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5省份撤销廉政账户,“两立两废”背后体现中国特色反腐
存在了近16年的廉政账户退出历史舞台。8月底、9月初,四川、广东、重庆、新疆、内蒙古、海南等15省份先后撤销廉政账户。这一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廉政账户,即“退赃账户”,是政府设立的账户,党政干部收受红包礼金后,如无法退还或收了之后又想上缴,都可缴到此账户。日后一旦被查,凭缴款凭证,可减轻或免于处罚。
最早设立廉政账号的宁波,抢先用了“581”(谐音“我不要”)。随后,“981”(“就不要”)、“510”(“我要廉”)、“35581”(谐音“送我我不要”)等廉政账号相继出现。这些廉政账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确实起到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积极作用。
为何撤销?
其实,廉政账户自出现就一直存在利弊之争。据《南方周末》报道,廉政账户曾在贵州等省份废除过一次。几年后,一些撤销过廉政账户的地方在争议中又再次将其恢复。这一次,是廉政账户第二次被撤销。两立两废的背后,正是中国特色反腐的真实写照。
有人认为,廉政账户让不想收钱的官员,既没有拒绝贿赂显得太“另类”,又能悄悄退钱将自己“洗白”,是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同时,让官员自己上缴到廉政账户,自动消化“腐败存量”,减少查处腐败的成本。
媒体评论员士心认为,廉政账户成为很多贪腐官员的“挡箭牌”,不能消除腐败却纵容并助长腐败风气。不过,廉政账户最受人诟病的,是于法无据。刑法对受贿罪的认定,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达到一定数额就要立案追究,没有交了钱就可免处罚的条款。
因此,他呼吁,早些终结这种与法治精神相悖的反腐“怪招”。
有何意义?
有关人士认为,撤销廉政账户意味着纪检部门堵上了干部违规收受“礼金”的退路。
“撤销廉政账户是件好事,断了腐败者的退路。”黔南州一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对媒体表示,可督促干部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坚决当面拒收礼金。
新疆纪委8月11日表示,“廉政账户的撤销,可打消少数人把廉政账户作为‘掩体’实施违纪违法行为的侥幸心理,也利于迅速准确查明党员干部是否存在违纪违法行为。”
媒体评论员吴国强认为,撤销廉政账户,堵住违规收受礼金后路,对其“釜底抽薪”。对顶风违纪,不收敛、不收手的党员干部,坚持“零容忍”,坚决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山青水秀的为官环境。
还有专家认为,撤销廉政账户是大势所趋,意味着党风廉政建设升级换挡,挤压腐败灰色地带。
如何对待红包?
廉政账户注销后,公职人员该如何对待红包礼金?其实,早在今年年初,新版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就给出了答案:收送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或超出正常礼尚往来的礼金礼品,都是违纪,都要视情节给予相应纪律处分。
8月19日,深圳市纪委在宣布取消廉政账户时,也特别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有关规定,增强廉洁自律、主动拒收“红包”的自觉性。
近日,广东省纪委宣布注销廉政账户,要求今后党员干部违规收受“红包”按顶风违纪处理。
随着《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实施,反腐关口前移,注销廉政账户等于从源头上堵住漏洞。(原标题《15省份撤销廉政账户 “两立两废”体现中国反腐特色》)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