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半月谈:租人APP来袭,租的是人还是荷尔蒙?
几年前,“租个女友回家”只是网络小说里的新鲜桥段,而如今,“租人”却真的实现了。
近期出现在APP市场的一批新型社交软件——租人APP,让你可以将自己租出去,或者租一个人回来。租客花钱,被租者提供陪吃饭、陪跑步、陪聊天、陪打游戏……当水泥森林里的人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开始有社交软件尝试“为孤独买单”。租人平台如雨后春笋涌现,裹着共享经济这件崭新的大衣,内里却夹杂着“泛黄”的暗流:前不久,一些媒体调查发现,许多租人APP都带着浓郁的暧昧色彩。在香艳的照片文字和有意无意“放水”的审核机制背后,是罪恶滋生的温床。
在理想化的概念设计里,租人,租的是职业技能和空闲时间;在现实世界的光怪陆离中,却演化成了荷尔蒙冲动和徘徊在法律边缘的欲望之桥。
一些人以出租时间为幌子提供性服务,租人平台“睁只眼闭只眼”为性交易大开方便之门,扭曲了共享经济的底线。
平台从业者们坚称,这并不是一门排遣孤独、纾解欲望的生意,而是行业初创期的不规范经营。当用户达到一定量级后,只要对出租者和租客的技能、需求进行划分,更强调特殊专业技能,就能打造一个“全民出租的共享经济平台”。
问题来了:在社交网络与非法服务之间“走钢丝”的APP,一旦滑入了荷尔蒙深渊,还能再攀上“共享经济”彼岸吗?
几乎所有相关从业者都知道,共享经济是互联网+的新风口,低门槛、高收入的特点让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此,盼迎风而上分一杯羹。在浩荡的行业东风下,各种细分类别纷纷生长:滴滴出行、e袋洗、PP租车、蚂蚁短租,甚至上门美甲、浴足……
而与上述所有类别都不同的是,在“租人”这一模式下,所谓“共享经济”,共享的是空闲时间。那么,是不是只要出售了时间,其余内容只需租客与出租者自愿协商?
这个问题的背后,正是租人APP的核心争议所在。与提供实物资源、专业服务的针对性相比,“出售时间”是一个泛化、却又显得尺度颇大的概念。换言之,在被出售的时间段内,共享经济的边界在哪里?一个现实的回答是:正是由于边界不清,又有着类似O2O的隐私属性,故而才出现了利用“租人”进行性交易的一幕。即使暂将道德议题搁置不谈,仅法律层面的厘清与监管层面的操作,也存在着不少难点——
其一,共享经济低门槛的特性,使得无论是应用市场还是监管部门,都对入驻者缺乏严格的审查。多数租人APP并不要求实名注册,往往只需手机号验证,照片等信息皆可捏造,却仍在应用平台大行其道;而监管部门也很难因新生软件而专门立法规范。
其二,野蛮生长的软件仓促上线,在初创期往往看重市场占有率,而忽视服务质量本身。更有甚者,巴不得以搏出位、试探底线甚至突破底线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用户,产生更大流量,进而获得投资市场的青睐。
其三,线上社交、线下服务的行业模式,天然带有风险属性。有限的员工面对巨大的市场,很难发现客户在实际见面时会发生什么。隐私属性不仅为非法交易穿上了隐形衣,甚至还埋下了不小的安全隐患。
当然,在移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时代,在共享经济的新风口下,如果就此扼杀“共享时间”的互联网+模式,无疑是逆势而行。那么,怎样才能让租人APP回归正轨?
上海大学危机与问题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孙继伟教授认为,共享经济包括人力资源、信息知识资源两方面,租人涉及的主要是前者。第三产业正在不断细分,而共享经济作为其中的主力军,应加以引导,而非“一刀切”式的限制。
没有租人APP,涉黄等违法犯罪依然会寻求其他途径和平台。而大多租人APP具有信息记载功能,执法部门可利用其了解和追溯相关违法犯罪。孙继伟说,相关部门应该要求租人APP用户实名制,并对已经实施多年的手机实名制进一步核实、提高准确性,以此作为监管基础,保持科学监管,依法查处。
著有《零边际成本社会》的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说,共享经济是一种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新型经济体系,“协同共享”的新经济模式未来将不断壮大,很多领域都将被卷入其中。
究竟何为共享经济,学界与业界尚无准确定义。然而,几乎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它将以怎样浩荡的形式来袭,在以租人APP为载体的这方小领域里,只有荷尔蒙“下架”,共享的价值才能真正“上线”。
(本文原题为《租人APP来袭:租的是人,还是荷尔蒙?》)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