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自然散步| 茜草:三千年前,中国人谈情说爱的时候都有它
周敏
第一次发现茜草,是在小区花园里。那是几年前的春末夏初,绿篱丛中忽然冒出来一种野生的蔓草。很容易就查到,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茜草。
说它大名鼎鼎,乃是因为植物学上有茜草科,茜草就是“科长”。这一科有很多明星植物,比如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栀子与咖啡。但虽然贵为掌门,对我们来说,茜草却又颇为陌生。
茜草(Rubia cordifolia),茜草科茜草属,草质攀援藤本。 本文图片均为 周敏 图
茜草叶形奇特,即使不在花期,也具有相当高的辨识度。它是四叶轮生,四枚小叶通常不等大,三条叶脉从叶基部发出,每片叶子都有着流线般的秀美轮廓。我国古书上多形容茜草“叶似枣”,非常贴切。
攀援藤本,四叶轮生,“叶似枣”。
但年复一年,我始终没能看到茜草开花。因为小区花园常常修剪,通常还没到秋天——茜草的花期,它们就被当作杂草拔除了。直到今年八月,在重庆四面山,我终于遇到了大片大片正在开花的茜草,得以一偿夙愿。
这个时节,走在山野林间,若是望见一片细细碎碎的淡黄色花雾,那多半就是茜草花了。它的多朵小花组成多回分枝的聚伞花序,从叶腋与枝头开出来。
聚伞花序腋生和顶生,多回分枝。
望之似花雾
茜草花很小,每朵小花直径不过三毫米左右,淡黄色,但细看也是相当精致的:花冠五深裂,裂片平展;五枚雄蕊,与花冠裂片互生,花心是两裂的粗短柱头。
花小而精致
茜草给人的感觉是很柔弱的,但用手触摸时,会有一种被“锯”的牵扯感。因为它全身上下——四棱形的茎,叶柄及花序上,都长有倒生的皮刺,这大概是它的一种自我保护吧?
茎四棱,有倒生皮刺。
在认识茜草以前,我没有想到,这种看上去其貌不扬的小野草,竟然在中国人的历史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上至皇家贵族,下至寻常百姓,生活中都有它的踪影。
茜草是我国古老的原生植物,早在三千年前,《诗经》里就已出现了茜草。在《郑风· 出其东门》篇中,就有“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的诗句。
诗中的“茹藘”,就是茜草的古名,诗句用茜草染色的红巾来指代心上人,表达“溺水三千,只取一瓢”的一往深情。在另一首《东门之墠》里,茜草则是女子表达咫尺天涯的幽怨之背景:“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茜草根呈暗红色,在古代是重要染料。
茜草这个名字,出自《汉官仪》:“染园出卮茜,供染御服。”“茜”字的本义,即指茜草及同属植物。因其根呈暗红色,我国自古以来就栽培茜草用作染衣,称为“染绛”,用茜草染出来的颜色也有专门的名字,叫做“茜红”。
根据史书记载,在秦汉时期,皇帝、公侯的冠袍及后妃的绣衣香裳,都是用茜草根来染成红色的。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葬品中,就有茜草印染的丝绸织物,可见在当时,“绛染”是相当名贵的物品。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常常用到的是“茜”字的第二个意思,即红色。比如《红楼梦》里就多次出现:黛玉写过“茜裙偷傍桃花立”;宝玉祭晴雯的名句,是“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在宝玉描写大观园日常生活的《秋夜即事》中,也再次写到“绛芸轩里绝喧哗,桂魄流光浸茜纱”。
茜红色,资料图片
在物质匮乏的古代,茜草嫩叶还可充当救饥之物。《救荒本草》称之为“土茜苗”,并收录了几个茜草的地方名,比如地血、茅蒐、牛蔓等。
茜草的果、叶均可食用:“采叶煠熟,水浸作成黄色,淘净,油盐调食。其子红熟摘食。”茜草根也是常用的中药材,有止血凉血的功效。
在农村,茜草仍处处可见。
了解了茜草与我们古人生活的密切关系后,再看到它,就觉得分外亲切了。我一向偏爱原生植物,因为它们有历史、有故事,相当接地气。
在城市里,茜草并不常见。但只要一到城外的郊野,就很容易遇见它。国庆前夕,一个下雨天的午后,我跟朋友去了重庆歌乐山,山间处处可见正在开花的茜草。如此柔弱的野草,生命力却又如此地顽强,几千年来,生生不息。想到这一点,不禁让我再次惊叹植物的神奇。
(作者周敏,资深媒体人,博物爱好者,参与编写《认识中国植物 西南分册》,个人公众号:植物上瘾者。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