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观察丨南京,“徽京”到多久?

2021-11-08 21: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作者 | 白羽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编辑 | 赖镇桃

日前,南京公布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全市生产总值11907.05亿元,同比增长8.3%,两年平均增长5.8%。

至此,2021年前三季度GDP十强城市基本确定,南京受疫情影响,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依然保住了全国前十的位置。

长久以来,南京在省内是“尴尬”的存在。

作为江苏省会,“六朝古都”的南京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科教资源丰富,在全国都位居前列。但命运弄人,省内难逃“瑜亮之争”,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数量在省内都居苏州之后,在“江苏十三太保”中号召力不强,首位度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下游,更被民间戏称为“徽京”。

去年开始,南京在全国城市排名榜单潜力崭露头角,这是对南京长期以来坚持发展实体经济的回馈,更是南京打响产业结构转型突围战的号角。

由轻转重

新中国成立前,南京作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商业和服务发达,工业以轻工业为主,物资主要依赖外部供给。

解放后,南京开始从消费型城市向生产型城市转变。计划经济时期,按照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南京钢铁厂、南京汽车制造厂、南京磷肥厂、南京炼油厂等一批重工业企业先后建成投产,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南京逐渐成为以重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其中化工、钢铁、汽车等重工业一度占工业总产值70%以上,此外机械电子、交通设备、轻纺等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作用。

凭借强劲工业加持,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南京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排名中稳居前十,在省内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在市场经济规律驱动下,国内经济发展棋局骤变,江苏省内区域格局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1984年,苏州凭借“苏南模式”发力超车成为江苏省第一,1992年,无锡凭借乡镇企业崛起东风也赶超南京,在此后将近20年的时间里,形成了“苏州第一、无锡第二、南京第三”的格局,南京的荣耀不再。

江南第一村——华西村(苏南模式代表)

直到2013年,南京才超越无锡,上升到第二的位置,但此时放眼省外,上海是长三角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杭州凭借互联网经济异军突起,宁波依托港口对外贸易如火如荼,更不用说珠三角的广州、深圳。

区域竞争犹如逆水行舟,速度慢了就会后退,从 1982年南京被挤出了全国城市经济总量前十名,一路下滑,1999年甚至到了20名。

南京,究竟怎么了?

何以笨重

南京增速放缓的原因,错综复杂。

具体到经济上来说, “笨重”成了南京经济的代名词。

从产业结构上来说,南京拥有南京钢铁、梅山冶金、金陵石化、扬子石化、南京炼油厂、南京汽车等诸多全国知名重工业企业,产能庞大、人员众多,在GDP占比很高,2002年,南京轻重工业比例为14:86。

南京:市民参观中石化分公司烷基苯厂环境保护工作

进入21世纪,对环保的关注度上升、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下,相关产业发展开始失速。

从体制机制上来说,部分国有企业无法快速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无论是技术升级换代还是市场开拓、产品创新仍显缓慢,生产方式无法实现由规模效益型向技术和质量效益型转变。

据统计,在21世纪初叶,南京市国有大中型企业出现亏损,从客观上造成南京市GDP增长的缓慢。

南京,未来怎么办?

重的优势

其实,经济结构“偏重”恰恰是南京的优势所在。

纵观世界发达经济区域,无论是美国、德国还是新加坡、韩国,重工业都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即使是国内经济发展的珠三角、长三角,重工业也在经济结构中的担任重要角色。

所以,产业结构“重”不是问题,问题在于“重”背后的科技、管理、体制转变稍慢于时代的前行,对市场反应的灵活度还有待提升。

找到问题关键,是成功解决问题的一半。

近年来,针对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南京市大力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坚持转型升级导向,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体体现在:

保持高强度工业投资。2017年,在江苏省内率先扭转了工业投资连续多月负增长趋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实现正增长,而且高科技制造业投资增速远高于工业投资增速。

2018年,南京工业投资1582.81亿超过苏州。2019年,南京工业投资额增加到1783.76亿,在省内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现在,南京的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钢铁、软件、智能电网、风电光伏、轨道交通等在全国产业版图中都占据重要地位,软件产业、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生命科学等产业逐步形成规模,开始发力。

