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ichael Wolf专访:街角杂物才是世界文化遗产
多年前上海小画廊里有种常见的照片,拍的是弄堂里成排的拖把、痰盂、迎风招展的内衣之类的,附近市民忿忿然:“个有撒好看额?”拍摄这类照片的大多是外国摄影师,至于源头在哪已经不可考。对于生活在如此惯常中的人,是看不到新鲜的,但在外人眼里,这的确是一处风景。擅长捕捉城市样貌的Michael Wolf在Photoshanghai上带来了他拍摄的香港城市植物群,我们顺便和他聊了聊。
Michael Wolf自13岁有了第一台相机便开始了摄影生涯。出生于慕尼黑,辗转于加拿大、美国、法国、中国等六个国家,其中拍摄香港的系列令他名声大噪。他曾经评价这座东方城市“有着令人眼花缭乱的生活”,无论是街边的盆栽或是纠结在一起的水管,或是各种各样的楼宇建筑,Michael都保留了饱和的颜色。但他偶尔也会让镜头远离城市的细节,站在远处眺望建筑密度。
《建筑密度》。Michael Wolf称为了保持香港建筑最本真的样子,自己的香港系列作品大多用大画幅相机进行拍摄。《夜》。这组作品中Michael Wolf将香港的城市建筑与夜晚灯光相结合。在他的香港系列作品中,2004年开始筹备的《architecture of densitiy(建筑密度)》将香港高楼的局部展现出来,Michael Wolf拍摄的香港高楼大厦被描述为“抽象的、无休止的建筑模式的重复”。天空和地面被排除在外,鸽子笼式的房间在拥挤又多彩的墙面上鳞次栉比,整个画面充斥着都市的鲜艳色调和闹市的拥挤姿态。在他拍摄的其他几组有关香港建筑的作品中,对灯光的捕捉也很常见。
拥挤,或许可以成为Michael作品中的又一个关键词。他对于拥挤的拿捏也不仅仅体现在屋宇的排列上。2010年,Michael在日本游玩时,将镜头对准日本地铁早高峰,《Tokyo Compression(东京压缩)》让他获得了当年荷赛日常生活类一等奖。面无表情的上班族被人潮挤得紧贴在玻璃上,只留下车门玻璃上的水雾和一张张淡漠的东方脸孔;在构图上,Michael也选择裁切掉画面中多余的景物,用画面传递出上班族压抑的情绪。
《东京压缩》。记录日本早高峰地铁上的拥挤景象。Michael Wolf凭借这组作品获得2010年荷赛(WPP)日常生活类一等奖。Michael Wolf在1994年搬去香港,成为一名摄影记者,并从此和中国结下缘分。早在1997年,Michael就曾拍摄过一组以中国城乡为背景的环境人物肖像,将20世纪末特有的黑皮褂、喇叭裤留在影像中。2002年,他的第一本摄影集《坐在中国》出版,Michael用镜头记录下了形形色色体现着中国民间智慧的“凳子”。2004年,在德国《Stern》杂志工作的Michael拍摄了一组名为《China: Factory of the World(中国:世界工厂)》的专题作品,展示了一群工作在国内某玩具制造厂内的中国工人的真实状态。这组照片让他在2004年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中获得当代热点类一等奖。
Michael Wolf在1997到1998年间拍摄的中国人群像。《中国:世界工厂》。Michael Wolf以环境人物肖像的形式记录下中国玩具厂工人的生活状态。这组照片在2004年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中获得当代热点类一等奖。然而自2003年起,Michael开始意识到杂志的改版让拍照变成不那么自由的事情。他曾在之前的采访中提及,2000年之后产生的互联网泡沫使得摄影记者的拍摄目的发生逆转:在拍摄新闻照片时,他不得不为杂志的编排成本考虑;与此同时,他也发现因为对于信息量有所要求,新闻摄影在裁切画面上也存在诸多限制。此后他开始把全部精力投入进艺术摄影。Michael在香港走街串巷,用雅佳(Arca-Swiss)Misura相机和蔡司(Zeiss)镜头记录下香港本来的样子——
他大部分作品都在“城市生活”这一个大的主题之下。2004年至今,Michael用镜头悉数捕捉香港街头的城市“符号”,拍下了各式各样的手套、拖把、衣架、水管、烟囱甚至塑料袋。这些随意摆放在路边街角的杂物填充了Michael眼中的香港,他曾在此前接受的采访中提出这样的观点——“这些杂物是香港草根文化的正宗切片。在我看来,它们应该被提名世界文化遗产。”
《坐在中国》,Mlichael认为椅子的样子可以反映出使用者的生活习惯。
现如今,Michael Wolf开始尝试摄影和新技术的碰撞。2011年,Michael通过谷歌街景去截取被电子机器捕捉到的私人瞬间。他花了上万个小时梳理谷歌街景中的每一帧画面,并且通过裁剪或调换角度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摄影作品。
《街景》系列作品。Michael Wolf通过谷歌街景去截取被电子机器捕捉到的私人瞬间。【对话】
澎湃新闻:你曾经做过26年的摄影记者,在做摄影记者的时候都拍过些什么?
