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当代书院如何办?四十家书院联署《东湖宣言》,倡现代与独立

澎湃新闻记者 张博
2016-09-18 16:34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2016年9月10至11日,“中华国学传统与当代书院建设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书院高峰论坛”在武汉东湖经心书院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台湾慈济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国学专家,以及全国四十家书院的负责人/代表共八十余人与会,围绕当代书院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之路展开研讨。

开幕式由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经心书院山长郭齐勇主持,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邓务贵,武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述永,武汉市政协副主席、武汉大学教授彭富春,湖北省国学研究会顾问、湖北省原副省长韩忠学,湖北省文史研究馆馆长、龙潭书院院长熊召政,经心书院执行主席熊华敏等出席了开幕式。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在致辞中提到,在书院兴起和发展的宋代,湖北已有17所书院,而到了繁盛期的明代则有114所(一说105所),而清代更高达174所。被誉为“古今通晓洋务第一人”的晚清重臣张之洞督鄂18年,在兴办洋务中,对传统的经心书院和两湖书院进行了近代化改制,课程设置除传统的经学、史学、舆地学、算学、格致外,也设置新式课程,并将书院山长改为监督等,使之成为近代新式书院。此外,张之洞还大办新式学堂、外派游学,一时使湖北教育领先于全国。“千年文脉一线牵”,周洪宇希冀今后要真正把中国书院和文庙(学宫)的价值关怀、有教无类、道德践履、兼容并蓄的精神找回来,使之真正成为赓续道统、浸润教化、弘扬传统的家园。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在致辞。

在大会发言单元,来自海峡两岸的八位书院负责人和研究者,就“古老书院的现代转型”、“乡村儒学的缘起与目标”、“古代书院规制与当今书院建设”、“中华国学传统与21世纪的人类文明”等多个主题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在大会发言中指出,传统的书院是官学系统之外的一种教育系统,其文化精神大体上是坚持道统,有宏大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想:救治时弊,培养终极关怀,以道修身来治世,完善人格和强烈的今世关怀。历史上的书院是官民相互渗透的产物,但总体上打破了官学体制,承载自由讲学和批评的精神。郭齐勇认为,当前的书院五花八门、良莠不齐,要提升书院的品质,一定要领悟传统书院的精神、办学理念。重要的是要有前进的心态,要有终极性,把书院变成立志悟道、修身成德、关爱他人的道场,需要继承《大学》三纲八条目。并且,书院是学习经典的圣地,一定要以教学学习为主,要对承载常经、常道的四书五经的儒释道经典加以体验、领悟,要原本读经典。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儒教研究中心主任、尼山圣源书院秘书长赵法生在作大会发言。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儒教研究中心主任、尼山圣源书院秘书长赵法生是推行乡村儒学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今天的书院之所以能在巨无霸的大学旁边死而复生,是因为现代中国的大学教育本身存在严重缺陷——它难以有效完成道德涵养与人格培育这一教育的基本任务,而这正是儒家君子教育的优长之处。现代大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教师也从传道授业的师儒演变为以教书来养家活口的职业人队伍。这样的大学,很难担负起重建文化道统的历史任务,也无法为社会培养新时代的士大夫人格。这并不意味着否定现代大学的价值,而是要自觉意识到现代大学在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育方法等方面,与传统书院和儒家教育体系具有显著差异。这一空白由谁来填补?只能由崛起中的书院承担。

在他看来,更重要的是,重建儒学教化体系已成儒家的当务之急。而最有可能担负这一使命的就是书院,这也是他从事乡村儒学建设的初衷之一。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三堂合一”的乡村儒学发展模式:第一是建设学堂,要替代传统的私塾,讲解传统文化经典;第二建设村庄公共祠堂,作为村庄公共祭祖的场所,也是孝道教育的重要场所;第三是道堂,比如关帝庙、土地庙、五道庙等等,为村民提供安身立命的功能。传统中国的乡村教化体系,就是私塾、祠堂加道堂,它们在功能上相互补充,起到安顿生死和心灵的作用。乡村和社区教化场所的建立,能够解决基层社会的精神空心化问题,为基层社会建设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

岳麓书院教授、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邓洪波长期从事书院史的研究。他提到书院出现于唐朝,到南宋走向了制度化。书院应该办成什么样?宋代先贤在操办过程中,提出了讲学、祭祀、藏书、学田为主的几大规制。邓洪波尤其强调了古代书院的学田建设,曾全面为书院提供经济基础,其导向是为师生服务,所有钱财无论是学田还是商品经济性质的店铺收入都是为了师生。但现在很多书院的建设,是要从家长口袋里掏钱为自己服务。他认为当今书院建设者们必须警惕掉入钱财的陷阱,忘记文化担当。

其他进行大会发言的还有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河南本源人文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杨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齐家、台中元亨书院山长林安梧、台北正先书院院长邵崇龄。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唐翼明、《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梁枢主持了大会发言。

