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际记者李理:穿梭在地球经纬线中写跨文化的故事 | 记者手记

2021-11-06 12: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国际记者李理:穿梭在地球经纬线中写跨文化的故事 | 记者手记 原创 张馨尹 李嘉璐 深度训练营 收录于话题#记者手记 13 个内容 #深度营 34 个内容

成为一名“专业”记者需要什么?极强的学习能力?能吃苦耐劳的精神?灵活应变的能力?

这次,我们选择从“记者”二字出发,区分领域,以某一类型记者为单位,了解他们深度根植于某个特定领域的职业现状,将会遇到哪些人,经历哪些事,又会遇到哪些难题……

以下是记者手记系列第十二篇,我们采访了资深国际记者李理,听他讲述被誉为“新闻金字塔尖"领域的过去、现在和可能的未来。

/ 记者手记 /

作者 | 张馨尹 李嘉璐

编辑 | 冯平 祁雯欣 胡世鑫

从业12年,游历四分之一个地球,国际飞行穿越70多万公里,在多语中无缝切换……

作为资深国际记者,李理曾说,“我喜欢这个职业,特别是可以将写作和旅行交织在一起,穿梭在地球的经纬线中,写跨文化的故事。”自2010年从香港浸会大学国际新闻专业毕业以来,他开始长达十余年驻华记者生涯,职业巅峰过后,如今开始转型从事国际传播研究。李理曾获开发亚洲新闻奖,两度荣获香港最佳新闻奖等多个奖项。

全国党代会留影

看见世界上一个又一个人

李理喜欢观察,尤其是观察人。

2017年年底,李理去欧洲出差。在意大利坐地铁的时候,有个中年男人站在售票机旁,特别热情过来说帮忙买地铁票,拿走了李理手中的欧元硬币。按照单程票的价格本应退还1欧元,但“好心人”只退回10分的硬币。高中年代就曾在欧洲游学的李理并没有当场拆穿他,因为“这是一个人最后的尊严,最后的体面。”他觉得很有意思,很高兴获得了这个素材,后来还把它写进了稿子里。

在深入刚果(金)矿区的时候,李理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那里的人们说法语,而李理对法语完全不懂。虽然招募了翻译、安保和司机,但是在刚果金的开头几天,李理仍然显得与这个陌生的城市格格不入,像个来非洲旅行的游客。就像困在泰姬酒店毫无灵感的奈保尔,李理说待在豪华酒店肯定不是办法,走出去才能有灵感。他相信美国作家何伟所说的,“Go out of your home(走出家门是最好的),你所看到的都可以是很好的素材。”

在非洲,李理专门写过一个南非的纺织城,在纺织城里住了半个月,这是近乎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的田野调查。他和当地厂商打交道,去了解所有利益相关方,和他们交谈、观察他们。有时,这些黑皮肤的当地人甚至会觉得李理是其中的一份子。

李理在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与当地人交谈

2013至2014年,李理被特派到缅甸关注昂山素季和缅甸的民主改革。李理和他的团队用人文社科研究的标准要求自己:他们做滚雪球式的社会调查,长期跟踪采访,花了两年时间做了系列报道。而那时建成的人脉网络在之后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4年,嗅觉敏锐的李理洞悉中国投资走出去的趋势,他到肯尼亚写了蒙内铁路的故事。2015年,在南非全景报道中非合作论坛峰会;2017年跟进埃塞俄比亚到吉布提的铁路工作;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前夕,李理在肯尼亚主持基础设施分论坛。此外,他还前往西非研究渔业问题。这四年,李理去非洲近10次,他和非洲的朋友说笑,一年见到他们的次数比老家的朋友还多。

人的一生总是在某些特定的领域深度耕耘,李理回忆这十二年的从业经历,带给他的收获就是Focus(聚焦),非洲是他的聚焦之处,他和这片土地似乎天然有某种联结,他愿意长时间关注非洲,报道非洲。

李理在埃塞俄比亚首都的一辆轻轨上

有人这样评价李理的作品,“他以东方人的眼光看世界,笔下的异国风物,汇集成二十一世纪别具一格的人类学报道。”最开始李理并不认为自己做的报道属于人类学写作范畴,后来学界的人们告诉他,他的写作成为了绝佳的研究素材,“记录了社会的变迁,记录了人的变迁,洞悉了人性。”

生活家,也是普通人

做国际记者的这十多年,被李理称为“革命浪漫主义”时期。在这十年里,他见过了这个时代世界上的许多浪漫:在朝鲜看过万人演出,在法航商务舱喝香槟酒,总统专机和国宴更是“家常便饭”。2015年他在吉隆坡见证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2018年去了韩国平昌冬奥会现场……

“新闻行业有这点好,你不会一脚踏进确定性的事物里,你可以在最适合浪漫的年纪里浪漫,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李理是一名潜水爱好者 在巴新APEC会址他来了一次自由潜

在李理的回忆里,最美的场景是在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眼前出现了因泥石流灾害形成堰塞湖,“那里比西藏所有的圣湖都漂亮”。

在埃塞俄比亚北部拉里贝拉的峡谷酒店,眼底下是一片开阔的河谷,乌云从很远的地方飘过来,那种感觉像是在拍电影。

环游世界后回到出发的地方,当被问及有没有特别的感触,他的答案令人惊讶——“成为一个普通人。”

