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同衡城市研究|社区规划师:设计“新宇宙中心”是怎样的体验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杜锐 刘巍 李昊 凝子 王鹏
2016-09-06 07:21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北京的上地地区,近年来因大量IT公司,特别是互联网巨头集聚,被称为“新宇宙中心”。从当地楼宇的名字,就能看到IT业在当地的影响:办公楼叫硅谷亮城,小区叫领秀硅谷、领秀新硅谷……

那么,在这个区域,通过社区规划,从微观层面去设计城市,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思考:社区居民最需要什么?

城市规划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交通、住房、服务设施等细节。规划师忙于城市宏伟蓝图的设计,在市民热议城市问题时,却常常被非议。而反过来看,市民对于城市规划,往往只有事后吐槽,普遍缺乏真正的参与感。

对于这种不接地气的状况,官方给出的办法是“公众参与”。不过,在传统的规划实践中,公众参与总是后置环节,也往往是被动的。政府加精英主导规划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到底规划可不可以从社区着手?

作为“驰名清河地区”的规划单位——清华同衡,我们所在的上地街道,希望请规划师通过下社区的方式,对上地地区进行全面的社区规划。于是,清华同衡得以带着研究目的,对大上地地区进行长期关注和规划参与。而著名的“新宇宙中心”核心地带的“信息路-上地南路”一带,就成了我们的主要阵地。

正好,我们部分规划师就住在单位附近的清河、上地地区,得以有幸参与单位和家庭附近的社区规划。这也成了一种非常有意思的体验。

信息路-上地南路-上地东二路一段

为什么街道层面会想请规划师来下社区?原来,作为五环外的新建地区,上地地区依托IT产业带动,近几年快速发展,也集聚了大量人口。居住人口构成较为多元,除了就近居住的IT从业者,还有一些外来暂住居民、租房住的学生、回迁户,以及其他行业的从业者——包括规划师同事。但因处于城乡过渡地带,这里精细化管理较为滞后。在企业快速入驻软件园的同时,当地大量居民区面临配套服务设施不足、小区及周边环境品质较低的问题。

规划师一旦深入自己身边的社区,了解本地居民的生活需求,看待城市的视角也会发生改变。例如,在上地东里社区,一位妈妈抱怨说,在去超市的路口,看见两次车撞了人,现在每次领着孩子从那里经过,都很紧张。另一位姥姥说,小区门口的人行道,铺地高高低低,推孩子的推车时,很容易绊倒,吃完饭,想带孩子出去溜溜弯,也没什么地方。还有一位爸爸抱怨说,骑自行车去地铁站很不安全。

一位住在这个小区的规划师也谈了自己的生活感受。有一次,她领着孩子在小区门口过马路,因为没有红绿灯,面对川流不息的车辆,孩子害怕地问:“妈妈,为什么车不停?我不敢过。”她说,自己之前并没有太把这些问题放在心上,但从这次对话,她开始关注并思考身边的这些细节。正因相似的生活经历,居民提出的问题也让我们感同身受。

在社区调研中,居民反映的一些问题:

A、B 社区周边铺装高低不平,婴儿车出行困难

C、D 自行车骑行环境堪忧

F 密集建设地区缺少公园绿地,街头绿地以护栏隔离,居民无处活动

G 地铁站早高峰出站人群过街难

H、I 步道不连续、环境差,乘地铁需要翻山越岭

社区居民们的呼声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在的社区,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职业。鸟瞰视角虽然宏大,但缺乏细节考虑,可能并未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社区规划则重新将我们重新思考以人为本的问题解决之道。

我们发现,社区居民向往的生活,其实要求一点也不高:清风拂面的清晨,骑一辆自行车,悠然驶向地铁站;温暖的午后,带上宝宝和宠物狗,在青葱的草坪上嬉戏;夕阳西下,在树影婆娑的小路上慢跑;华灯初上,在繁星点点的夜晚,能安心走在回家的路上。

实践:“广场舞、医院和游乐场”

知道我们要做社区规划后,邻居们七嘴八舌向我们反映各种问题。有大妈说:“得帮我们多留点跳广场舞的地方”,有大爷说:“想在家门口建一个高级的医院”,有小朋友们说:“阿姨,我们想要一个大型的游乐场”。

全面反映民意,还是要做调查问卷。我们最早于2014年在天秀社区等地分发了大量纸质问卷。但当收回100份传统的调研问卷后,发现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填写的,对设施的需求大多集中在跳舞的广场和看病的医院上。也难怪,白天在小区里活动的可不都是大爷大妈和孩子们么!

