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悼念叶秀山|民族的精神出路何在?哲学,它表达希望

赵法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2016-09-12 10:34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叶秀山。图片来自吴国盛微博。

2016年9月7日夜,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叶秀山先生突发心脏病辞世。彼时,他书房的灯依然点亮,照在打开的伯格森的著作《材料与记忆》上,书页空白处是刚写下的笔记,茶杯里泡着没有喝完的红茶……一切似乎还处于进行时,但叶先生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

人们告别世界的方式各有不同,这也由不得人们去自我选择。不过,在自己心爱的工作中去世,在对于世界的哲学沉思里与世界道别,这大概是哲学家辞别人世最好的方式了。有限与无限,短暂与永恒,自然与自由,在此刻首尾相衔,如环无端,了无痕迹。

在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人们经常可以见到叶先生那仙风道骨的身影。但是,我们却很少能看见他出席社会活动,甚至连学术会议上都难得遇见他。叶先生对于功名利禄一向淡泊。据梁涛先生讲,上世纪九十年代,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曾邀请叶先生做过一次学术讲座,并给他1000多元的报酬,叶先生完璧归赵,分文不取。在当时,1000多元并不算少。有鉴于此类故事,人们往往将叶先生看作一位超凡脱俗的隐士。我当初也是如此,但是,有两件事情颠覆了我的这一看法。

大概是我在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读博士的第二年,也就是2006年,所里安排几位老先生给我们讲如何治学,叶先生和梁存秀先生等先后授课。叶先生的讲座,介绍了自己研究西方哲学的心路历程和治学心得。他的演讲,娓娓道来,从容不迫,思路清晰,逻辑缜密。沉稳舒缓的话语中,不时有思想的闪电划过,照亮我们的内心深处。听这样的讲座,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

讲座之后,是热烈的提问,有一位同学问他:西方现代哲学的趋向是消解形而上学,叶先生为什么还如此强调形而上学?说实话,这也恰好是我心中的疑问。就听叶先生缓缓地说出一句话:“如果没有形而上学,权力就是真理。”言谈之间,他并没有特别加重语气,但是,这话却让我心头一震,犹如禅家的当头棒喝,促使我从以往对于形而上学那种人云亦云似是而非的疑虑中觉醒。这句话无疑显露着他作为一个哲学家的现实关怀。

《易传》说:“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形而上学,在先秦思想的语境里,就是道,那个超越权力、利禄、名声等等一切有形、有限、有待、有尽的具体存在背后的永恒,它指向人类的终极价值。叶先生此言,虽然是就西方哲学而言,却深契于中国哲学的道论。一位英国汉学家就曾将中国哲人称之为“求道者”。

这个形而上之道,是世间最没有用的东西,可谓百无一用;却又是世间最重要的东西,少它不得。少了它究竟会如何?经历过十年动乱的人都有深切体会,那是一个用政治权力消解、统帅和化约一切的时代。为了所谓的“政治正确”,甚至父子反目,夫妻揭发,骨肉相残,上演了多少令人唏嘘感叹的人间悲剧,并使数千年文明的元气丧失殆尽。叶先生此言,大概不仅是对于现代西方哲学的评语,还包含着一个历经时代风雨的知识人感时伤世的忧患意识,融形而上的哲思与现实关怀于一炉。

前几年,我写了一篇评论所谓大陆新儒家的文章,主要批评其僵化封闭的原教旨倾向,发表在《战略与管理》内部刊上。之后有一天,在所里碰见了叶先生,他说:“你那篇批评原教旨儒家的文章我看了,这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儒学按照他们的路子走下去,不会有前途。”原来叶先生还在密切关注着当代儒学的发展动向,他是敏锐的,关系到当代儒学发展的关键论题,没能逃出他的法眼,尽管他并未参加形形色色的儒学会议。

叶秀山先生生前曾经说过:“哲学是有希望的。”这句话不仅仅表达了他对于哲学未来的乐观态度,与前面那句关于形而上学与权力关系的断语联系起来,或许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叶先生对于哲学的看法。叶先生穷尽毕生精力探究形而上学的奥秘,对于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和西方现代哲学辑古钩沉,探赜索隐,其实是在为自己、同时也是为这个民族,寻找一条精神出路。近代以来,中国已经无可挽回地被卷入了世界潮流,西方文明的影响无处不在,中西文化精神在碰撞中整合重铸。而新的文明精神的诞生,尤其不能不重视西方哲学,它是西方文明精神的重要源头之一。叶先生的工作,正是要从形而上的高度,借鉴西方哲学思想,为现代中国思想奠基。他本人对于中国哲学的深切关注和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思想和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历程,这一历程却是始料不及地艰难曲折。希望一次次升起、幻灭、远去,之后便是从期盼到失望的新的轮回。在令人彷徨的十字路口,在新文明的婴儿迟迟不能降临的煎熬中,我们尤其需要启蒙的洗礼,需要思想的指引,需要叶先生一生强调的理性与自由。

没有思想就没有出路,这句话完全契合今天中国的现实和语境。对于一向重工夫而不重逻辑、重了悟而不重论证、重道德而不重知识的的中国知识人,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一缺陷不仅制约着知识人的思维深度,也使得社会大众缺乏讲理的能力与习惯,使“不讲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普遍性特征之一。

正因如此,哲学和哲人,对于我们这个深陷金钱拜物教的民族,尤其珍贵,值得我们格外珍重。就此而言,叶秀山先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哲学遗产。不管世道如何衰微,不管世风如何污浊,不管人心如何暗淡,只要有哲学,民族精神就有希望。

叶秀山走了,他给我们留下了哲学,也就是留下了未来和希望。哲学,它表达希望!

                        (2016年9月11日星期日,起笔于武大珞珈山庄,完成于武汉机场)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