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沪剧《上海屋檐下》:从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这个大的时代

2021-11-06 09: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黄梅天,老弄堂,石库门,亭子间……

老上海屋檐下的市井生活,五户人家的琐碎家事,错落有致地展现在舞台上,犹如一幅真实社会风俗画,亦是一首曲折多变、内涵丰富的乐章。

夏衍

中国近代著名文学、 电影、

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 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夏衍”这个名字,很多人不熟悉。但如果说到以下成就,可能对他会有更丰富的记忆:1935年,他写出了中国文史学上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他最早把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的《母亲》翻译成中文介绍到国内;1932年开始,领导左翼电影并创作了《狂流》《春蚕》等几十部影片,成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奠基者和开拓者。而这,是一部被夏衍先生自己称为“真正开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摸索的第一个剧本”——《上海屋檐下》。

在中国话剧百年历史上,有“北有茶馆,南有屋檐”之说,足以看到这个作品所占的份量。

◐◑◒◓◔◕

《上海屋檐下》创作于1937年春天。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后,一切都在这样一种政治上“阴晴未定”的微妙时期的黄梅天开始。当时,夏衍听了许多出狱同志的故事,有所感触,引起了写作的冲动,于是便以现实生活为灵感,创作出了这部三幕剧《上海屋檐下》。

上海屋檐下,小小一个家,上世纪30年代的石库门弄堂里,上演了令人揪心的家庭伦理戏码……

沪剧《上海屋檐下》中,长宁沪剧团以一贯的朴实风格讲述了上海老弄堂里几户家庭困顿的生活。作品描写某纱厂小职员林志成,八年前为照顾“被杀害”而实际上被捕入狱的朋友匡复之妻杨彩玉和女儿葆珍,与杨彩玉同居在一起。而八年后匡复的出现,一下打乱了他们表面平静的生活。面对令人难堪的处境,每个人都必须作出最后的抉择。最终匡复从女儿身上受到启发,再度振作精神,决定离开以恢复这个家的平静。

该剧遵循夏衍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根据沪剧特点和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进行了再创作,让人物更鲜明,让戏更好看,让唱腔更好听,同时加强了故事的悲剧意味。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创造性改编,保留了剧本灰暗的色调。

与原著相比,沪剧《上海屋檐下》融入了更多的地域文化、市井文化,发挥了沪剧生活化表演的特长,人物情感的复杂微妙则用唱段来体现。

《上海屋檐下》选取的是石库门中的一群小人物、凡人小事,把广阔的社会生活,浓缩在一个小小屋檐之下......

11月7日19:15跟随着上海市长宁区沪剧传承中心(长宁沪剧团)的脚步,一齐去探寻那些屋檐下的故事......

2021年度上海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

上海市长宁区沪剧传承中心

(长宁沪剧团)

沪剧《上海屋檐下》

-时间-

11月7日 19:15

-地点-

虹桥艺术中心

原标题:《沪剧《上海屋檐下》:从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这个大的时代》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