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立冬|那年冬天,叩响了门
立冬|那年冬天,叩响了门 原创 兰藉文化 红楼梦研究 收录于话题 #桐语红楼 22个内容
作者
雪桐
立冬,是冬季六节气之首。此时,万物进入收藏休养的状态,降水开始减少,东北大地开始封冻,农作物进入越冬期。
古代的时候,立冬是十月的大节。天子要亲率群臣迎接冬气。在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
从“立冬”开始,一直到“立春”,都叫“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中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民间俗谚“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可“补嘴空”,也得有得补不是!想到这个也并非空穴来风,全因想起这样的一个故事……
《红楼梦》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这一回之前,有很多交代和铺垫。一僧一道的出现,甄家的没落,冷子兴不输说书人的演播,贾雨村的重新发迹,又,林黛玉进了贾府,贾宝玉游了太虚。最终,还是要寻一个开始讲故事的头绪。这个头绪,便是——刘姥姥。
“芥荳之微,小小一个人家”,便是刘姥姥的出处了。原文明白如话,无甚解释。被触动到的,其实是下面几行字:
因这年秋尽冬初,天气冷将上来,家中冬事未办,狗儿未免心中烦虑,吃了几杯闷酒,在家闲寻气恼,刘氏也不敢顶撞。
我记得,小戏骨《红楼梦》中,这一段是这样演的:王狗儿在家吃闷酒,小板儿饿了,四处找吃的,拿了父亲的下酒之物,被当爹的,又打又骂,刘姥姥疼外孙,在孩子身前护着……不得不说,很是生动。而文字上,“冬事未办”,不由得让人心中一沉。
何为“冬事未办”?《荀子·王制》中曰: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馀食也。”
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四季变换总结出的农耕的基本规律。到了冬天,天气寒冷,万物萧条,田里已无农事可做,人们都待在屋子里,等着开春的到来,东北叫做“猫冬”。那么一整个冬天不下地干活,那要做点儿什么呢?通常情况下,需要准备好一家人所需的食物、补给、冬衣,棉被褥等等,这些都叫做“冬事”。
王家冬事未办,如何过冬?也难怪王狗儿喝闷酒发愁。没什么能耐,又放不下所谓的身段,也难怪丈母娘说他“拉硬屎”。天寒地冻的,老人家疼的是自然是孩子。于是乎,就有了一老一小,寒冬十月来贾府“打秋风”。引出的故事,大家也都很熟悉了,我也不再赘述,但有两处,要再拿出来,说一说。
刘姥姥经周瑞家的引荐,来到了王熙凤的住处,静候二奶奶的传唤。有这么两句描写,原文如下:
半日鸦雀不闻之后,忽见二人抬了一张炕桌来,放在这边炕上,桌上碗盘森列,仍是满满的鱼肉在内,不过略动了几样。板儿一见了,便吵着要肉吃,刘姥姥一巴掌打了他去。
本文开篇,我提到了“补嘴空”,故事看到此处,心里难过。做妈妈的人,心软又敏感,见不得这些,由此及彼,皆是如此。
板儿还小,一早就被姥姥拉起来出门,一开始可能还觉得新鲜好玩儿,走着走着,就会又累又饿了。被连拉带扯的进到贾府,大气不敢出地躲在姥姥身后,直到看见了“肉”。孩子真的是“嘴空”,空的太厉害,实在忍不了了,连撤下来的,别人吃剩的,也伸手要拿,哎……我竟几乎要哭出来了。
87版电视剧中,还原了书中的场景,王熙凤赏了一老一小一餐饭,二人的吃相让人看了心酸。入冬了,任谁都需要储藏能量了,可家里没吃没喝的,让这么小的孩子用什么去藏,又藏些什么呢……
谁都不愿意手心向上,但是孩子那么小,多可怜。所以刘姥姥才扎紧裤腰带,顶着天寒地冻,硬是要去豪门公府碰碰运气。许是天可怜见吧,刘姥姥这一遭没有白来。
除了这一处,第六回开篇,有首二十字的标题诗,也想再说一说。这首标题诗,有的版本没有,是因为这首诗更多地被划到了脂砚斋的批语中。
诗曰:朝扣富儿门,富儿尤未足。虽未千金酬,嗟彼胜骨肉。
很显然,这首诗的第一句借用的是杜甫的诗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全诗就不都引用了)这是首长诗,写的是杜甫旅居长安十年的真实经历。简言之,写了诗人从一个理想主义的有为青年最后成为郁郁不得志的落魄文人的全过程。杜甫的经历也可说得上是“一把辛酸泪”了。杜诗被曹公化用,写出了这首标题诗。
“朝”,是说老人家出门甚早。原文写:
次日天未明,刘姥姥便起来梳洗了,又将板儿教训了几句。那板儿才五六岁的孩子,一无所知,听见刘姥姥带他进城逛去,便喜的无不应承。
想必,昨晚定是睡得不安稳,也有可能是足足想了一夜到底该怎么上门,怎么说话。也许也没想出什么特别好的办法来,但是不管怎样,求人办事,都得早点儿去,去的早,没准成功的几率就能大些。
电视剧中,一老一小,笨笨磕磕地走在黄土路上,灰扑扑的脸,配着冬天里臃肿寒酸,又同样是灰扑扑的衣服,背景音乐略显俏皮,但我怎么看怎么觉得,音乐再轻快也无法冲淡那种说不出的沉重和心酸。
“富儿尤未足”,是在说人们的贪得无厌。富贵之家,富贵以极,可穷苦的人家,如刘姥姥,就只盼着能吃饱穿暖,这就是最大的奢望了。
“虽未千金酬,嗟彼胜骨肉”,刘姥姥最终从贾府得到了二十两银子。对于贾府而言,这根本不算什么,且不说贾府所谓给丫头们做衣服的二十两银子让刘姥姥一家彻底翻了身,又或是吃一顿螃蟹就要花费的二十两银子,足够庄稼人过一年……这些细节之处,都在说明,贵族大户之家和平民老百姓之间的巨大差距。
但是刘姥姥是对此心存感恩的。王熙凤是个狠辣之人,但是一闪念间的施舍,结了善缘,福报在了女儿巧姐的身上。才有了后文的刘姥姥仗义相救,忍耻抚育巧姑娘。我甚至觉得,不是凤姐周济了刘姥姥,而是刘姥姥的出现让凤姐得到了救赎。
刘姥姥一进大观园是写得极为生动的文字,是讲述红楼日常故事极好的开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高贵和卑微、辉煌与赤贫、年轻的贵妇与贫穷的老妪,处处皆是世态炎凉。刘姥姥为了一家老小有饭吃,丢了尊严弯下腰。是的,只有吃饱了,保住命,才能有重拾尊严的机会。饥寒交迫之时,尊严,不值一提。
合上书,总会想,曹公怎么就能写得如此入木三分。也许,他后来“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时,也曾深深弯下腰去吧……
原标题:《立冬|那年冬天,叩响了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