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38%。据统计,南京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6年的62.5%提高到2020年的66.5%,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南京位列第4位。

国家创新城市排行前五

据了解,从2008年开始,南京每年第一会、“一号文件”都聚焦创新,为此在2020年还专门成立创新委员会,统筹调度全市创新工作,此外,还提出“两落地一融合”、创新人才集聚、创新企业倍增等“十项工程”。

据统计,南京高新技术企业从2017年的1850家快速增加到2020年的6500家,独角兽企业从2家增加到15家,位居全国第5。

下气力推进人才要素聚集。人才是科技领域生产关系最核心的要素,南京出台吸引大学生来宁创业就业的“宁聚计划”,三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110多万。

大力吸引高端创新团队,对高层次人才给予大力支持,目前南京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已达400余家。

随着“双轮驱动”战略推进,“笨重”的南京正日益发散出崭新的活力。

省会突围

虽然,南京发展势头强劲,但在高手如林的长三角仍不免焦虑。

人口增长隐忧。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南京市总人口由2010年的800万增加至931万,增量为131万,年均年流入13.1万人,增速大大低于浙江省会杭州,增速相对乏力。

更关键的是对人才吸引力不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偌大的南京城内,众多南京高校毕业生选择到上海、杭州、苏州,如何摆脱“为他人做嫁衣”令南京颇为苦恼和困惑。

现在,虽然南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留人”运动,但如何让人才“留住”,考验的不仅仅是政策的含金量,更考验的是未来南京产业结构,因为让人留下来的不止时秦淮风光,更重要的是年轻人的发展空间。

区域竞争激烈。长三角作为全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典范,群星璀璨,除了上海龙头不可撼动、苏州工业实力强劲、杭州互联网经济凸起,此前一直落后的合肥近年来更是强势崛起,一直被戏称为“徽京”的南京,迎来了安徽真正省会的正面挑战。

此外,长三角产业同业竞争激烈,如何在高手如林的长三角脱颖而出考验着南京。对南京而言,可谓“前有拦截、后有追兵”的威胁。所谓“拦截”,是因为南京的高端产业布局还处于培育期,对高端人才的整体吸引力不足。而“后有追兵”是因为本省城镇化水平已经较高,用工成本也已经比较高,在集聚产业工人方面的挖潜空间很小,因而在吸引工业投资方面会受到周边城市竞争。

城市竞争是一场长跑,如何扬长避短,保持奔跑耐力,是对南京的考验。

那么,南京未来应该怎么做?本文,且抛砖引玉。

坚持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南京优势在于实业,未来也在于实业。当前,南京各界已经形成共识,不通过简单的区划调整来实现提高首位度,而是通过推进改革开放,着力破解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天,南京经济依然存在总量规模还不够大、产业结构还不够优、优势产业还不够强、规模企业还不够多等问题。

下一步,南京应针对存在问题结合自己特色禀赋和资源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继续抓好实体经济不动摇,加快培育一批规模以上企业和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让企业成为南京提升首位度和竞争力的强大支撑。

更高开放姿态融入区域发展。南京地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走在全国前列,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更好融入长三角发展是关键,此外要实现“十四五”规划里的“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高能级辐射的国家中心城市、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宜居城市和高效能治理的安全韧性城市”,南京势必要参与到更大格局的竞争当中,以更加开放姿态融入区域“竞合”发展中。

南京应着力提升中心城市的影响力、辐射度,加快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毗邻区域“六个一体化”建设,加强与长三角各城市的规划协同,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构建统一开放市场,加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当前,反映国企改革的电视剧《突围》正在热播,其拍摄地正是南京。

艺术来源于生活,现实映照未来。相信历经了千年烟雨和近年阵痛的南京,未来一定会真正实现“突围”,映照出美好未来。

南京城市夜景展现发展活力

作者 | 白羽

编辑 | 赖镇桃

排版 | Tia

图片 | 部分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南京,“徽京”到多久?》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