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瞿独伊回忆新中国第一批驻外记者生涯
11月8日是第二十二个中国记者节。百岁老新闻人瞿独伊,她是新中国第一批驻外记者。如今已经100岁的瞿独伊,是“七一勋章”获得者,她为筹建共和国的第一家驻外记者站——新华社莫斯科分社,立下了汗马功劳。
出生于1921年的瞿独伊,在三天前迎来了百岁寿辰。生日当天,她特别佩戴上了最珍视的“七一勋章”,凝结着这位百岁老人对党的忠诚和敬意。
时年95岁的瞿独伊用流畅的俄语吟唱《国际歌》。她的父亲瞿秋白,正是唱着这支歌从容就义。
1920年秋,为直接采访报道各国要闻,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决定派出一批驻外记者。作为两报特约通讯员,瞿秋白前往莫斯科,成为最早系统报道苏俄社会情况的中国记者。受到马克思著作的感染,瞿秋白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展革命斗争。
瞿独伊6岁半就随母亲杨之华远赴国外,在莫斯科学习、生活。14岁那年,得知父亲牺牲,瞿独伊悲痛不已。
1941年,20岁的瞿独伊和母亲回国时被扣押,在长达四年半的牢狱生活中,始终坚持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1946年,她被营救回延安后宣誓入党。
瞿独伊:我自己入共产党的时候,就更深刻地理解,觉得为共产主义要奋斗一生。
在狱中,瞿独伊收获了爱情。她与风度翩翩、文采飞扬的李何结婚。在延安,两人都被分配到新华社。开国大典举行时,瞿独伊用俄文向全世界广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
新华社莫斯科分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驻外新闻机构。瞿独伊和李何,是新中国第一批驻外记者。
1950年3月,瞿独伊和李何前往莫斯科,赴任途中,他俩发现,为迎接第三届最高苏维埃选举投票日,火车上特设了选民投票箱。二人立刻对同行的苏联旅客进行采访。这篇鲜活的报道,是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发自国外的第一篇新闻。
新华社莫斯科分社的报道任务,主要是向国内介绍苏联建设的具体经验和报道与中国相关的新闻。李何负责新闻写作,瞿独伊担任助手。大小事务一肩挑,没有休息日,不分上下班。
瞿独伊:初建新华社分社的时候是“八大员”。我是翻译,一个翻译员翻成中文要打字,我就是打字员,又是会计,采购员要买菜,炊事员要做菜。我们新华社的领导说你们吃苏联面包黄油,怎么都是那么瘦,我们说我们不是吃不饱,我们是太忙了。
一次,他俩去苏联外交部新闻处办事。途中下起了大雨,两人淋得浑身湿透。
对方很不理解,问他们:什么不派通讯员来?
回答是:我们没有通讯员。
对方又问:怎么不叫出租车?
回答却是:我们要节约,新中国刚成立,国家还很困难。
瞿独伊和李何,用尽全部身心,去爱、去呵护这个刚刚成立的记者站。站内所用的电视机、收音机、照相机,都是夫妻俩自费购置的,甚至主动提出降薪。
瞿独伊:当定级工资的时候,给我们两个人的名额是1900卢布。 当时我和李何讲,我们是不是减工资,他减到1500卢布/月,我减到1200卢布/月。
1957年,瞿独伊奉调回国时,她一砖一瓦建起的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已然有声有色。1978年,瞿独伊回到新华社,在国际部俄文组从事翻译和编辑工作,直到离休。2021年6月29日,一百岁的瞿独伊获得了首次颁授的“七一勋章”,29位勋章获得者中,她是唯一的一名记者。
瞿独伊:信仰共产主义,就是信仰这个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为这个美好的社会而奋斗。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