要想了解年轻人的需要,网络就成为第二阵营。我们在微信上建了上地公众服务平台公众号,来进行网上调查。但这个举措,一开始还引起了甲方的不理解和顾虑,怕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在我们反复沟通协商之后,最终网上问卷顺利实施。并且政府和居民也由不信任走向了相互理解。

在正式进行问卷调研之前,我们通过各种访谈和调研,在交通、住房、服务设施等居民关心的领域,确定了问题选项。关于问卷设计,只有让问题真正关系到大家的切身利益,大家才会积极填写。问卷采用了封闭的选择题而不是开放的问答题。选项也一定要精细设置。比如,在增加服务设施方面,是应当增加“养老设施”、“商业设施”、“文化设施”,还是“不需要增加服务设施”。“不需要增加服务设施”这个选项也很重要,因为按照一般人的心理,即便觉得不需要增加,但如果没有对应选项,也会随便选一个。会让问卷对客观需求的反映出现偏差。

微信公众参与平台

调研结果汇总后发现,市民最为关心的是与日常生活、工作联系最紧密的场所,如社区、街巷、街头公园、市场等。比较典型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1)轨道交通最后一公里接驳难;(2)家门口难觅安全的自行车骑行环境;(3)轮椅婴儿车出行困难;(4)街边绿地只能看不能进;(5)居民休闲活动空间不足;(6)社区周边买菜难;(7)老旧社区环境脏乱差等等。

改善每个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体验,需要社区规划的精细化治理。这就要各方参与,多方协调。

在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民共同研讨规划方案

填过问卷的邻居,满心欢喜以为,今天填了问卷提了需求,明天红绿灯可能就加上了,后天不平的路面就铺好了。他们天天追问我们:反映的问题,什么时候才能解决落实啊?他们却不知,此时我们有多愁苦:别小看社区规划,方案做到让大家都满意,并不容易。

例如,一个六百平米的街头小绿地,最开始做了一个花草繁茂、曲径通幽、环境宜人的方案。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却说,这个方案也就是看着漂亮,如果人们可以随便进入,肯定会踩踏花草,乱扔垃圾。所以必须得拿围栏围起来,我们才好管理和维护。

街道领导一开始觉得绿地应该围起来

公示以后,居民认为这样的方案漂亮却不实用,他们想要活动场地和游玩设施。于是,我们开始了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之间的协调。最终,兼顾视觉派、高效派和实用派,形成了让大家都满意的方案。

综合多方意见形成让大家都满意的街头绿地设计方案

其他事情也都不简单。居民区中被大家提意见最多的是信息路-上地南路-上地东二路这一段街道。这一段街道存在着交通信号缺少、过街通道缺少导致行人过节不便、人行道路面不平整,以及绿化不足和环境品质不高等问题。大家希望,这里能增加红绿灯、增加人行天桥、优化绿地、平整人行步道以及提升沿街景观。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红绿灯归交警大队管,人行天桥和自行车道归交通委管,大型绿地归园林局管,人行步道归街道办事处管。就这样,我们一边不断深入了解老百姓的需求,一边协调各部门,最终完成整体优化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与社区居民共同规划设计的这段路,被选为区级示范道路,规划已经开始实施。居民设想的美好蓝图,真的要变成现实中的幸福生活了。

此外,在社区规划过程中,很多原本陌生的邻居们,也因共同参与座谈等活动,开始互相认识。我们和街道以及社区居委会都保持了密切联系,并在规划结束后不定期组织各种社区活动,还邀请当地居民到一些院校规划系的实践项目里参与交流。

借助社区规划的契机,邀请当地居民到清华大学学生课题研讨会上评图

总结:多方协作、跟踪评估与精细化管理

规划师通过在大上地地区的社区规划,不仅重新找到了规划师这份职业的意义,也对社区规划有了新的认识。走进社区的规划师,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城市规划传播者的角色,把相关规划及时传达给市民,也将市民意见反馈到政府部门,真正成为联系政府与公众的桥梁与纽带。