之后,本次论坛还进行了分组讨论,以及参访问津书院。

与会代表签署《东湖宣言》。

此次论坛的重要成果,是与会的四十家书院达成共识,联合发表了《东湖宣言》(后附),呼吁现代民间书院端正理念,通过经典教育,讲明义理,成就君子人格,培养家国情怀。既要坚持传统书院的独立性、批判性,包容不同的思想,包括适当学习西方、印度经典,学习现代理论,促进文明对话;又要兼顾化民成俗的理念,拥有民间讲学与推广的愿力与能力,让国学进入企业、学校、机关、营房等组织,流行于社区、乡村寻常百姓家。

本次论坛由湖北省国学研究会、经心书院、武汉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据悉,全国书院高峰论坛是由两岸部分国学名家和知名书院负责人共同发起,首届于2015年9月在上海举办。明年第三届有望在朱熹诞生地福建尤溪举办。

武汉经心书院。

“中华国学传统与当代书院建设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书院高峰论坛”与会代表合影。

中国书院历经百年中断之后,忽然来了一次勃然复兴。复兴之后的书院面临无法回避的问题:它将何去何从?它究竟应当承担怎样的历史职责?当代书院的功能定位与传统书院有何不同?澎湃新闻就这些关键问题,采访了几位与会专家。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经心书院山长郭齐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传统社会中书院所起的作用,当今的书院还做不到。尽管现在的书院已有几千所,接近明代书院极盛时期的数量,“但明代那些山长都是很有影响力的、道的化身,是参与社会、政治的清流,我们今天还做不到。”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经心书院山长郭齐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

他指出,传统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信仰体系在今天都已发生变化,趋于多元,如何处理文明的冲突和交融?这对传统就是考验。要站在世界的视阈,来理解今天的书院。他在采访中提到,西方人为什么有时会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没有宗教?“没有宗教”是很骂人的一句话。事实上,我们的传统是儒教,而且覆盖到民间,所以中国传统社会是有信仰的,是通过传统文化、教化而产生的。“今天收拾不住的人心,使我们面临一种尴尬。我们自己的国民老百姓,甚至儒生、知识分子,都没有来自本民族的一种信仰,甚至认为那是糟粕。我们就低调一点去努力,今天的书院应该定位在初步学习一点中国古人的智慧,看能否为未来复兴文明保存一点传统文化的土壤、基础。”

郭齐勇认为,和书院相比,大学里的国学院、哲学系等,更侧重知识系统的传承,而且因为手段的进步,有超过古代的地方。但就道统或精神信念的传承来说,书院会比现代学校体制的院系效果好,更能拥有接近圣贤的生命体验。“因为现在的大学体制、学科体系都是西方化的、科层化的,分裂的。然而中国传统是文史哲不分家,知识系统中有信仰系统,这些在正规教育里就不能讲。”

在郭齐勇看来,现在的书院有官办的、官商合办的、官商民合办的、官学商合办的……等等。他表示希望多一些民间性的、独立自由、面向成年人的读经典/讲学的书院,而不是以赚钱为本位的忽悠小孩子的读经班。而且,书院也是建设民间社会的需要,能够壮大民间力量。

台湾儒家学者林安梧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

台湾儒家学者林安梧来大陆已经超过百次,对两岸的情况都比较了解。同样在台湾担任书院山长的他,对两岸书院的差异有着深入的观察。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书院在大陆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代表了改革开放以后整个政治、社会、文化共同体的重建过程中新兴的内容,代表了想要回归文化传统并找寻新的发展可能。

台湾的书院则没有像大陆这样澎湃,它基本上代表着一种自然的、现代化的发展。中国文化经典的意义,台湾书院其实一直在参与,书院本身就有交谈、互动、融通的功能,只是比较隐形。加上台湾有非常丰富的NGO和NPO、宗教法人、宗教的文化基金会⋯⋯台湾的整个民间社会是很活跃的。在台湾,中国传统文化儒家、道家、佛家的讲学都非常丰富,不一定要在书院里,可能在某个社团里,或者教团里,都会有。所以台湾的书院不会像大陆现在这么兴盛,也不会扮演这么重要的功能。

因此,林安梧表示,大陆的书院,正在参与改革开放以后政治、社会、文化共同体的重建,而且是从传统生长到现代的一支力量。“当然,大陆当前办书院的人们未必对此都有这么清晰的认识,我觉得应该赋予他们这样的意识。共同体的重建,和文化传统有关联,和经典有关联,和现代有关联。需要找寻到一种客观法则性,要找到每个人个体内在的、自由意志的主体性。这其实在我们的经典里都有,宋代的书院就是这样,朱熹的理学就是在找寻客观法则性,是那个年代他们找寻政治、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努力。”

