,他表示:“今年基础医学研究奖的获得者使我们更加了解细胞对氧气是如何感应的;而临床医学研究奖的得主则提供了一个研究丙肝病毒复制的独特方式,为丙肝治愈提供了可能;得到特别贡献奖的布鲁斯·艾伯茨,他始终坚持发展科学教育,将之作为提升人类幸福的一种方式,成为科学研究领域内的一个典范。”而拉斯克基金会的主席克莱尔·波麦瑞说,“拉斯克奖的获得者们在医学领域的研究严谨而富有创新性,他们突出的成果使得曾经致命的疾病有了治愈的可能。而这也更加强调了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性,它能够使未来的人类拥有更健康的生命,而这是一切幸福的基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