城市规划关系城市中的每一个人,每个居民都有权利表达对家园建设的建议和意见。相比以往规划编制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的公众参与,在社区规划中,我们从生活的点滴细节入手,从居民的生活诉求入手,通过全程的规划引导和多方协作,试图真正实现城市规划的民主化和公众参与。

同时,北京的城市建设已经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内涵发展阶段。通过社区规划实现社区的精细化治理,将对城市建设品质的提升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与街道办事处座谈

规划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社区规划不易做,实施起来更难:部门协调难度大,基层实施部门专业力量薄弱。同时,也缺乏有效的需求反馈和跟踪评估机制,特别是公众参与不足和跟踪评估不够。最后,在社区规划领域,以往的建设与管理方式针对性不强,精细化程度也不够,需要完善加强。

在今后,可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完善社区规划工作呢?

首先应该需要政府加大关注力度,推动部门协作。当前北京的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管理体系。对于奥运、APEC这种重大事件,自上而下的统筹协调的力度足以破除部门利益的阻碍。但社区算不上大事,区一级政府重视力度不够,街道干部也觉得社区不足以体现政绩和工作成就。因此,对涉及老百姓油盐酱醋的“小”事,往往难以保证足够力度的资源统筹,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问题尤为突出。这将严重影响城市建成区的精细化治理力度。因此,各级政府需要加大对社区治理的重视,积极推动部门间的协作配合。

其次需要依托街道办事处,建立社区跟踪评估体系。虽说都是社区,但北京的中心城区、边缘集团、新城的社区在产业发展、建成区比例、公共服务完善程度、城市环境质量等方面差异明显,社区规划的任务重点也各有侧重。因此,需要结合各类地区发展特征,分类开展长期跟踪、评估,有针对性提出优化提升对策。特别是需要借助智慧城市的手段,对社区人口、基础设施、居民就业、公共服务设施运行情况等数据进行系统整合,形成跟踪评估体系。弥补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对社区应对不足的问题。

最后是拓展社区规划的作用,以社区规划推进城市建成区的精细化治理。社区规划的意义,不仅局限于社区,还可以形成一套方法论,帮助城市更好地发展。通过科学手段有效收集并反馈民意,并在规划、建设、法律、管理等专业的指引下,为实施部门提供可操作的行动计划,使社区层面的精细化治理实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有序推进。

特别是,对北京来说,二三环以内的城区,精细化治理已取得重大突破。但在城市外围的五六环之间的地区,则相对被忽视。其实,这里居住了最多的人口。大量外来人口因社区生活品质不足,对城市缺乏归属感,这里更需要下功夫做好社区规划。如果能把一个个社区都做好,我们的城市自然会更美好。

结语:规划需要同理心

社区规划的实践,教育了我们规划师,只有抓住人们心坎里最直接、最细节的需求,才能做出让人们真正满意的设计。社区的精细化设计,并没有像新城新区规划那样的宏大叙事和国家影响力。但是,这种设计满足的是人们的日常需求,提升的是人们的幸福感,改变的是人们的表情。

大上地地区的社区规划,让规划师从云端落到地面,开始真正成为接地气的规划师。我们也和居民成为朋友。有不少“新宇宙中心”的居民,不断通过微信等各种方式向我们反映小区的后续建设,并和我们交流各种想法。

最近一曲描述北京上班族工作疲惫的《感觉身体被掏空》爆红于网络。一位当初参与我们社区规划的青年IT从业者,告诉我,这首歌描写的就是他的生活。互联网公司很忙很累,他往往回到家后,就只想一动不动躺着。不过,他又说,自从我们社区规划后,他的小区环境不断得到优化,有了更多绿地,还有孩子活动的设施。这样每天回家后,他更愿意抽一小会儿时间,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小区里散步,身心得到一些放松。我想,这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鼓励。

中国城市已经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内涵式发展阶段。社区将成为城市建成区精细化治理的主战场,也是公众参与规划最直接的场所。改变城市,拥抱美好生活,需要从我们身边做起。对规划师来说,能够让纸上的规划蓝图变成身边的幸福生活,难道还有比这更有成就感的事情吗?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