他还强调,现代书院一定不能只是复古,要返本开新,传统和现代必须要有更多交谈和对话。“有人问传统怎么‘开出’?其实只需要把传统经典的意义释放出来,这个生活世界是一个现代化的世界,那两者之间自然会有一个交谈和互动。”

厦门筼筜书院山长王维生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

厦门筼筜书院在全国书院界声誉卓著。山长王维生和澎湃新闻分享了他们创办和建设书院十几年经验的思考总结。他认为,办好一家书院,要解决四个关键问题。第一,书院的定位要清晰,这涉及一系列战略选择。第二,要有合适的机制体制,保证书院的运行。第三,书院的内容,即教什么、怎么教,尤其要适合当下时代。第四,作为一个新书院(而不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书院),在建筑、规划上如何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在王维生看来,今天复兴书院的时代背景是:经过三十年高度发展,社会过于功利,尽管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学了很多东西,但最终有一个问题无法解决——无法安顿自己的灵魂,这是中国人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书院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尝试。所以书院的环境塑造,首先要让人能静下心来,构造一种精神家园。筼筜书院的整个环境规划设计,包括地被、植物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追求“天人合一”之感。至于建筑,书院一般都是希望修旧如旧做得古色古香,“但我不这么想,我们生活在21世纪,无论是修书院还是读国学,都无法回到过去。要传承过去,但更要发展、创新。所以筼筜书院的建筑既传承闽南公共建筑的特点,远看像传统书院,又采用了大量现代材料,近看也很现代。”

至于定位,今天的书院有试图替代学校教育的,有以营利为主赚钱为目的的⋯⋯而王维生认为,书院应当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弥补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这样书院教育和学校教育就不会有矛盾。他对澎湃新闻记者说:“有些读经班为何会招致那么多非议?就因为那是在误人子弟。的确,我们今天缺传统文化,要补。但今天的人不是学传统文化就够了,要在现代社会立足,还需要学习很多现代知识技能。”

今天的书院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王维生的答案是:除了会传承,还要能面向现代、面向未来,既有中国文化情怀,又有世界眼光和国际格局的人才。他把这种知识体系表述为“之乎者也+ABCD”,这事实上是一百多年前厦门鼓浪屿的培养模式。鼓浪屿这个小小岛,从鸦片战争开始,就培养了众多医学、文学、商业、音乐、体育各方面的人才。王维生认为,那堪称是中国第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鼓浪屿这种中西文化交融的培养模式是他所欣赏的。

筼筜书院面向的受众群,覆盖4岁到80岁的群体,课程设置分为多个层次。首先,青少年群体是一个重要部分。从4岁到13、14岁,即幼儿园到小学,有蒙学、 四书到老庄,分成若干不同阶梯,自成一个体系。全年运营,但只在周六周日开课,师资由专职老师、兼课老师和志愿者组成。其次,是面向成年人的课程,比如每周六晚开设经典讲习班,从《诗经》、《大学》、《论语》、《孟子》到《孙子兵法》、《易经》等等,就近请厦门大学的老师来讲课,这是面向社会的公益课程,不需要交任何费用,市民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来系统学习经典。大部头的经典有时会讲一年,短的则一个学期。“能否吸引受众来听课,和书院的精心培育、 粉丝群体的维护大有关系,这是需要时间的过程。关键要让大家觉得有收获,他们自然而然会带更多人来。”另外,筼筜书院还有面向企业管理者、社会管理者的课程,企业家、政府官员也会来上课。

他还强调,经典要学,但不能只有形而上。经典要和当下、和生活相结合。而且经典也不只是文字典籍,生活中的琴棋书画、花道、茶道、太极等等都和经典相关,是修身养性的途径。他指出,“让经典生活化,让生活经典化。要让来学习的人感到,传统文化和我们的生活很接近,而不只是摇头晃脑地读经。书院只是死记硬背的地方——这是对传统文化严重的曲解,对国学的弘扬传承、对书院的发展,可能起到不好的作用。”

此外,王维生还提到,筼筜书院注重利用厦门的地缘优势,加强和台湾的交流。具体方式,包括每年举办“海峡两岸国学论坛”,邀请两岸知名的、有影响力的学者,做传统文化的高端交流。因为“现代书院不能只做读经,那和过去的私塾没有多大区别,我们选择走‘学术与普及相结合’的道路,江湖地位也是要靠学术分量来奠定的。”同时注重青年大学生、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书院还持续举办两岸大学生国学夏令营、两岸硕博生“重走诸子之路”夏令营、两岸青少年经典诵读比赛等等。

在体制上,筼筜书院的模式是:政府支持,企业投资,公益运行。主要利用学田制,即书院周边有一些学田,出租给民间力量运营博物馆、美术馆、茶文化馆,这些场馆在内容上和书院呼应,而租金又能养书院,保证书院能够从事公益事业。