Michael Wolf:杂志行业的衰落让我对新闻摄影失去了兴趣,但在此之前,我的确有拍摄过很多摄影故事,而且有许多是长期项目。后来我也渐渐发现,摄影记者辛苦又危险,拍摄过程中或许会遇到熊、蛇、海龟或者一些危险物种。我去过柬埔寨,中国南部,去过很多国家的偏远地区,碰到过许多疯狂的人和事。我也曾经花了六个月,去拍摄有关中国传统建筑被城市化进程摧毁的摄影项目。我还记得北京奥运的时候,许多老胡同被推掉,城市化本来应该是一件好的事情,但是同时比较矛盾的是,传统建筑的美好也因此被毁灭——老人们在老房子里死去,他们的孩子们因为老房子被摧毁而不得不搬去其他的城市。我当时拍摄的项目就负责用影像留住这些古早建筑的影像。
《越位》,Michael Wolf有时也会让自己的镜头特意远离城市的细节,站在远处眺望香港这座城市。澎湃新闻:你的摄影项目中其实不仅仅有偏远地区的建筑拍摄和纪实作品,也有许多记录城市高楼大厦光辉一面的照片,是想用摄影的方式对不同的建筑做一个对比吗?
Michael Wolf:我并不是想就此做一个对比,边缘地区的拍摄项目可能在1998年到1999年间进行,但是对于香港这类大城市的建筑拍摄是在2003年以后开始的,它们是不一样的。我可能更想去记录下这个城市或者国家的变化。摄影是一件记录的艺术,如果一个建筑被摧毁了,那我们至少还留有它的影像,这个建筑的主人的子孙们因为这些影像而得以见到这个建筑原本的样子。你不得不承认摄影的记录性是十分重要的。
澎湃新闻:最后离开新闻摄影界,你曾经说过是认为杂志业的衰落导致新闻摄影变得无趣,那么是否认为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摄影这种记录方式也会逐渐衰落呢?
Michael Wolf:我不这样认为,我不认为大画幅的相机和iPhone拍出来东西有什么实质上的差距,大概主要的不同是在于画质吧。我尝试过很多不同的器材,有些用大画幅相机拍出来的照片,你甚至不能想象最终得到的照片尺寸有多大。但同时你也会发现,用iPhone拍出来的照片也很美妙。但我无法用它去拍建筑,因为拍出来的照片尺寸实在太小,无法表现出建筑本来的样貌。但是在拍摄创意方面,用任何不同的器材,实际上是没有太大差别的。
《越位》,Michael Wolf对城市里的小元素有很大兴趣,拖把、水管、环卫工人的手套等都是他的拍摄对象。澎湃新闻:自己的创作有受到过艺术大师们的影响吗?
Michael Wolf:那必须有的。在很早以前我非常喜爱新闻摄影的时候,我的仰慕者是W.EugeneSmith(尤金·史密斯),他拍摄的照片十分人性化。在我十七八岁的时候,我的“偶像”变成了Walker Evans(沃克·埃文斯),他的作品让我认识到,影像里的细节是可以反映人的内心世界的。我有一个叫做《坐在中国》的摄影项目,拍摄了许多不同样子的板凳,我认为不同的板凳是可以或多或少的反映出他们主人不同的生活习惯的。但后来我发现,在关注细节的同时也要关注“正确的”细节。
澎湃新闻:你的作品中有许多关于城市的展现,你如何定义城市?
Michael Wolf:我在1994年从德国搬到中国香港,香港是一个非常大的城市,而在德国,很多城市应该说都是中等城市或小型城市。第一次去香港时就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庞大,许多充满戏剧性的事情在这里发生,大街上人群拥挤如潮,建筑林立两旁,人们好像在这里得到了拯救。
Michael Wolf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澎湃新闻:会认为城市生活真的是充满惬意的吗?
Michael Wolf:是的,我非常享受在城市生活的每一天,因为不用上班。如果在城市生活却必须上班,每天清晨坐着巴士去单位,傍晚回到家中,每周只有周末休息,一年仅有几天的假期,那真的会非常无聊。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可以去做想做的事情,我的日常生活都是在户外度过,这让我感到轻松。
澎湃新闻:可以描述一下故乡慕尼黑吗?
Michael Wolf:我爱故乡,但同时也在太多德国城市居住过。在我眼里,德国是适合旅游的,但它并不是一个特别适合居住的国家,我甚至觉得它有些无聊,可能是因为我在那待得太久了,那里的街道总是安静又稳定。
澎湃新闻:你镜头下的城市总是拥挤又充满色彩,你认同这样的观点吗?
Michael Wolf:我照片中的城市不完全是彩色的吧?有些也很灰暗。怎么说呢?我觉得香港其实是缺乏色彩的城市,这里有许多建筑挤在一起,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创作,但你也会发现这些密密麻麻的建筑有时候会给人一种压迫感,甚至有些地方会让人有想自杀的感觉。但从颜色上来说,这里有许多粉色的建筑,也正是这些色彩让这个城市变得独一无二。
Michael Wolf在Photoshanghai上展示了他拍摄的香港城市植物群作品。拍摄于9月9日Photoshanghai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上。Michael Wolf站在自己的作品前。
(本文作品图片版权归摄影师Michael Wolf所有)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