“什么时候人真正成熟了呢?就是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的时候。”李理如是说。

“但是所谓的普通可能也是带引号的,‘普通’就是因为你见过这个世界,你可能更好地知道你的未来会有什么样的选择,什么样的事业。更加了解这个世界。”

除了将工作融入旅行之外,李理还是个生活家,他喜欢葡萄酒、古典音乐、爵士、美食,他还是不少非洲和喜马拉雅艺术家的赞助人,他的专栏里有不少在异国的游记,如《走进非洲》系列:“我在非洲吃美食”“我在非洲逛博物馆”“我在非洲住酒店”;在藏地他研究壁画、藏传佛教,他也热爱网球,出没在全球各大潜水圣地。

“风雨”里的国际记者

2008年,李理是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志愿者,从那以后他开始慢慢接触了体育报道;2012年,他写“开发乱、水质恶、资源竭”的渤海渔惑;2015年7月,北京申办东奥会成功,当别人聚焦申冬奥成功本身的时候,他用非虚构写作的方式,发表了《吉隆坡风云:北京申冬奥成功背后的故事》特稿。

一线职业生涯屡屡见证元首外交中外风云际会

这些距离普通人日常生活十分遥远的“大事”,成为一个个矗立在国际记者职业生活中的坐标,帮助他们定位自己生命的每一个节点。

而这些事件背后涌动着的大国博弈风云,无声却有力地影响着一个个国际记者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轨迹。

在李理看来,在传统媒体发生剧烈变革和疫情造成的隔离情况下,许多一线国际传播工作者都面临困境。

在今年2月李理对缅甸的报道中,现场感的缺失成为显而易见的遗憾。他无法再轻易地“身临其境”,而在人和人的沟通中,面对面交流的效率和张力是很难被取代的。他只能依靠过去积累的人脉资源,在网络谈话中构建那个地理位置上并不遥远的国家的现状。

对抗这种缺憾的方式,是持续的关注和洞察。他开始将目光转向中国的西藏和新疆,这也是他接下来可能尝试的写作方向。选择西藏,并不是因为景色。他对于西藏的偏爱,来自“人”。山河永固,人世易变。他对于其中的脆弱性和珍贵性感到着迷。

李理认为世上所有的问题都是中心和边缘的问题。从小生活在相对主流、城市化的中心,会对边缘产生好奇,而对边缘的关注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早年有一个叫龙安志的国际文化学者来到西藏建了个酒店,他写下一本书叫《寻找香格里拉》。其实香格里拉并不存在,但并不妨碍它作为一种寻找和皈依的终点。

“西藏是什么地方?入世的人感到不解的时候,或者感到无意义的时候,西藏就是你的答案。”

“通俗的话来说,可能就是人间值得。”

2021李理在阿里地区冈仁波齐转山

做无法被替代的那一个

在被问及如何做一个好的记者的时候,李理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首先是洞悉人性。比如在体育报道中,常规的比分报道很容易被替代,人工智能写稿系统几乎就是为体育报道而生的。而记者要做的,就是发掘比赛背后的故事。其实就是最基本的共情能力,共情又抽离的能力,对周围环境的判断力和观察力,以及对历史纵深的把握。

其次就是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很多时候体育和政治其实无法分离,比如北京申冬奥成功肯定与中国经济转型相关。不要割裂地来看现在的新闻报道。真正好的写作者,要聚焦在某一行业,精通一两个领域,但其他领域也要大概能讲得出来。

在西太平洋调查渔业问题

李理在朝鲜平壤街头

李理深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灾难现场

滑动查看图片

他说自己的灵感和作品大多来自他的社交圈和好奇心。不要特别机械化地说,“我今天要写什么”“明天要写什么”,排好日程表。做报道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不要有那么大的压力。虽然可能会有提前的预备,但很多都是不确定的。

他通常在做的事情就是观察,持续的、有准备的观察。比如参加武汉网球论坛,他写了《武网五周年特写:万一我们会打球》,他其实提前也不知道谁会去,但当时穆雷的妈妈就坐在他斜对面,正巧,他对穆雷又有很多了解,就顺其自然的有了这篇特写。

在李理看来,做一个好的国际记者需具备的条件,除了基本的多语种能力外,还需要有好奇心、共情能力、观察力、洞察人性和社交能力,写出来的作品要有历史的纵深感。

因为疫情影响,他暂时中断了他的国际旅行日程。但他仍然保持着高频率的写作、研究和访学安排。目前,他身在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从事国际传播研究,同时还领衔中非传播旗舰商业实践项目。

“身经百战后,到了从学术界重新出发的时候,国际传播是学术界和实践结合最紧密的领域。”

和单霁翔讨论中国文化走出去

瞻望未来,他计划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后开始重新恢复国际旅行;而回望过去,他说自己有了更多时间进行阅读、写作和思考。

李理的写作空间溢满阳光,窗外花园景致四季变换,竹丛挺拔,不远处则是流淌千年的京杭大运河。他说,“这段日子给我的回馈是持续思考,写作,写作,永远不要停止写作。”

书房一景

李理

资深国际记者

原标题:《国际记者李理:穿梭在地球经纬线中写跨文化的故事 | 记者手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