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广东对18万个自然村落开展历史人文普查:让村落不再寂寞

王智亮 刘凤霞/微信公众号“南方杂志”
2016-09-13 10:50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近日,《南方》杂志独家获悉,广东省正在开展一项文化建设工程——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首开全国之先河,在世界范围内亦是首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该项目正是广东省委、省政府部署的针对乡村一项省情调查工作,调查重点为全省约18万个自然村落的历史人文内容。据悉,有关普查方案在2010年即通过专家论证并开始筹划,2015年5月正式启动。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少华任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温捷香向《南方》杂志记者介绍称,普查共有百万人员参与,实行八级联动,对我省全部约18万个自然村落进行摸底。“截至2016年8月底,已有40%约7万个自然村完成村落调查和普查表填写。”温捷香透露。

“像广东这样,面向全省18万个自然村,涵盖村落姓氏、人口、经营、民居、民俗等全面基础的省情调查,在全国还是首次。”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李培林向《南方》杂志记者表示。

“用资料和数据刻画出18万个村落的大千世界万种风情,这在全世界是前所未有的!”李培林进一步认为,广东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不仅为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民俗学等众多领域的研究提供宝贵素材,也为政府相关决策提供基础性的资政信息。

村落在消失

自然村,是历史上人们自行聚居自然形成的,一般以家族聚居。在发展演变过程中,自然村形成了村民独特的思维模式、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和道德品格,并通过代代相传,实现了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然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自然村正在快速消失。统计数据显示,仅在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时间里,我国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落。“它们悄悄地逝去,没有挽歌、没有诔文、没有祭礼,甚至没有送别,有的只是在废墟上新建文明的奠基仪式和伴随的欢呼……”李培林在《村落的终结》一书中这样写道。

“我们看过很多村,有些地方草都长得比腰还高,基本没有人居住。”对此,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方志处处长刘波深表认同。

在开平仓东村,村委主任谢雪暖告诉记者,虽然有着近700年的传承历史,但仓东村并没有摆脱与当前中国许多村庄一样空心和凋敝的宿命。“(村里)除了老人就是小孩,数量也只有七八十人,不到从前的一半。”谢雪暖告诉记者,他自己的孩子就生活在开平市区,只有他和老伴两人还住在村子里。

千姿百态

虽然,一些村落在消失,但现有的一些村落,却千姿百态。“像蕉岭文福镇的逢甲村,是民族英雄丘逢甲的故里。”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丘洪松是梅州蕉岭人,他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广东许多村庄非常有特色,有些以传统建筑为特色,有些以宗族文化为根底,有些有新时期的农村改革意义。”中央党校经济学部首席专家徐祥临经常到广东,他的足迹踏过佛冈上岳村、蕉岭芳心村、英德叶屋村、郁南勿坦村等,对广东的自然村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从2015年开始,我们把每年的正月十五确定为村庆日。”谢雪暖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凡是从仓东村谢氏祠堂繁衍出去的谢氏族人和亲属,只要能联系到的,都会回来参加庆典活动。”谢雪暖介绍,在村庆日当天,村民们会像700年前定居于此的谢氏远祖一样,举行“迎菩萨”“祭祖”等传统民俗活动。

如果说,仓东具有沟通海外亲情纽带的作用,广东其他一些村落,则有别的价值。“我刚去过连州畔水村,那里传统的村居,冬暖夏凉,非常不错。”徐祥临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像泥砖房、土坯屋,不一定就是落后的。”

为了记录这些村落的前世今生,广东省于2015年启动了全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现有的自然村落文化历史印记,应该保存;正在消失的,要抓紧挖掘抢救。”徐祥临认为,自然村落普查意义很大。

能查尽查

剑及履及。

“2015年4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地方志工作的通知》,要求开展自然村落普查工作;5月,省政府召开全省第七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对普查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9月,我办印发《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方案》,明确普查的具体工作步骤和要求。”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刘卫向记者介绍。

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涉及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共37个乡镇(街道)的普查试点工作正式开启。有着18个自然村的阳西县沙扒镇位列其中,阮马超就是该镇聘请的普查员,在今年春节之前的3个月里,他每天走村入户,白天走访村民、晚上整理资料,完成了洋洋洒洒6万多字的历史人文普查资料。

佛冈县退休干部李阳光,也加入了普查员的行列。他到佛冈龙塘行政村开展指导工作时,听说行政村有一座明代的将军墓,但村里不能提供资料。于是,他搭乘摩托车到该墓地。因墓地长满又高又密的灌木草丛,钻进去考察后,他全身衣服沾满了草刺,衣服也被荆棘划破。

刘卫告诉记者,本次普查以村落历史人文为主要内容,在普查基本情况的同时,注重挖掘村落由来、姓氏源流、家规家训、楹联碑刻、主要人物等承载村落历史文脉和道德风范并能反映村落文化传承的内容。

除了在内容上“应查尽查”外,此次普查工作在普查对象的覆盖上也做到了“能查尽查”。

“我们不仅普查现存的自然村,还将‘城中村’和虽已改为居委会但普查内容仍基本清晰的原自然村列入普查对象。”刘卫告诉记者,“更难能可贵的是,有的普查员还将已经消失了的,但仍能查到的自然村进行了普查。”据介绍,仅仅是在试点期间,就收到村落概况文稿1000多篇,近200万字。“待全省18万个自然村落的普查全部完成,预计收集到的文字资料将会超过10亿字,图片数以百万张,以及大量的音像资料和丰富的实物资料。”刘卫说。

如此海量的工作,仅仅依靠全省地方志系统有限的工作人员显然是无法完成的。刘卫告诉记者,本次普查工作的发动面很广,省、市、县、镇、行政村、自然村全部参与,在国家层面,得到中国社科院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支持,在社会层面,更有离退休干部、教师、学生和志愿者、村民的参与,普查队伍超过百万人。

让村落不落寞

“现实中的农村可能回不去了。”刘波告诉记者,“但在村落的外在表现形式之外,其所承载着的文明和人文精神,依然是维系着中国人的情感纽带,依然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

在刘波看来,普查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记录,而是实现村落文明的继续发展和不断传承。

这也成为当下许多人的共识。在仓东村,从2011年开始,一个名叫“仓东计划”的项目开始推进。该计划发起人、五邑大学副教授谭金花博士告诉《南方》杂志记者,通过引入遗产教育、深度文化参访、相关内容的学术会议等活动,“仓东计划”使仓东村重获新生。最为直接的例子便是,为了能够给前来参观学习和体验的人们展示传统文化,村民们会主动去学习此前面临传承断代的地方民歌——开平放鸡调。

在徐祥临看来,通过大普查,这些村落印记都应该记录下来,尤其对年轻人来说,非常重要,“每个村庄都有名片,年轻人才会更加热爱家乡,才会将文化传承下去”。 

(原题为《为18万村落留史丨特稿》)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