论坛现场。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儒教研究中心主任、尼山圣源书院秘书长赵法生参加过不少书院论坛,他感到这次书院论坛和其他书院会议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从主办方到学者,普遍强调书院要有现代意识,尤其是强调书院的道统意识。道统高于一般的世俗生活,要有一个超验的价值。另外,这次还强调书院要有独立性,要独立办学,要对社会有批判意识。他对澎湃新闻记者说:“这两年我参加过一些书院会议,其中有些给人的感觉是许多遗老遗少在那儿慷慨激昂,完全沉浸在传统的时代,缺乏一种现代视角。我认为这种倾向并不符合原始儒家的根本精神。因为孔子是讲‘和而不同’的,孔子强调与时俱进,‘礼以时为大’。而这次会议在这个方面,挖掘了传统儒学中的时变精神,能把书院引导到既返本又开新的正确轨道上来。”

赵法生还指出,武汉这个地方比较奇特,它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辛亥革命就在这里发生,张之洞搞洋务运动,这里也是一个重要据点。“所以我来过几次就发现,这里从民间到官方,都有一种通古今之变的意识,即把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和中国古代思想进行传承和嫁接的意识。这一点是我在其他地区开国学会议或书院会议所没有看到的。”

《东湖宣言》

2016年9月10日,第二届中国书院高峰论坛于武汉东湖之滨的经心书院召开,与会学者与书院山长经过充分讨论,达成以下共识:

中国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于宋而流传千余年,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许多值得借鉴与弘扬的文化精神。我们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第一,坚持道统,弘扬人文精神。传统书院坚持儒家教育传统,培养生徒以“道”为追求目标,依“道”修身并治世,使之具有终极关切,有道德理想与完善人格,有社会关怀与济世行动。

第二,书院自治,保持批判精神。传统书院基本上是民间教育组织,由学者发起,民间人士积极资助,捐钱、捐田、捐书办学。书院在发展过程中,虽有官、民、商、学相互参与及合办的趋势,自治权不免也受到影响,但总体上有相当的独立性与自由度,培养的士子有批判的思想与勇气。

第三,自由讲学,尊重学术规律。书院自立自重,不随人俯仰,是师生们自由讲学、独立探求知识、切磋学问的地方,有独立学术、学派的追求与创新精神,各书院尊崇并培养、支撑了道学的不同学派。

第四,育才化民,推动美政美俗。千余年来,书院绵绵不绝,培养了一代代士子,这些士子大都德才兼备,经邦济世,明道致用,传承人文,推动民间讲学之风,振兴社会教化而美政美俗。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加之体制内教育缺乏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各地的民间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才能办好民间书院?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端正办学理念。古代书院都有学规,明确兴教办学的宗旨,主要是通过经典教育,讲明义理,使师生自我修身乃至推己及人,来成就君子人格,培养家国情怀。当代书院的运行总体上是要贯彻孔孟仁义之道,提升办院者与学员的人文道德素养,坚持《大学》三纲八目的教育理念,做到“内圣”修己与“外王”事功的统一。

其次,要以经典教育为中心。书院教育一定要以学习经典为主,原原本本地、一字一句地读儒释道的基本经典,这是起码的要求。不应以多样化、通俗化为托词,降低我们对经典,特别是对承载常道的四书五经的学习要求。同时还要充分体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原则。

再次,应坚持其独立性与批判性。我们提倡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办出不同的风格,包容不同的思想,包括适当学习西方、印度经典,学习现代理论,促进文明对话。书院的自由讲学,问难辩论,可以努力促成健康的民间社会的重建,培植、增强民间文化的自主性与多样性。

最后,要坚持化民成俗的理念。我们一方面要坚持原则,坚持书院的纯粹性与理想性,坚持正道,正讲,而反对歪讲、俗讲;另一方面要努力担负起教化社会、教育青少年的功能。我们要有民间讲学与推广的愿力与能力,深入浅出,让国学进入企业、学校、机关、营房等组织,流行于社区、乡村寻常百姓家。

总之,我们应该弘扬传统,续命河汾;因应时代,返本开新,把书院办得更好、更健康、更完美,让传统文化的精义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联署单位:白鹿书院、本源社区书院、端庄书院、东岳书院、戴河书院、道南书院、复性书院、贵阳孔学堂、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耕食书院、黄河书院、尼山圣源书院、湖畔书院、江右弘道书院、经心书院、敬德书院、荆川书院、龙人书院、龙潭书院、南溪书院、尼山书院、兰馨书院、明伦书院、孟子书院、明道书院、浦江学堂、秋霞圃书院、嵩阳书院、诗词世界网络学院、十翼书院、苇杭书院、问津书院、孝雅书院、岳麓书院、元亨书院、银杏书院、筼筜书院、正先书院、万象书院、中国文化书院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